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台當局一直利用這場戰爭借機炒作台海局勢,一方面大肆渲染「今日的烏克蘭就是明日的東亞」,並與一些烏克蘭政客勾連,鼓勵他們竄訪台灣,另一方面則積極向烏克蘭提供各類所謂的「人道主義援助」。
然而,台當局與烏克蘭之間那段「虛偽的友誼」轉眼間便破裂。
1月4日,美國媒體「防務部落格」公布了一份由烏克蘭「社會活動家」瓦迪姆·拉巴斯所撰寫的關於俄軍武器零部件來源的調查報告。
簡而言之,拉巴斯在報告中指責中國台灣某企業稱,「每售出一套零件,俄軍的一枚精確制導滑翔炸彈(UMPK)就會落在烏克蘭士兵的頭上。」
烏克蘭估計也想不到會有這一天
據拉巴斯透露,烏克蘭情報部門在俄軍炸彈殘骸中發現了一種由中國台灣某企業制造的「驅動結構」。這種裝置最初是為汽車工業設計的,並非用於軍事目的,因此在理論上無法承受滑翔炸彈彈出機翼時所產生的載荷。
最初,俄軍確實遭遇了不小的損失,滑翔炸彈因驅動結構故障頻繁無法滿足作戰需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俄國防部官員很快就向台灣的制造商尋求幫助,要求其協助提升驅動結構的「耐用性和效率」。
報告指出,直到2024年,這家台灣企業已根據俄羅斯方面的要求,完成了五次對驅動結構的調整,其中包括在關鍵部位使用高強度合金,並配備了更強效能的電機,以確保該裝置能夠在「極端環境」中正常執行。
俄軍的FAB-500滑翔炸彈
「極端環境」指的是什麽,顯而易見。報告指出,經過調整的驅動結構使得俄羅斯能夠更加高效地將炸彈轉變為精確制導武器——2023年5月,俄軍每天大約發射25枚滑翔炸彈,但這一數量隨後逐步增加至每天60枚,某些時段甚至超過100枚。
滑翔炸彈的精度通常依賴於其搭載的滑翔制導系統。美國將這一系統稱為「聯合制導攻擊武器」(JDAM),即「傑達姆」炸彈,而俄羅斯則稱之為「通用規劃和糾正」模組(UMPK)。
無論這兩種滑翔制導套件被稱作什麽,它們的功能本質上是相同的。簡而言之,就是為傳統航空炸彈配備「眼睛」和「翅膀」,使得戰機無需進入敵方防空區就能投擲炸彈,同時確保炸彈能夠精確命中目標。
還有個頭更大的型號
大約在2023年初,這種經過改裝的航空炸彈開始被俄軍投入烏克蘭戰場,主要用於打擊烏軍的混凝土工事。同時,由於俄軍戰機常常在烏軍防空系統的有效覆蓋範圍之外投擲炸彈,烏軍對此完全無法進行有效反制。
截至2024年5月,俄軍已在烏克蘭戰場投擲約3500枚此類滑翔制導炸彈。當時,烏克蘭空軍發言人伊格納特曾表示,俄軍的滑翔炸彈對烏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因此,在拉巴斯撰寫報告時,他認為中國台灣企業將驅動結構出售給俄羅斯,並且按照俄方要求進行修改和調整,這無疑被視為一種「資助烏克蘭敵人」的行為。
俄軍炸彈炸出來的彈坑
他甚至自嘲般地說道,美國是否能僅憑一個電話就要求台灣廠商停止供應這些零件?答案是肯定的;台當局是否能在一天之內制止這些行為?同樣也能做到;「然而,不幸的是,賺錢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我們認為拉巴斯的這番吐槽相當「不政治正確」,但這位烏克蘭人卻對台當局倚美謀獨、以洋為重的本質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
事實上,這並非中國台灣企業首次深度介入地區沖突。早在黎巴嫩爆炸事件中,所涉及的那批尋呼機便出自台灣某企業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