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1日,廣州軍區第55軍部隊從駐地出發,經過廣州和欽州,向廣西邊境的寧明和憑祥地區進發,執行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任務。該軍部隊用7天夜裏的時間,行駛了1540公裏,於12月31日抵達預定地點,立即開始了戰前的緊急準備工作。
1969年12月成立的165師,是廣州軍區55軍的一部份。該師由55軍的部份部隊和人員,以及從海南軍區、41軍、42軍調來的幹部和士兵,在廣東龍川組成。1970年1月,該師被授予「陸軍第165師」的番號,擁有步兵第493、494、495團和炮兵團。
該師到達集結地後,從12月28日到次年1月5日,完成了從乙種師到甲種師的擴編工作,新建了1個營部、37個連隊、132個排、4個所、2個股,新增兵員4680名,經驗豐富的老兵890名。提升了320名幹部和660名正、副班長,師內調動了1200多名骨幹。增添了140輛車和184匹馬匹,新配發輕型武器3081支(挺)、火炮27門,以及各類裝備和物資285314件。參戰總人數達到13065人,師長王自信、政委李子榮領導下的部隊做好了戰鬥準備。
從1979年1月5日至2月5日,師部進行了約30天的戰前培訓。步兵隊伍完成了實彈射擊、投彈、排雷破障、自救互救、三防等技能訓練,並且進行了連級以上單位的合練;部隊幹部除了學習戰術和地圖辨識外,還專門研究了越軍的編制和作戰特點,特別是在山地和叢林環境中的作戰指揮和協同問題。同時,師和團級指揮所也專門研究了越軍的編制、裝備和作戰特點,以及其陣地和邊防的情況。
根據55軍的作戰計劃,165師作為右翼師參與攻擊同登和諒山地區的敵人,是支援主攻部隊的重要力量。戰役第一階段的任務是利用軍級炮兵和坦克部隊,在14號界碑至渠歷西側無名高地間突破敵防,實施穿插戰術,切斷敵人的退路,並與163師協同作戰,確保殲滅同登地區的敵軍。
經過師黨委的多次討論,師長王自信決定將全師分為三個梯隊,主力沿會梅、波寮、那炸向303高地方向進攻,與488團完成合圍,切斷敵人退路,阻止敵人援軍,並決定殲滅438高地、棍拳、那敏、339高地的敵軍,同時與友鄰部隊協同作戰,圍殲同登地區的敵軍。
2月17日至26日的戰役第一階段中,495團先後攻占了549高地和438高地;493團的一個營攻占了那炸和棍拳,控制了通往太原的公路,但主力在巴寨遇到敵方火力,前進受阻;494團的一個營因指揮失誤,未能奪取班莊,轉而防守。18日至23日,部隊堅守陣地,攻擊339高地和班莊的敵人。22日晚上,494團的兩個連消滅了班莊的敵人;23日早上,493團的一個營占領了339高地。
2月27日至3月5日的戰役第二階段中,該師受命加強軍級炮兵和坦克部隊,並在2月27日攻占了555高地、520高地和559高地。隨後,部隊繼續推進,並在3月1日和4日攻占了坤來西南側長形高地及其他重要高地,確保了戰區的防禦,並成功消滅了敵軍。戰至3月5日,攻克了413高地,與163師協同成功攻占了越北重鎮諒山市,完成了戰鬥任務。
3月11日,根據上級命令,165師開始撤回國內,部隊依序撤退,於12日中午前全部返回國境內。
在此次對越作戰中,165師自2月17日戰鬥開始至3月12日結束,歷時24天,在6公裏寬的戰線上深入敵後24公裏,連續攻占了多個戰略要地,殲敵3410名,顯示了出色的戰鬥力。
盡管只是協助主攻的編制,165師在戰鬥中表現出色,由於敵軍的堅強抵抗,師部也遭受了較大損失,殲敵數和傷亡均居參戰師之首。
戰後,中央軍委對該師表現的卓越表彰,授予494團1連「阻擊英雄連」、495團7連「攻堅英雄連」的榮譽稱號,以及493團的幾名士兵榮獲「戰鬥英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