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國B2見了叫大哥,轟20造價多恐怖?別慌,不是一架能換20架殲20

2024-12-26軍情

美國的B2被稱為「大哥」,至於轟-20的造價,那真是讓人咋舌。不過別緊張,不是說一架轟-20能夠換20架殲-20!

今兒早上起來瞅了一篇文章,說一架轟-20能換20架殲-20,聽著有點意思,貌似比B2還先進呢!

別再把咱中國的轟-20跟B2一較高下了,真叫人覺得有點掉份兒。美國的B21都已經亮相了,B2X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中,還有人在無腦對比。就像現在考上大學的00後非得跟70年代那波剛上大學的人比一比,真是沒啥必要。

只要動動腦子就明白,這倆東西根本沒法比嘛。

這篇文章會給大家解答幾個問題——

B2的大頭根本不是花在研發上,花在了哪?

大家為什麽對標B2?

中國的轟二零到底多錢?

B2的錢花在了哪?

B-2就是「現代戰爭裏的勞斯萊斯」。

這家夥身上全是貴得發哭的隱身塗層,看著都讓人心疼,摸一下更是舍不得。就光那層隱身塗層,30天就得「洗個澡」一次。

B2這下是輕松不少了,但這每月一次要花10萬美元的大清洗,小國看了心裏發慌,大國瞧了得流眼淚。

這事兒可沒完呢!

上百號人忙活著,薪資還沒算呢!

七年才來一次的大保養,簡直就像給皇家的皇冠打磨,那費用可達6000萬美元呢!

哦,對了,那B2還挺矯情,非得待在恒溫恒濕的奢華專屬機柯瑞,要是住進普通機場的機庫,這不就是在給人家勞斯萊斯下巴嗎!

要是你看到這兒,覺得美國家底兒厚,這點花費根本不算啥,那咱們就再來算算它運轉起來的開銷,美國那邊都得心疼得直打疼。

發動機響一聲,每次單項任務的開銷可達百萬美元,那價格真的是往低裏說了。

要是急火火地花,空中加油,各種費用都算上,那真是沒個上限。

這還不算哦,你還得給它加油、維護、備彈藥,還得照顧那幫地勤團隊,真跟個伺候人的似的,跟著B2屁股後面收拾爛攤子。

就算它老老實實待在機柯瑞,1億美元也能輕松花光。這就說嘛,即便它什麽都不幹,就只是懶洋洋地「隱身」著,也是個超級耗錢的怪物。

依照美軍的樂觀預算,到了2035年,B-2的日常維護費用預計還得多花500億美元。

這會兒你就明了,美國空軍跟它的財務預算簡直是談物件呢,完全就是「愛它真艱難,離開它更是難上加難」!

提到它的隱身塗層,那真是經費的「虐戀」,簡直就跟美元過不去!

70年代,B-2的塗層設計初衷就是為了避開敵方的雷達,這玩意兒就像富家千金的玻璃心,一碰就碎!

為了突破蘇聯的空中戰略防禦,美國可真是被逼得團團轉,簡直不惜一切代價。

B2上的螺絲和鉚釘,這些小配件都是經過特別設計的,比勞斯萊斯還要講究。

那會兒為了保密,很多零件都是量身定做的。

現在那些生產線,一個個都倒閉了,黃了的黃,工程師也差不多都走了,想替換個零件,真得翻箱倒櫃找原始圖紙,得重新造一遍。

這麽一來二去,時間真是拖不起,成本也越來越高。年輕的工程師想上來看看,結果得像機械航空裏的古學家一樣,手裏拿著放大鏡研究那些老舊的圖紙,費勁兒去找答案。

所以啊,眼下都2024年了,零件短缺依然是壓在B-2身上的一座大山。冷戰時期造出來的東西,到了現在就是個雞肋,吃著沒啥味道,扔了又覺得可惜。

至於復合材料的使用,這也是一場註定不便宜的豪賭。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果斷地選擇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別看現在連咱們中國的釣魚竿都是碳纖的,但在80年代,這東西可是稀罕物呢。

不過,美國喜歡得不得了的B2確實厲害得不行,像幽靈一樣在目檔頭頂現身,這種本事直接把蘇聯的防空系統給搞得「紙糊了」。可別小看這玩意兒,真是自損一千,殺人八百。要是說B-2是個「隱形刺客」,那每次出手的代價就是得先自個兒流點血。

B2的生產成本讓那幾年美國的國防預算完全失去平衡。

美國空軍本來打算買132架B-2,生產商一聽樂得合不攏嘴,這可真是個大生意啊!

經過7*7=81天的算計,每架B-2的單價至少得在2.77億美元左右!B-2真是個肥豬,每個生產商都想來分一杯羹啊。

可是在1984年,軍火商們一拍大腿,將這款轟炸機的報價猛地擡到了425億美元呢!

好家夥,這可不是賣飛機啊,簡直是開珠寶店的節奏嘛!

可蘇聯這次真是來了一波大動作啊——

1989年,蘇聯一聲令下,冷戰就此結束,美國空軍那叫一個高興——

這回真省錢了,B2沒必要搞那麽多了,可是生產商就不樂意了。最後只造了21架,研發和生產線的費用可夠嗆,足足花了444億美元!

所有飛機的成本,還有設計費,統統得算在這21架飛機上,平均下來每架B2飛機得花21億!

這可真是讓人震驚,之前的計劃是2.7億,現在竟然漲到21億!美國的制造商可真是愁透了,心裏想,誰再惹B2,誰就沒好日子過!

中國的轟20多錢?

說到轟-20的定價哲學,那真是值得各國借鑒的。你看,中國為什麽能在21世紀獨樹一幟,成為唯一一個成功發展的大國,這裏面自然有它的道理呀。

咱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呀!最拿手的就是用小錢搞大事情,講究的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該花的地方就得花,隨便花錢的傻事咱可不幹!

據公開資料,轟-20的研發基本上沒有經歷冷戰那個特殊時期。結果呢,設計師們在靈感爆棚的情況下,建造出了一些特別的飛機,導致價格居然上漲得有點離譜。

按照咱中國的理念,「穩定、可靠、實用」永遠是重中之重。畢竟,200多架轟6K可都是等著接班的呢!

容易量產的大國戰略轟炸機可是最關鍵的前提啊。

說白了,轟-20的研發思路就像個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絕對不會隨便花錢買個貼牌奢侈品導致預算崩潰。

近些年,中國在無人機、航空電子、復合材料和隱形技術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全都往轟-20上集中。可這卻為什麽一直不公布呢?真正的底牌可得藏著,這才是真本事。

中國透過一整套成熟的產業鏈,能有效地掌控技術轉化的成本。

B-2的產量少得可憐,主要是因為一些特殊時期國際局勢突變,誰能想到蘇聯一夜之間就垮了!這可真是把世界震了一下,也讓美國的飛機制造商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現在美國放出了最新的B21戰機,這才是中國轟20該看齊的目標,別老盯著那些幾十年前的老古董B2!

咋說呢,對標B2是因為當年B2看上去就像科幻電影裏的巨型飛行器,給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轟炸中國大使館那架飛機就是B-2A。

再說說轟-20,它背後代表了對區域戰略平衡的深刻理解,還有「多造多用」這種成本分攤的理念,挺有道理的。

拿B-21來說,美國打算買超過100架,每架價格大概控制在7.7億美元左右。乍一看跟B-2比起來顯得「便宜」了,但別忽略這幾年美元貶值帶來的實際購買力下降,換句話說,B-21這個價格不算便宜,實際上是縮水了。

中國生產的轟20,從生產鏈上來看,成本就相對低一些。

轟-6K既便宜又實用,使用起來也不心疼。看看已經生產的200多架轟-6K,就能明白其中的成本問題了——

轟-6K的大規模生產簡直是一門深奧的經濟學。

大家都知道,飛機這玩意兒貴在哪?

研發就開始燒錢!從初期設計到模型測試,再到材料選用,中國聰明在哪兒?

轟-6K可不是憑空而來的,它的前身得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圖-16轟炸機。

雖然這玩意兒年代有點久,但咱們技術改造的本事可不小,經過幾十年的摸索,關鍵零件漸漸實作了國產化,相關工藝也日益最佳化。再加上咱國內那強大的工業基礎,批次生產的成本可比全新研發省得多了。

就像把二手房翻新了再出租,花錢不多,收益還穩,住起來那叫一個舒服。

批次生產的經濟效益可真是轟-6K的一項絕招。工人們幹得那叫一個熟練,就像摸自己口袋裏的打火機一樣,從螺絲到機翼,簡直是一氣呵成。中國造航母的本事可不是在開玩笑,畢竟,能一邊算著算盤一邊搞原子彈的,只有咱們中國一個。

中國在脈動生產線技術上也是下了不少功夫,批次生產的背後全靠了供應鏈的最佳化。咱們透過長期合作,和供應商建立了緊密的生產關系。原材料采購量一上去,價格自然就降了,而零部件的品質和生產效率也跟著水漲船高。真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向前走。

有專家說道:B-2的零部件全是客製的,高端得很,但花費也是不小。反觀轟-6K,就像量產的經典款,實用性強又百搭。

我覺得這話說得真不錯!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的成熟度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冷戰那會兒,美蘇就用一堆裝備的升級換代實踐證明了「第一代技術可真是貴得離譜,第二代才有可能走進家家戶戶」。轟-6K的成功正好驗證了這點。從原型到改進型,再到K型,每一次的升級都吸取了前面的經驗教訓,持續最佳化設計,提升效能,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現代軍事裝備的研發到量產,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試錯—最佳化—規模化」的經濟路線。轟-6K作為「軍中網紅」,可不就是靠著這份踏實穩健的技術積累來的嘛。

飛機的生產速度越快、數量越多,造價就一定會降低,這其實是個誤區。

現在各國空軍已經很聰明了,錢就那麽多,怎樣把飛機搭配的更合理?

畢竟動輒上億的維護成本的轟炸機,一動翅膀就是在燒錢,各國都小心翼翼,真是謹慎得很。

各國空軍總是特別講究在品質和數量間走鋼絲,一方面得能打得動,另一方面也得能修得好,更重要的是得能養得起。

蘇聯空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兒表現得淋漓盡致啊:在那著名的PFI計畫競標中,他們巧妙地設計了一套「重輕搭配」的黃金組合——30%的蘇-27重型戰鬥機,堪稱空中霸主,搭配70%的米格-29輕型戰鬥機,造就了一支既能打硬仗又不讓預算緊張的戰鬥機隊伍。

照這個邏輯往下推,現代空軍的戰略搭配裏,恐怕真沒啥空間留給"單一機型大批次生產"的思路了。

為什麽不是生產飛機越多越便宜?

看看某些飛機的價格曲線,直接把「造多了就便宜」這話打臉。

F-18E「超級大王峰」這一款,生產到150架後,價格就穩得跟山一樣。同樣再多造,預算就會越來越高,根本沒有「便宜的飛行器流水線」這回事。

殲-35A也是個典型的例子,生產了十批次之後,價格幾乎就平穩下來,進入了所謂的「成本休眠期」。換句話說,他的價格已經穩定,不管再生產多少,都是那個價,沒法無限下降成本。

這就叫「經濟規模遞減效應」,更別提B-2「幽靈」這種空軍裏的「富婆之子」,造一架的成本幾乎能抵上一小國的GDP,少量客製反而成了更精明的選擇。

資訊來源:

【新編大學生軍事教程】艾楚君

【航空武器裝備發展理論與實踐】俄,梅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