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印間的矛盾始終沒有間斷過。
在中印間的深刻矛盾之下,除了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以外,中印兩國幾乎都是透過冷兵器來解決沖突。那麽,中國為何總是選擇用棍子來對付印度呢?
中國以冷兵器應對印度。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很直接,那就是中國在坦克、飛機和炮火方面都有著完善的裝備。
中國不願意與印度發生沖突。
在當前的中印關系中,有一個頗為矛盾的現象,那就是中印兩國都不希望與對方發生沖突。
中國不願意與印度發生沖突。的原因是自己的戰略問題。中國當前的戰略是西穩東進,也就是穩住西部地區,朝著太平洋區域發展。
由於當今國際社會是一個以海洋力量為主導的社會,只有掌握海權,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全球範圍內,無論是城市還是國家,通常是越靠近海洋的地區越富裕,而越遠離海洋的地方則相對貧窮。
現代貿易主要依賴於海洋航道。
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向太平洋方向擴充套件其影響力是勢不可擋的目標。
若中印兩國爆發戰爭,並在邊境地區持續個十年或八年的時間,中國將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與印度的對抗中,這樣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將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與中國相比,印度無疑是一個完全相反的範例。
印度與周邊所有陸地鄰國存在沖突,並且始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源與這些國家進行賽局。
印度認為中國對其構成了最大威脅。為應對這一局面,印度在中印邊界部署了超過20萬的 troops,設立了13個師。
印度在邊境地區部署了20萬人。
如此大量的部隊部署,必然會引發龐大的開支。
與此相比,中國在中印邊境的軍隊部署主要由幾個旅組成,人數大約在5萬左右。
關於許多人認為印度具備巨大潛力,若對其置之不理,最終可能會成為中國的麻煩,這種看法其實是無稽之談。
中國的發展速度顯著領先於印度,而中國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保持中印邊境的穩定,未來兩國之間的差距將不斷擴大。
越是發展,對中國的利好就越明顯。那麽,難道中國現在就有必要與印度開戰,把印度擊敗嗎?
中國的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印度。
因此,現在中國對印度的立場是,盡量避免沖突,維護穩定才是首要任務。
印度不願意與中國進行戰爭。
接著問題便出現了,戰爭是相互的,當一方準備發起戰爭時,另一方即使不願意也無法避免。
在中國不希望沖突發生的情況下,如果印度選擇發動戰爭,中國也將不得不作出回應,這與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類似。
然而,我們都清楚,當前中印雙方都不願意發動戰爭。至於印度為何不願意開戰,根本原因在於印度意識到自己無法戰勝中國。
駐守邊境的戰士主要以冷兵器面對敵人。
在中印兩國的軍事對比中,印度顯然處於不利位置。
從人員素質、武器彈藥到戰鬥機和軍艦,再到隱形的後勤支持,印度在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後於中國。
中國解放軍的軍事素質明顯優於印度,畢竟印度軍隊內部的諸多問題早已聲名狼藉,隨便找個人都能羅列出不少。
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印度輕易敗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軍隊士兵素質低下,經過數十年,印度依然沒有作出改善。
在槍械和彈藥領域,印度制造的英薩斯步槍可以說是「融匯了眾多缺點」的典型,存在許多問題,導致其成為全球少數幾個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槍械的「軍事強國」之一。
印度的英薩斯步槍
在軍艦和戰鬥機方面,這種差距則更加明顯。
目前,中國海軍的總噸位已超過200萬噸,成為全球第二大海軍。此外,中國海軍的驅逐艦在技術水平上明顯領先於美國,名副其實地位居世界首位。盡管航母技術相對滯後,但中國在這方面也取得了迅速的進展。
印度海軍的總噸位大約為70萬噸,其艦艇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建造一艘航母耗時13年,而一艘7000噸級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其戰鬥力與中國的4000噸級054護衛艦相當。
在戰鬥機領域,印度目前仍需向法國、俄羅斯等國采購飛機,而能夠購買的型號頂多是第四代戰機。
印度的飆風戰鬥機
中國的五代機數量已經超過200架,若真的開戰,印度根本無法獲得空中優勢。
印度對中國的敵意,實則源於其需要這樣一個「對手」來增強國家的凝聚力。不過,印度的高層清楚地意識到與中國之間的差距,面對裝備精良的坦克、飛機和大炮,印度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因此,中國和印度在邊境使用冷兵器來解決爭端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沖突本來就會導致對抗。為了避免真正的戰爭,大家選擇用冷兵器來應對,以便更好地控制矛盾。
中印邊界對峙
印度的發展方針
實際上,眼下印度與中國之間的沖突,實際上是印度發展戰略中的一個環節,這一戰略被稱為「龍象之爭」。
冷戰時期,全球的陣營被劃分為蘇聯和美國。當美蘇之間產生對立時,它們必然會試圖爭取第三方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透過向美蘇展示自身的價值,能夠從他們那裏獲得更多資源。
印度與南聯盟、埃及合作創立了「不結盟運動」,其目的正是為了作為第三方從美蘇兩國中獲取利益。
印度與蘇聯和美國均維持了良好的關系。
冷戰結束後,有一個國家崛起並行展到了能夠對美國構成威脅的程度,這個國家便是中國。
由於中印邊境的爭端以及1962年的戰爭,印度無法像冷戰時期一樣同時獲得「超級大國」和「第二大國」的支持。因此,印度的策略是不斷加劇與中國的矛盾,以便從美國獲得資金援助。
換句話說,印度需向美國展示其能夠與中國抗衡的能力,以便從美國獲取更多的利益。
在2010年前後,印度開始炒作所謂的「龍象之爭」。不過,由於當時中美關系尚未完全惡化,印度的這一宣傳並未取得明顯成效。
然而到了2018年,伴隨著美國發起的貿易戰,中美之間的沖突急劇升級,印度此前鼓吹的「龍象之爭」也逐步顯現出其影響。
中美貿易戰示意圖
到2024年,印度與美國之間的合作顯著增加,美國甚至提出要支持印度發展半導體產業,即芯片相關領域。這表明,為了制衡中國,美國在經濟上願意對印度大方投入。
從印度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印度並沒有與中國開戰的勇氣。然而,借助「龍象之爭」的名義向美國索取利益的決心卻是相當強烈的。這是否意味著印度真的要拿起冷兵器在與中國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