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國是唯一目標,北韓洲際飛彈飛躍式發展背後的技術和資金來源

2024-07-16軍情

北韓飽受美國的制裁和封鎖,在過去幾十年裏武器發展緩慢。但就在2017年和2018年的短短兩年間,北韓的彈道飛彈技術突飛猛進,試射的飛彈數量相當於之前十年的總和,成功率也極高。僅用兩年時間,北韓就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洲際彈道飛彈技術的國家。

面對北韓飛彈技術的神速發展,外界不禁質疑,這究竟是虛張聲勢的"紙老虎",還是真正威脅美國安全的"鎮國利器"?而在這令人矚目的飛躍式進步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技術突破和神秘資金來源?

一、步履維艱的仿制之路

20世紀50年代末,北韓開始萌生發展飛彈的想法。當時北韓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自主研發飛彈的條件根本不具備。無奈之下,北韓只能向當時的盟友蘇聯尋求援助。

1958年,蘇聯同意向北韓提供一批"山姆-2"地空飛彈,但這種防空飛彈並不能滿足北韓發展遠端打擊能力的需求。

60年代初,朝蘇關系出現短暫的惡化,直到赫魯雪夫下台後才得以緩和。此後,蘇聯開始陸續向北韓提供更多的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數十枚射程可達漢城的"蛙式"戰術火箭。

為了掌握這些武器的使用和維護技術,北韓專門成立了軍事學院,派遣工程師和軍官前往蘇聯學習彈道飛彈的基礎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等相關知識。

好景不長,60年代末,中蘇交惡導致北韓與蘇聯的關系再度惡化。此時,北韓不得不另尋出路,開始從中國獲取一些反艦飛彈技術的援助。

但是,不論是蘇聯還是中國,出於維護地區戰略平衡的考慮,都沒有向北韓轉讓彈道飛彈技術。

北韓迫切希望擁有彈道飛彈,但是由於技術儲備不足,自力更生研發的難度很大,而且也耗費不起漫長的探索時間。

1970年代,北韓半島的軍備競賽進一步升級。南邊的南韓借助美國的"奈基"防空飛彈技術,開始著手研制自己的彈道飛彈。

1978年,南韓成功試射了射程覆蓋平壤的"白鯨"飛彈。盡管在美國的壓力下,南韓很快停止了該飛彈的發展計劃,但這一事件還是刺激了北韓敏感的神經,激起了他們研發彈道飛彈反制南韓的決心。

正當北韓一籌莫展之際,一個新的機會出現了。當時,埃及正從蘇聯引進"飛毛腿"中程彈道飛彈。1973年的中東戰爭期間,北韓曾向埃及提供過大量軍事物資援助,兩國關系一直不錯。1979年,埃及終於同意將"飛毛腿"飛彈技術轉讓給北韓。

北韓工程師隨即開始對這種飛彈進行逆向工程研究,經過四年多的努力,終於在1984年成功仿制出"火星-5"短程彈道飛彈。這種飛彈基本上是"飛毛腿"的翻版,只是略微增加了燃料,使射程從280公裏延伸到了320公裏。

嘗到甜頭的北韓並沒有就此止步。在成功出口"火星-5"、獲得寶貴外匯的同時,他們又在該飛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透過減輕彈頭重量的辦法,北韓在1989年研制出射程達到500公裏的"火星-6"彈道飛彈,並很快形成了600枚以上的裝備規模。

至此,北韓完成了從仿制到初步自主改進的重要技術跨越,為日後彈道飛彈的自主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縱觀北韓彈道飛彈技術的起步階段,可以看出這是一條步履維艱的仿制之路。在現代軍事科技領域,飛彈無疑是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

對於北韓這樣一個經濟和技術基礎薄弱的國家來說,依靠完全自主研發獲得彈道飛彈技術無異於癡人說夢。

只有透過向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尋求支持,並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獲取現有技術,才使得北韓的彈道飛彈研究得以起步。

在這一過程中,北韓克服重重困難,表現出了極大的決心與毅力。從最初的"山姆-2"和"蛙式"等戰術武器,到"飛毛腿"的引進仿制,再到"火星-5""火星-6"的自主改進,北韓人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了屬於自己的彈道飛彈發展道路。盡管這些早期飛彈在效能上還十分粗糙,但卻是北韓建立彈道飛彈自主研發能力的重要基石。

二、突飛猛進的自主創新

進入90年代,蘇聯解體,北韓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和援助來源。與此同時,南邊的南韓經濟騰飛,綜合國力與軍事實力都在快速上升。深感政權安全受到威脅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毅然決定實行"先軍政治",將發展核武器和彈道飛彈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在這一背景下,北韓的彈道飛彈研究迎來了突飛猛進的新時期。

1993年,北韓在"飛毛腿"飛彈的基礎上,研制出了射程達1000公裏的"火星-7"中程彈道飛彈。這種飛彈沿用了"飛毛腿"的總體布局,但彈體長度增加到12.8公尺,直徑也從0.88公尺加大到1公尺,並用鋁合金材料替代了原有的鋼制結構,大幅降低了彈體重量。"火星-7"初步具備了打擊日本目標的能力,但受限於當時北韓的技術水平,其精度和可靠性還不夠理想。此後,北韓又在"火星-7"的基礎上繼續改進,先後推出了"白頭山-1""白頭山-2"等改進型號。

2017年,北韓的中遠端彈道飛彈迎來了新的突破。這一年,北韓先後試射了"火星-12"中程彈道飛彈和"火星-14"洲際彈道飛彈,展示了南韓飛彈研制能力的長足進步。其中,"火星-12"采用了全新設計的火箭發動機,推力更大,助推劑也從之前的四氧化二氮改為效能更好的偏二甲肼。這使得"火星-12"的射程較"火星-7"大幅提升,最大射程超過3500公裏,不僅能夠覆蓋整個日本列島,還能打擊美屬關島。

更引人註目的是"火星-14"洲際彈道飛彈。這是北韓自行研制的首款洲際飛彈,標誌著北韓躋身世界洲際飛彈俱樂部。"火星-14"是在"火星-12"的基礎上研制的兩級液體燃料飛彈,全長約19公尺,起飛重量超過30噸。該飛彈采用了一種非常規的設計,將發動機深埋於箭體內部,大幅縮小了飛彈外形尺寸。這種設計有利於機動發射,但對飛彈結構強度提出了很高要求。據評估,"火星-14"的最大射程約為6700公裏,初步具備打擊阿拉斯加等美國邊緣領土的能力。

在"火星-12"和"火星-14"取得突破的同時,北韓也在嘗試發展固體燃料彈道飛彈。2017年,北韓試射了"火星-10"和"火星-13"兩種中遠端固體彈道飛彈,但試射結果不甚理想。8次發射中有7次以失敗告終,暴露出北韓在固體發動機和固體燃料工藝方面的不足。

盡管"火星-10"和"火星-13"遭遇挫折,但北韓並沒有放棄固體彈道飛彈的研制。2019年,北韓宣布成功試射了一種新型"超大型"機動飛彈發射車,外界推測這可能是為發射固體洲際飛彈做準備。

近年來,北韓在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和固體燃料配方等方面不斷取得進展,為未來固體洲際飛彈的突破奠定了技術基礎。

總的來看,進入新世紀以來,北韓的彈道飛彈研究進入了突飛猛進的自主創新時期。在國家"先軍"政策的驅動下,北韓全力推動彈道飛彈技術升級,射程由短程向中程跨越,並最終邁入洲際時代。"火星-12"和"火星-14"等新型飛彈的成功研制,彰顯了北韓日益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神秘援手的關鍵助力

在外界看來,北韓彈道飛彈技術的突飛猛進頗為神秘。作為一個長期受到嚴厲制裁的國家,北韓究竟是如何獲得關鍵技術突破的?

事實上,在北韓自力更生的背後,一些來自國外的"援手"功不可沒。這其中,尤以烏克蘭、中國等國的技術轉讓最為關鍵。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大量前蘇聯的尖端軍工技術,其中就包括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由於經濟困難,烏克蘭開始變賣這些軍薪資產。

2017年,烏克蘭"南馬什"工廠前高管尤日尼·奧列霍維奇公開披露,該工廠曾於2011至2012年間,向北韓出口過至少6台RD-250型火箭發動機及其技術資料。

RD-250是前蘇聯為洲際彈道飛彈研制的大推力液體發動機,其效能優異,使用煤油/液氧推進劑,推力可達80噸。一旦掌握了該發動機及相關技術,北韓研制高效能彈道飛彈的難度將大大降低。

外界普遍認為,正是得益於烏克蘭火箭發動機技術的助力,北韓才得以在短時間內研制出"火星-12""火星-14"等新一代中遠端飛彈。

仔細比對不難發現,這兩款飛彈所使用的發動機與RD-250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獨特的分離迴圈工作方式,更是RD-250的典型特征。

盡管烏克蘭官方否認了出口發動機的說法,但從北韓飛彈突飛猛進的表現來看,烏克蘭技術的助力顯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除了火箭發動機,一些關鍵材料和工藝的獲取,也極大助推了北韓飛彈技術的進步。制造彈道飛彈需要大量高強度、輕品質的特種材料,如高強度鋁合金、復合材料、特種鋼等。

由於長期受到制裁,北韓本土工業難以生產這些材料。為了獲取這些材料,北韓不得不求助於黑市交易。

據聯合國專家組的調查報告,北韓主要透過在華的貿易公司購買這些材料,然後再偷運回國。

2013年,北韓成功從中國走私一批日本產高強度鋁合金,用於制造"火星"系列飛彈的箭體。類似的走私活動此後持續發生,其中不乏英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產的高端材料。

這些走私所得的關鍵材料,極大提升了北韓彈道飛彈的結構強度和輕量化水平,推動了北韓遠端彈道飛彈的突破。

在北韓飛彈研制過程中,來自國外科學家的智力援助也不容忽視。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訊息稱前蘇聯軍工專家秘密前往北韓,為其飛彈研制提供技術支持。進入新世紀後,這種智力援助愈演愈烈。

有報道稱,僅在2016年至2017年間,就有數十名烏克蘭、俄羅斯籍飛彈專家長期在北韓從事技術工作,其中不乏資深的火箭發動機工程師。

這些人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北韓攻克了火箭發動機、慣性制導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關,成為北韓飛彈突飛猛進的幕後功臣。

綜上所述,盡管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厲制裁,但北韓仍能利用各種渠道獲取彈道飛彈研制所需的關鍵技術和材料援助。其中,來自烏克蘭的火箭發動機技術無疑是最為關鍵的助力,為北韓新一代中遠端飛彈的研制掃清了技術障礙。

與此同時,一些走私所得的特種材料,以及國外科學家提供的智力支持,也為北韓飛彈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內外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北韓彈道飛彈才得以實作跨越式發展,成為該國維護政權安全、對抗外部威脅的"王牌"武器。

對國際社會而言,徹查並遏制北韓飛彈關鍵技術的外流,無疑是當務之急。只有切斷其獲取外部援助的渠道,才能最終遏制北韓彈道飛彈的野心。

四、亂局背後的未來之路

近年來,隨著北韓彈道飛彈能力的不斷增強,北韓半島局勢再度陷入動蕩。2017年,北韓接連試射"火星-12""火星-14"等新型飛彈,並宣稱已經掌握了彈道飛彈核武器化技術。

北韓的挑釁行為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譴責,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透過多項決議,對北韓實施了史上最嚴厲的制裁。面對外部壓力,北韓非但沒有讓步,反而變本加厲地采取對抗行動。

2018年以來,北韓開始頻繁試射新型戰術武器。這其中包括"火星-11"超大型火箭炮、"KN-23"準彈道飛彈等。與之前側重於發展戰略性遠端武器不同,北韓這一次將重點放在了戰術武器的突破上。

"火星-11"是一種300公釐口徑自行火箭炮,最大射程可達200公裏,攜帶多枚子母彈,殺傷面積巨大。

"KN-23"準彈道飛彈與俄羅斯"伊斯坎德爾"飛彈非常相似,可在大氣層內變軌機動,突防能力極強。這些新型戰術武器都是專門針對南韓量身打造,意在透過"低烈度挑釁"不斷牽制和恐嚇南韓。

除了研制新型戰術武器,北韓還在積極推進其他軍事行動。自2019年以來,北韓多次在半島東部海域試射新型潛射彈道飛彈,展示其發展海基核反擊力量的決心。

今年3月,北韓宣布成功進行了"戰略巡航飛彈"的試射,最大射程可達1500公裏。外界估計,這種巡航飛彈可能具備攜帶核彈頭的能力。此外,北韓還多次試射反艦彈道飛彈,威脅駐紮在半島周邊水域的美韓海軍力量。

面對北韓接連不斷的軍事行動,南韓和美國加大了對朝施壓的力度。今年5月,在停止兩年後,韓美重新開機大規模聯合軍演。這次軍演動用了大量尖端武器裝備,包括F-35隱形戰機、"宙斯盾"驅逐艦等,演練內容涉及聯合反導作戰、特種作戰等多個領域。

美韓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要向北韓展示其壓倒性的軍事優勢,迫使其在軍備競賽中知難而退。然而,現實是北韓對美韓的軍事示威無動於衷。6月初#深度好文計劃#,北韓再次發射8枚巡航飛彈,並揚言要用"超強硬的行動"回應美韓聯合軍演的挑釁。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北韓半島局勢已陷入"軍備競賽-制裁施壓-北韓反制"的惡性迴圈。一方面,北韓亟需緩和制裁、發展經濟,但又不願輕易放棄核導能力這一維護政權的根本保障。

美韓則擔心北韓的核導計劃威脅本國安全,堅持透過極限施壓迫使北韓棄核,但這反而刺激了北韓加快發展核導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朝美韓三方的戰略互信幾乎完全喪失,任何一方的軍事行動都可能引爆局勢,半島隨時有失控滑向戰爭的風險。

如何打破當前的僵局,考驗著各方的政治智慧。對北韓而言,無論其核導能力如何發展,都無法撼動美韓的絕對軍事優勢。一味透過軍事挑釁來向美韓施壓,只會適得其反。

從長遠看,唯有透過對話協商,在維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爭取換取制裁放松,才是北韓擺脫困境的出路。

美韓也應認清,單純的施壓和軍事對抗解決不了朝核問題。只有拿出誠意,透過對話協商為北韓提供合理的安全保障,才有望說服北韓重返無核化軌域。

當前,重新開機朝美對話、恢復半島和平行程是各方的共同期盼。盡管朝美首腦2019年河內會晤以失敗告終,但雙方保持對話的意願並未改變。

北韓勞動黨對外部門表示,願意在"對等"的基礎上與美國無條件對話。美方也積極回應,重申對話解決朝核問題的立場。這些積極訊號為打破僵局、重新開機對話提供了難得契機。

朝美雙方應抓住時機,推動半島和平行程重回正軌。只有各方共同作出努力,北韓半島的和平繁榮才有希望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