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國防部相關機構負責人表示,鑒於與中方軍隊之間存在的「信任危機」問題,印軍計劃在今年冬季繼續與解放軍在拉達克東部的實控線展開對峙。
該負責人還指出,印度軍隊已經進入了從「夏季態勢」向「冬季態勢」的過渡階段,這表明他們已經做好了冬季對峙的準備。
據分析人士稱,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邊境冬季對峙是對兩軍能力的真正考驗,因為在零下40度及以下的低溫條件下,他們需要相互生存、對峙甚至發生沖突。
每年都會有一些印軍人員因後勤保障不足而被凍傷或凍死,原因是物資供應短缺。
持續四年多的高強度對峙,特別是今年冬天將是第5年,這不僅考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對印度造成了極大的考驗。
盡管新調來的印度軍隊不再懼怕來自解放軍的攻擊,但是要為20多萬人員提供後勤物資保障,對於印度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在夏季對峙期間,由於公路網路正常執行,部隊對物資的需求並不是特別緊迫,但是一旦進入冬季,大雪封山,且這一情況將會持續6到8個月之久,道路的通行能力將會隨著歲月而逐漸降低,變得越來越不可靠。
此外,籌備冬季物資還面臨一個重大難題,即資金問題。
過冬所需的燃料不僅包括機械裝置和車輛的運轉,還包括士兵的取暖、保暖裝備以及在零下40度和20度氣溫條件下的低溫帳篷的補充。
從根本上說,中國和印度邊境的對峙並非純粹的軍事沖突,而是源於政治決策上的矛盾。
政治矛盾是主要方面,軍事沖突只是表現形式之一,其他形式還包括雙邊對話、外交調解和國際社會的調停。
對印度而言,直接戰爭的爆發顯然是極為不利的,因為一旦在與解放軍的熱戰中失利,印度周邊那些對中國懷有不滿情緒的國家以及國內的反政府武裝勢力很可能會趁火打劫。
因此,多年來,盡管面對慘敗,印度軍隊仍然堅決要求士兵不得首先開槍,因為一旦開槍,就意味著局勢升級,沖突將不再局限於冷兵器和械鬥,而是會演變成現代化戰爭的無情打擊。
印度政府所追求的理想狀態是在中國尚未作出反應之前率先確定其實際控制區域的合法性的「蠶食」方式,並采取逐步推進的策略。
就目前情況來看,這確實是印度最為實際的選擇,因為無論是在國力、軍力、財力還是政治影響力方面,印度與中國相比都存在著顯著差距。
然而,逐步推進的蠶食策略同樣存在問題。
首先,解放軍會頻繁地進行「反推」,將時間控制線推回至某一時期的規劃點。
其次,這種策略需要投入大量兵力和物資。
與平原地區不同,對物資的需求在高原地區是以倍數遞增的。
為了維持每年龐大的軍事存在,印度每年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這占用了相當比例的可支配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