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刀」-600型巡飛彈發射。 圖片來源 美國AeroVironment公司
綜合編譯 張昊天
俄烏沖突爆發兩年半以來,烏克蘭軍隊在前線依然處境艱難。與此同時,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歐美軍工企業冒險進入烏克蘭市場,不僅增加了武器裝備的種類,還提升了裝備的品質。
據烏克蘭RBC新聞網報道,自2022年2月起,隨著大量歐美生產的軍用裝備湧入烏克蘭,西方軍火商在此地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烏克蘭逐漸從西方武器的「試驗場」轉變為「生產車間」。10月初,又有兩家重要的軍工企業宣布入駐烏克蘭。
美國「防務郵報」網站參照法國與德國合資的KNDS集團的聲明稱,該集團已經在基輔設立了分公司,專註於對烏克蘭軍隊使用的西方武器進行維修、保養和大修服務,涵蓋「豹」1和「豹」2主力戰車、「凱撒」自行火炮、AMX-10輪式戰車以及「獵豹」自行高炮等裝備。KNDS表示,這一舉措旨在加深烏克蘭政府、軍隊與西方軍備供應鏈之間的合作關系。
據烏克蘭【基輔獨立報】披露,近日,總部設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AeroVironment公司與一家未具名的烏克蘭企業簽訂了協定,計劃在烏克蘭境內生產「彈簧刀」-600型巡飛彈。該型巡飛彈具備打擊裝甲車輛和人員的能力,能夠連續飛行40分鐘,最遠航程可達40公裏。自2022年以來,這款武器頻繁出現在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清單中。
10月初,在烏克蘭政府舉辦的國防工業論壇上,烏克蘭與歐美軍工企業達成了多項合作意向,包括與捷克合作生產155公釐炮彈、與美國D&M公司聯合開發特種化學品、與波蘭METALEXPORT合作制造攻擊型無人機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論壇上宣布,2024年上半年,烏克蘭境內的炮彈產量比2022年全年增長了25倍。
此前,烏克蘭國防部長魯斯特姆·烏梅羅夫透露,2023年,烏克蘭與西方軍工企業簽訂了「數十份」新的合約,其中一些細節尚未公開。今年5月,德國大型軍工企業萊茵金屬公司的執行長阿明·帕珀格在股東大會上透露,公司計劃在烏克蘭設立至少4家分支機構,其中一家已經開始運作。除了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步兵戰車等重型武器,萊茵金屬還打算在未來一兩年內在烏克蘭啟動防空系統的生產計畫。
同期,英國BAE系統公司也宣布將在烏克蘭設立生產基地,以增強對烏克蘭軍隊的支持力度。
俄烏沖突促使歐美各國紛紛增加軍事預算,為本國的軍事工業體系註入了新的活力。為了滿足烏克蘭的需求,許多軍工企業擴大了生產線或重新開機了某些老式武器的生產。鑒於俄羅斯也在大振幅提高武器產量,歐美軍火商開始考慮將部份生產能力轉移至烏克蘭。
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釋出的一份報告指出,這些動向是烏克蘭與西方國家在軍事技術領域深化合作的關鍵組成部份,包括技術共享、人力資源外包以及裝備的跨國維修和儲存。「這將有助於烏克蘭逐步實作自給自足,並融入更廣闊的西方安全網路。」
美國「防務一號」網站分析稱,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美國是向烏克蘭提供最多武器裝備的國家,但相較於歐洲同行,美國軍火商對在烏克蘭開展業務的態度較為謹慎。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國務院官員指出,除了商業模式和融資方式之外,還需充分考慮安全風險,「沒有人希望看到自己的設施遭到破壞或員工受傷」。此外,腐敗問題也不容忽視,烏克蘭方面承認,要推進合作,必須首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美媒指出,盡管從簽訂協定到實際產出裝備可能需要數月至數年的時間,但美國政府鼓勵本國企業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並成立了專門團隊提供指導。無論是修復現有裝備還是為其生產配件,這既是支持烏克蘭的一種方式,也是為應對更大規模的沖突做準備。
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數據,截止到今年4月,美國國會已累計批準1130億美元用於應對俄烏沖突,其中680億美元用於國內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美國軍火商沒有急於在烏克蘭建立生產設施——它們更傾向於將資金留在本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