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雖然戰爭形式相對落後,交戰規模也只是中等,雖然是現代戰爭,但是地面作戰的形式還是比較傳統。但是這場戰爭,仍然有許多值得關註的第一次,比如,戰場雙方第一次將「老頭兵」作為戰場主力。這在戰爭中,其實是一個比較反常的現象,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二戰再到後來的越戰和海灣戰爭,精力充沛體能優秀的年輕征召兵員,一直都是戰場上的主力。
只有當年輕兵員枯竭,戰爭形勢不斷惡化,國家和軍隊才會被迫降低標準,大規模征召歲數較大的中老年參軍,當然,即便這些「老頭兵」成軍,通常也只作為二線部隊、雜牌軍甚至是炮灰使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二戰德國末期的「人民沖鋒隊」,在蘇聯攻克柏林的最後戰役中,德國「人民沖鋒隊」被大規模投入作戰,結果除了留下一堆屍體,幾乎毫無實際作用。
但是,俄烏沖突的情況,則有明顯不同,首先就是初衷。隨著俄烏沖突從開戰初的混亂發展,逐漸演變為僵持局勢,雙方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鑒於兩國的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無論戰爭最終勝負如何,雙方為了將來的發展,都要避免最年輕的一代參戰。
俄烏沖突的地面作戰還是非常殘酷的,每天消耗著大量兵員。俄羅斯人口超過 1.4 億, 開戰後也進行過數次征兵,雖然俄羅斯將征兵範圍定位 18 歲到 30 歲。但是,俄羅斯征召的年輕兵員,大多數被部署在國內進行長期訓練,用以填補老兵上戰場導致的地區防務空缺。也就是說,年輕的士兵並不會去前線。
而戰場上的俄軍,則大多數是 30 歲,甚至是 40 歲乃至 50 至 60 歲的中老年人。根據俄羅斯國內媒體的統計,在莫斯科參與「特別軍事行動」的誌願者,一半以上都超過 45 歲。當他們被問及為何參兵,大多數回答都是在家無所事事,上戰場會給很多錢,不如讓年輕人留在家中,自己為國家效力。
俄軍高層對於中老年人的參兵,也是兩極分化,較為樂觀的認為,中老年人中許多都是以往參過軍的退休老兵,可以為年輕兵員提供經驗。但反對者則認為,現在「老頭兵」的比例已經超過 3/4 ,在戰況最激烈的頓內次戰線,體能和健康問題,對前線的戰鬥力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不過,好在俄烏沖突的匹配機制十分「優秀」,烏軍這邊也是「老頭兵」,甚至比俄軍還要嚴重。烏軍雖然進行了數次總動員,但是對年輕人的征召,澤連斯基一直卡
得
很死,因此美國和烏克蘭還有不小的分歧。而烏軍內部數據顯示,烏軍前線部隊平均年齡,已經達到
43
歲,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除了少數在街頭被強行拉走的,實際參戰的少得可憐。
俄烏兩國不是征不到年輕人,而是考慮到未來,老年人主動挺身而出。流浪地球2中50歲以上航天員出列,出現在現實中,其實還是蠻沈重的,隨著軍事自動化資訊化的發展,以後 30 歲以上中年人大規模參戰,可能會成為日後戰爭常態。隨著FPV無人機和無人戰鬥裝備的使用,戰場上對雙方士兵的威脅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