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2022年俄烏沖突及2023年巴以沖突的影響,許多人開始思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潛在可能性。
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麽類似於二戰中的「大君主作戰」的大規模登陸作戰是不可避免的。
諾曼第登岸行動
假設第三次世界大戰起始於中美之間的沖突,那麽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最終雙方很可能都會對對方的本土展開進攻,進行登陸作戰。
如果進行登陸作戰,中美兩國都需解決如何將大量的軍事力量和後勤物資輸送到太平洋另一端的問題。
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另一個國家所需的海運能力。
美國在二戰與伊拉克戰爭時期的運輸能力比較
盟軍在1944年進行的諾曼第登陸,代號為「大君主作戰」,期間共計運輸了大約288萬士兵入境。
在這288萬名士兵之後,還有超過500萬噸的物資隨之而來。
在大君主作戰啟動的前六天,盟軍已經運輸了超過32萬人、10萬噸物資和逾5萬輛軍車。
從大君主作戰中可以看出,在一場世界大戰中,所需運輸的物資以百萬噸計,士兵的數量也達到了百萬級別。
要運輸這些人員和裝備,並保持作戰所需的物資供應,必需擁有超過百萬噸的運載能力。然而,顯然美國並不具備這樣的運力。
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發起了戰爭,出動了25艘油輪和補給艦、106艘貨船、47艘商業船舶,以及3艘特種作戰艦。
這些船只幾乎是當時美國能夠調動的全部遠洋運輸能力,累計運輸了大約30萬人,超過1500輛坦克和裝甲車、近1萬輛軍用車輛,以及700多架直升機,還有大約10萬噸的彈藥和100萬噸燃料。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運輸的軍用車輛
這些人員、裝備和物資的總重量超過200萬噸,乍一看似乎不少,但此次軍事行動中,無論是運輸的人員數量還是所運送的物資,都無法與二戰期間的大君主作戰相提並論。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動用的運力幾乎就是其可以調動的全部能力。
換句話說,美國現在的運輸能力遠不及二戰時期。
大君主作戰持續了大約一個半月,時間從1944年6月初至7月底,累計運輸物資超過500萬噸。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耗時3個月運送了超過200萬噸的物資,其運輸能力僅約為大君主作戰期間的20%。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抵達港口的美國直升機
最為重要的是,美國在戰爭初期展示出的運載能力顯得更加薄弱。
美國用時3個月運輸了超過200萬噸物資,但伊拉克戰爭的實際交戰時間僅持續了一周。
在伊拉克戰爭爆發的頭一周,美國實際上已經將超過23萬噸的物資運送到了岸上。
這一情況嚴重影響了美軍在戰爭初期的物資供給。比如,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在戰鬥開始一周後,因為物資緊缺,已經開始面臨饑餓,一天只能吃一頓飯。這種狀況在後續補給逐漸到位後才有所改善。
可見在挑戰美國運輸能力時,其運力並未能透過考驗。
美軍透過在幼發拉底河抽取水源來應對後勤的淡水需求。
美國的海洋運輸能力
截至2021年,美國海事管理局和軍事海運司令部旗下的主要以滾裝船為主的大型船舶數量大約在50艘左右。
這些船只的艦體年齡相對較大,平均超過45歲。其中有17艘已經連續營運超過50年。
在2019年舉行的「護身軍刀2019」聯合軍演中,美國發現這些船只僅有約40%能夠「隨時可用」。
通常情況下,一艘滾裝船在服役30年後就會被報廢,因為超過這個年齡的貨船價效比會下降,所獲得的運輸收入已遠不足以覆蓋其營運成本。
美國的水運系統
美國【瓊斯法案】規定,運送貨物的船只必須是美國制造的,而且目前美國造船業不景氣,這導致他們只能繼續使用這些陳舊的船只。
除了軍方相關的運輸船,美國民用的大型遠洋商船大約有180艘。同時,全球營運中的大型遠洋商船總數達到5萬艘,而美國占據的比例僅為3.6%左右。
那麽,如果美國計劃登陸中國,需要運送多少人員和物資到達那裏呢?
據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海權中心」的估算,在戰爭的初期,美國需要將大約150萬人運送到中國大陸。
美國軍隊
為了支撐150萬人參加的行動,戰爭早期所需的物資大約為2600萬噸。
顯然,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初期所表現出的運輸超過23萬噸物資的能力,根本無法證實其真實實力。
中國的海洋運輸實力
相比之下,中國的運輸能力非常令人震驚。
截至2023年末,中國的全國遠洋總運力已達到3.7億載重噸,約占全球國際遠洋航運量的30%。
中國最大的海洋運輸公司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該集團擁有超過1300艘大型遠洋貨船,運力總計達到1.13億載重噸,這一數位是美國全國大規模遠洋商船數量的數十倍。
中國的海洋運輸
如果中國需要將150萬人和2600萬噸的物資運輸到美國本土,甚至可以在不顯著幹擾國內正常經濟活動的前提下完成這個任務。
在2023年,中國的遠洋運輸量約為37億噸,日均有上千萬噸的貨物進出港口。
將2600萬噸的物資運送到美國本土,不過是中國全國在2至3天內的運輸總量而已。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進入美國面臨的主要挑戰絕對不是物流問題,而是著陸的問題。
當年大君主作戰面臨的主要挑戰並非運輸問題,大家都清楚美國的運力是完全充足的。
反而,登陸時可能遭遇的傷亡問題讓盟軍感到頗為棘手。畢竟德軍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而且德軍早已預料到盟軍會進行登陸,因而在大西洋沿岸提前構築了防禦工事。
後來,盟軍透過一系列情報戰術和軍事欺詐,使德軍對登陸地點產生了錯誤判斷,從而大幅降低了傷亡人數。
盡管如此,盟軍仍然付出了5萬人的陣亡以及超過16萬人受傷和失蹤的代價。
諾曼第登岸行動中的盟軍士兵
中國如果要進入美國,必然會遭受不小的傷亡。反過來也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