印度空軍退休上將卡普爾在參觀完本屆珠海航展後,神情黯然,他為何這般沮喪?原來,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印空軍的差距正不斷拉大,且已到了難以追趕的程度。
殲35A帶來的沖擊
本屆珠海航展上,殲35A戰機的精彩亮相,給卡普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他意識到,與印度空軍不同,中國解放軍已成功擺脫對俄制戰機的依賴。
自采購蘇35後,中國已多年未再大規模購入俄制戰機。
而殲35A的出現,更是表明中國在隱形戰機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與美國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俄羅斯。
殲35系列戰機的生產成本和維護費用明顯低於殲20,從長遠看,該系列戰機將大量生產,並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戰模式。
卡普爾憂心忡忡地指出,殲35A不僅會裝備解放軍,還將大規模出口。
巴基史坦已宣布采購殲35的外貿版,這意味著巴基史坦空軍的高端戰機將主要由中國國產裝備構成。
一旦巴基史坦空軍獲得足夠的隱形戰機,印度空軍在西線將面臨更為強大的對手,其對巴基史坦空軍的優勢將不復存在,這將極大地改變印巴雙方的軍事地緣格局。
如此一來,印度將在東西兩線分別面對擁有優勢的巴軍和解放軍,這給印度空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解放軍空軍的迅猛發展
卡普爾清楚地記得,20年前,印度空軍曾對解放軍擁有絕對的空中優勢。
當時,解放軍的主力戰機為殲7、殲8,僅有少量的殲11A和蘇27/30系戰機,面對印度空軍時優勢不明顯。
為此,印度空軍豪擲重金,從俄羅斯專門訂購了270多架印軍專屬版本的蘇30MKI,這一舉措使印度空軍對解放軍空軍形成了巨大的戰略優勢。
然而,在隨後的20多年裏,印度空軍的發展陷入了停滯。
除了采購36架飆風戰機和少量「國產」的LCA戰機外,其戰機隊伍結構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解放軍空軍在這20年中實作了跨越式發展。
中國自主研發並大量生產了殲10、殲11、殲16、殲20等新型戰機,列裝總數超過1800架。
如今,僅解放軍空軍西部戰區的作戰力量,就已超越了印度空軍。
據印媒分析,西部戰區解放軍航空旅中,裝備殲20隱形戰機的就有兩個旅,更不用說還有裝備殲16和殲10等新型戰機的其他部隊了。
殲20隱形機在中印邊境的常態化部署,已對印度空軍構成了絕對的戰略優勢。
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機在面對解放軍的新型戰機時,勝算渺茫。
盡管印度在過去20多年裏一直努力重建其航空工業,但進展極為緩慢。
印度空軍的發展瓶頸
印度於80年代立項的國產戰機LCA,在西方技術的全面協助下,才實作了部份量產,目前僅裝備部隊幾十架,其技術效能與解放軍的新型戰機存在明顯差距。
在隱形戰機計畫方面,印度曾與俄羅斯合作開展T50(即後來的蘇57)計畫,但由於俄方要求的高額投資以及印方對俄方隱形機原型機的技術疑慮,該計畫最終流產。
此後,印度又開始自主研發五代機AMCA計畫,但由於印度的航空工業基礎薄弱,在三代機計畫上僅有LCA的經驗,且該計畫歷經30多年才在西方的幫助下艱難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強行推進五代機計畫,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技術、工業和人才方面的難題,目前該計畫已基本停滯。
卡普爾無奈地表示,印度的五代機計畫前景渺茫,印度的整個國防工業和航空工業發展,無法支撐印度空軍建設一支大規模現代化空軍的需求。
因此, 印度空軍只能依賴外購先進戰機,但外購戰機不僅價格高昂,而且即便是印度購買的最先進的飆風戰機,也難以與解放軍的殲10C相抗衡,更無法獲得先進的隱形戰機。
印度空軍的發展過度依賴國外,尤其是西方,這使得印度空軍的現代化行程受到了嚴重制約。
而中國解放軍依靠自身強大的工業體系,成功研制並量產了一系列新型國產戰機,實作了獨立自主的發展目標。
隨著殲35A即將全面量產,其成本更低、更易於生產的特點,將使解放軍西部戰區空軍的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對印度空軍形成更大的壓力。
當殲35A裝備巴基史坦空軍後,印度空軍將陷入更為不利的戰略態勢。
這一切,印度歷屆領導層難辭其咎。
1947年獨立的印度,起初擁有比當時剛剛結束戰亂、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更為良好的工業基礎。
然而,如今中印之間的差距卻如此之大,著實令人深思。
在制造業和軍工業的發展道路上,中國已將印度遠遠甩在身後。
印度軍事發展長期以來秉持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理念,顯然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