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1999年北約大軍在科索沃被數百俄軍堵截,美英為何選擇忍氣吞聲?

2024-10-31軍情

一、北約: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的馬前卒

1949年4月24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一份旨在對抗蘇聯及其控制下的中東歐諸國的【北大西洋公約】。

作為該公約核心內容的第5條約定,在歐洲或北美對其中一方或多方的武裝攻擊應視為對所有締約方的攻擊,因此,各締約方都可以行使獨立或集體自衛權。

北約成立時,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已經開始2年之久,因此實際上北約就是一個美國和西歐締結的純粹的反對蘇聯的軍事聯盟。

為了與北約抗衡,1955年5月,蘇聯及艾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在華沙簽訂了【華沙公約】,正式成立了「華約」軍事組織。

在後續30多年的時間裏,北約和華約組織在歐洲各自部署了上百萬大軍和不計其數的坦克、大炮、飛機、飛彈和軍艦,幾次將世界置於全球戰爭的邊緣。

到了1980年代後期,蘇聯及東歐形勢發生劇變,東歐各國相繼結束華約,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至此威脅世界和平40多年的冷戰宣告結束。

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盡管北約的歷史使命實際上已經完成,但這個由美國一手操縱的軍事組織卻依然存在,成了美國鞏固其全球霸權,特別是在歐洲擠壓俄羅斯生存空間的得力工具。

在1992年之後北約又經歷了幾輪擴容,成員國從最初的12個增加到30個,由於其成員國大多數同時也是歐盟成員國,北約和歐盟實際上高度重合,只不過一個主要存在於軍事領域,而另一個存在於政治和經濟領域。

在真正的龍頭老大美國操縱下,北約忠實地履行其貫徹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的使命,不斷在中東歐,特別是巴爾幹半島地區挑起戰火。

由於巴爾幹半島諸國之前多數都是與前蘇聯結盟的國家,北約的武力幹涉行為可謂一舉兩得:首先摧毀了當地思想上傾向於俄羅斯的勢力,其次又清除了俄羅斯在巴爾幹的影響力。

但是1992年以後俄羅斯被西方的「休克療法」和更加隱蔽的各種陰謀忽悠搞得國內民窮財盡,實力大損,自顧不暇,根本沒有能力影響巴爾幹局勢。

北約在冷戰結束後的第一次大規模對外軍事行動,就是在1994年幹涉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赫)戰爭。

在鐵托時代波赫歸屬於強大的南斯拉夫,其境內的主要民族有3個,分別是作為主體的塞爾維亞族和穆斯林族、克羅埃西亞族,但隨著南斯拉夫解體,波赫的民族矛盾逐漸凸顯。

1992年3月3日,波赫議會宣布波赫獨立,當然這一決定遭到了塞族人的反對,4月,塞族宣布成立單獨的「波赫塞族共和國」,脫離波赫獨立,導致波赫戰爭爆發。

由於塞爾維亞族得到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的武器和彈藥支持,其軍隊訓練有素,在戰爭初期連連取勝。

戰爭持續到第三年,眼看塞爾維亞族即將獲得全面勝利,擔心波赫重新投靠南聯盟的北約親自下場,對塞爾維亞軍隊實施大規模轟炸。

1995年8月,北約先後出動了3400余架次飛機對塞族軍隊前線和指揮系統狂轟濫炸,使塞族的武裝力量再次遭到重創,最終不得不於1995年11月簽訂了【波赫和平框架協定】。

這一協定實際上承認塞爾維亞和穆斯林-克羅埃西亞聯邦以兩個國家的形式在波赫境記憶體在,造成國家進一步分裂,卻給了美國和北約渾水摸魚的空間。

因為實力弱於塞族人的克族和穆族人為了生存下去勢必尋求北約的武力保護,只能對北約的發號施令言聽計從。

幹涉波赫戰爭只是北約肢解南聯盟的第一步,真正的高潮起於1999年初的科索沃沖突。

這一年,在南聯盟科索沃境內的艾爾巴尼亞人為了實作獨立與南聯盟政府爆發沖突,為了支持科索沃的分裂行動,北約司令官衛斯利·克拉克上將根據秘書長索拉納的命令於3月24日開始空襲南聯盟。

霎時間,北約各國的1100多架飛機鋪天蓋地地侵入南聯盟領空,對包括民用設施、客運汽車、住宅樓房、工廠企業在內的非軍事目標實施喪心病狂的無差別轟炸。

在78天的轟炸中,北約共造成南聯盟境內2000 多人死亡, 6000多人受傷。近100萬人淪為難民,2000多億美元的財產付之一炬。

據不完全統計,北約共炸毀了25000多棟民宅、14個飛機場、18個幼稚園、69所學校,39所醫院。

他們扔到婦女兒童頭上的炸彈中還包括3萬多枚能直接導致惡性腫瘤的貧鈾彈,即使戰爭結束,核汙染依然會殘留在南聯盟的土地上百年之久。

北約使用這種武器的目的很明顯:種族滅絕。

不難看出,所謂的「維和行動」其實就是一幫人面獸心的魔鬼對手無寸鐵的平民的虐殺。

1999年5月8日,北約戰機悍然空襲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中國3名記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員受傷,欠下了對中國人民的又一筆血債,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

北約對南聯盟的侵略行為就是赤裸裸的反人類行徑,但諷刺的是,從北約各國元首,到發號施令的北約秘書長,再到具體負責執行的軍隊各級軍官士兵,沒有一個人因為屠殺平民的罪行受到法律的制裁。

反倒是作為受害者的南聯盟時任總統米洛舍維奇以所謂「種族屠殺」的「反人類」罪行被送到海牙國際法庭受審,在獄中去世9年後海牙法庭又宣布他無罪。

這就是帝國主義者對於弱國的強盜邏輯:我想打你就打你,我想抓你就抓你,完了還要把臟水和黑鍋全潑到你身上,你不背也得背。

這就是帝國主義者所謂的「民主」、「自由」,在冠冕堂皇的「維護和平」旗號底下,聚集著一幫強盜、惡棍和殺人犯。

二、占領斯拉蒂納機場,俄羅斯的關鍵反擊

之所以北約從1992年開始一再揪住南聯盟不放,就是因為它是俄羅斯在東南歐各國中碩果僅存的保持良好關系的國家,打掉了南聯盟,也就算徹底把俄羅斯趕出了東南歐。

1999年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了將科索沃從南聯盟分離出去,交由聯合國「托管」的第1244號決議,而舉國上下一片廢墟,已經失去再戰之力的南聯盟只能接受了這一結果。

同一天,北約停止了對南聯盟的空襲。此時主宰科索沃命運的已不再是它名義上的母國南聯盟,而是兩方勢力:北約和俄羅斯。

其實俄羅斯本來在波赫戰爭結束之後就有一個旅的部隊作為維和力量駐紮在波赫境內,因為1995年時北約介入南斯拉夫局勢還繞不開俄羅斯。

而俄羅斯派出部隊進入波赫,實際上也是為了給南聯盟鎮場子:只要我們在,北約就不敢動你們。

但在5年後的科索沃戰爭時,北約使用壓倒性的空中力量,沒有派任何地面部隊進入南聯盟境內,使得只有地面武器的俄羅斯軍隊實實在在地充當了一回看客。

就這樣,仗打完了,南聯盟服軟,科索沃實質上分離出去,而俄羅斯被北約毫不留情地扇了一個耳光:瞧瞧現在的你,保護不了任何人。

更惡心的是,美國這一次徹底把俄羅斯給涮了。

在北約對南聯盟的轟炸如火如荼時,美國向葉爾辛承諾將吸納俄羅斯參與科索沃的維和行動,這實際上是容許俄羅斯的力量在科索沃戰爭結束後繼續保持南聯盟境內的存在。

正因如此,俄羅斯派出了前總理切爾諾梅爾金為特使的代表團前往貝爾格勒進行斡旋,「說服」米洛舍維奇接受了北約的條件,使得1244號決議得到透過,從而結束了南聯盟境內的戰火。

但俄羅斯沒有想到,北約出爾反爾,在利用完自己之後又把自己一腳踢開,突然拒絕俄羅斯派部隊進入科索沃。

當然了,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這本來就是美國的拿手好戲,而且在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看來,俄羅斯如今已經完了,翻不起什麽浪花的。

如果俄羅斯還有血性,就不會大規模削減自己的戰略核武器和常規武裝向西方交納「投名狀」,結果搞得自己差不多「武功全失」;

如果俄羅斯還有血性,就不會坐視自己的金融市場被西方做局全面摧毀,盧布貶值千萬倍導致大量優質資產被西方以白菜價收割,而自己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卻無能為力;

如果俄羅斯還有血性,就不會眼看著孤立無援的盟友被北約一刀刀宰割而一言不發,最終還要靠美國大發慈悲施舍給自己一口殘羹冷飯。

當然了,美國沒有幫助俄羅斯的義務,也沒有幫助俄羅斯的興趣。

世界是十分現實而且殘酷的,美國的外交哲學中沒有什麽互利互惠,只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按照美國規劃的世界格局,未來的世界上將根本沒有俄羅斯的發言權,也沒有它的容身之處,更何況是在美國作為贏家通吃的科索沃。

但柯林頓和整個西方世界都沒有註意到,就在北約發動對南聯盟空襲的1999年3月,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中年人根據總統葉爾辛的提名出任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秘書。

同時,他還有一個身份是俄羅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這個委員會曾經有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名字:克格勃。

這個人當年47歲,他的名字在此後的二十多年中一直讓西方深為忌憚:維拉迪摩·普亭。

6月11日下午,俄羅斯國防部向北約發出了警告:「在科索沃,我們將在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框架下按照需要采取行動。」

但沒有人把這一警告當回事,此時北約正在忙著制定戰爭結束後科索沃的新秩序,根本對俄羅斯說了什麽不感興趣。

6月10日,從四面八方進入科索沃的北約「維和部隊」已經有將近一萬人,而按照克拉克將軍的計劃,作為開路先鋒的英國軍隊將於6月12日接收位於普里斯提納的斯拉蒂納機場,確保後續的北約部隊以空運的方式安全抵達科索沃。

就在北約打算大展拳腳獨占科索沃時,俄羅斯毅然決定派出搶占斯拉蒂納機場,阻止北約軍隊空運增兵,並確保俄羅斯在科索沃的軍事存在。

決策者的態度直截了當:既然西方不願意讓我們參與維和行動,那麽我們就自己動手,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不需要任何人同意。

當然,這一方案在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上引發了巨大爭論,很多人提出北約可能會與俄軍爆發武裝沖突,進而導致地區戰爭甚至核戰爭。

反對的理由擺了一條又一條,在此刻的俄羅斯政府高層中有很多人害怕北約,甚至是北約的代言人。

但這所有理由都不能動搖普亭的決心:俄羅斯已被逼到墻角,不出兵就會徹底失去南聯盟,俄羅斯將失去在歐洲事務的影響力,徹底淪為三流國家。

6月11日夜,約250名俄軍士兵駕駛15輛BTR-80裝甲運輸車和20輛「烏拉爾」軍用貨車以每小時80公裏的速度風馳電掣般直奔斯拉蒂納機場。

其實當時俄軍的路線上還有美軍的防區,可疏於防備的美軍看到俄軍車上張貼的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旗幟根本懶得盤查就直接放行了。

一路順風順水的俄軍僅用了7個半小時就從波赫南部抵達目的地,而此時他們連北約軍隊的影子都沒看到。

更好的訊息是他們得到了駐紮在機場的塞族軍隊的支持,毫無疑問在78天的空襲後他們都恨透了北約,並主動幫助俄羅斯軍隊修建掩體,接管機場。

其實,前往機場的英國軍隊出發只比俄羅斯軍隊晚了10分鐘,但他們遭到了一連串的麻煩:首先,英軍車隊透過隧道時發生了不明原因的爆炸,導致大隊人馬耽擱了2個小時。

隨後,他們又發現南聯盟交給他們的地圖上沒有標明全部的雷區,只能改道前進,就這樣又白白耽誤了3個小時。

6月12日下午三點英國軍隊抵達斯拉蒂納機場時看到了難以置信的一幕:機場已經被人數不詳的俄羅斯軍隊所占領,迎接自己的是俄軍黑洞洞的槍口。

他們只好向俄軍喊話,要求對方立即離開機場,把防務交由他們接管。

俄羅斯軍隊幹脆利索地予以拒絕。此時,俄軍與數百名南聯盟士兵與英軍拔槍對峙,雙方都在對方的射程內,氣氛異常緊張。

這時弗里耳將軍接到了上司克拉克將軍發來的命令:克拉克態度強硬地要求弗里耳立即開火消滅這股俄軍,徹底占領機場。

克拉克將軍的信心來源於勢力對比:當時除了7000人的英國第五空降旅,科索沃境內還有法國、德國、義大利的北約軍隊以及僱用軍,總人數超過俄軍的50倍,一旦雙方開戰,北約大軍將如同碾碎螞蟻一樣消滅對方。

但弗里耳將軍卻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消滅了這些俄國佬,就等於英國和俄羅斯結下了血仇,不管美國會怎樣,英國肯定將成為俄羅斯重點打擊的物件。

歷史上俄羅斯從來都是睚眥必報的性格,此時雖然只剩下半口氣,也不是英國能惹得起的。

精明的英國人才不會為美國人火中取栗,因此弗里耳果斷抵制了上級的命令,他抱怨說:誰也不想啟動第三次世界大戰!

弗里耳的意見很快得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此時部署在歐洲的英軍司令麥克·傑克森的支持。

這時候比前線的英軍更加震驚的是華盛頓的美國政府:他們做夢也沒想到,俄羅斯竟然冒著爆發戰爭的風險,沖上來打了北約的耳光。

這就好像西洋棋中已經把對方的棋子差不多吃完,結果對方卻把一枚「王後」擺到了自己的「國王」旁邊。

這一招的果斷狠辣讓北約方面亂了陣腳,他們經研判認為:俄羅斯實際上已經更換了一個更加強硬的決策人。

華盛頓連忙要求北約司令部保持克制,並派出助理國務卿斯特羅布·塔爾伯特飛到莫斯科,見到了那個「神秘」的決策人。

這一次俄羅斯的態度比從前淡定從容得多:希望北約方面重新考慮俄羅斯軍隊部署在科索沃的問題,而俄方也會把發生在斯拉蒂納機場的事情「調查」清楚。

此時留給北約討價還價的余地已經不多了:要麽就開戰,要麽讓俄軍留在科索沃。

幾天後,北約和俄羅斯在赫爾辛基舉行談判,最終莫斯科獲得在科索沃北部部署維和部隊的權力,俄軍將繼續控制斯拉蒂納機場,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這座機場。

4個月後,普亭成為俄羅斯總理,並在2000年3月27日正式接替葉爾辛成為俄羅斯第三任總統。

三、受挫於俄羅斯,北約為何選擇忍氣吞聲?

美國為首的北約之所以沒有在科索沃機場和俄羅斯大打出手,絕非是因為對俄羅斯食言而肥心懷愧疚。

首先,北約內部絕非鐵板一塊,自從華約崩潰的那一天開始,失去共同敵人的北約就已經失去了全心全意團結一致的信念基礎。

當開始對外侵略時,他們總是在美國的操縱下齊聲狂吠,但當取得勝利之後瓜分戰利品時彼此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

帝國主義因為分贓不均狗咬狗的習性,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就一直存在,至今保持了一百多年。

讓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這些北約的骨幹國家深感不滿的是空襲南聯盟並沒有帶給歐洲穩定,反而讓美國賺得盆滿缽滿。

從北約的炸彈落在貝爾格勒那天開始,歐元應聲暴跌,對美元匯率從1.1:1一直跌到了0.9:1,不僅讓歐盟各國的外匯儲備損失慘重,更導致超過1萬億美元的歐洲資產因為擔憂戰爭升級而流向了美國。

作為謀求成為歐洲老大的法國,在看到美國實際上是用歐洲的血餵肥自己後首先結束了軍事行動。

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出錢出兵幫美國打仗,結果搞得歐元貶值,資本外逃,本國經濟下滑,這倒黴催的賠本生意我不幹了!

西方國家的行動永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因此法國對美國的嗆聲代表了很大一部份北約+歐盟成員國的意見,在北約內部很有市場。

而美國的忠實盟友英國別看平時口號喊得響,其實也有一副自己的小算盤。

英國政府在俄羅斯的利益十分巨大,並且和許多俄羅斯寡頭不清不楚,如果惹毛了俄羅斯,很可能自己此後再也賺不到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錢,這足以讓英國資本家們痛哭流涕。

英國人是什麽角色?是堅決奉行「只享受權力,不承擔義務」原則的狠角色,美國人根本不可能指望英國人給自己當槍使。

英國加入歐盟卻沒有加入歐元區,就是因為不想跟大陸上的歐洲國家繫結在一起,成為被美國經濟掠奪的物件,所以在這一次歐元暴跌英國卻沒受什麽損失。

英國沒必要為了距離自己幾千公裏的貧窮落後之地科索沃而跟俄羅斯過不去,這一點英國軍隊十分清楚,所以英軍面對俄軍的強硬很圓滑地選擇了靠談判拖延時間的辦法。

等到北約總部那頭商量出結果,黃花菜都涼了。

其次,北約方面也明白,一旦卷入與俄羅斯和南聯盟的地面戰爭,最終打爛的可能是整個歐洲。

雖然北約完全掌握了巴爾幹的制空權,但由於南聯盟提前將大部份重炮和坦克都藏進了山洞,78天的轟炸對其軍事實力影響不大,如果南聯盟與俄羅斯在科索沃與北約陸軍開戰,那絕對夠北約軍隊喝一壺的。

畢竟當時俄羅斯可算是在自己的家門口和北約開戰,而北約要從千裏之外調動兵力和補給,勢必十分吃力。

此外,說到底俄羅斯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要是逼急了核彈可能會落到任何一個北約國家的頭上,那些面積不大的歐洲國家根本經不起幾枚核彈。

作為北約總司令的克拉克是美國軍官,他當然不怕事大,可事大了最終倒黴的全體北約國家。

所以北約想來想去,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終勉強與俄羅斯握手言和。

俄羅斯這一次強硬,試出了北約色厲內荏的底線,也向全世界揭露了北約紙老虎的本質。

1950年10月,毛主席在決策出兵抗美援朝後與好友周世釗的談話時堅定地說道:「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其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當年,美國驅使16個國家的「聯合國軍」,帶著飛機坦克大炮殺到鴨綠江邊,氣焰何等囂張,對於能不能戰勝美帝國主義的強大軍隊,很多人缺乏信心。

關鍵時刻毛主席說:「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因為「 我們對北韓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 」。

20多年前俄羅斯出兵科索沃,雖然依舊沒有改變南聯盟解體的結局,但卻讓西方深刻地記住:不能輕易和俄羅斯開戰。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不論是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還是20多年前的北約空襲南聯盟,大國賽局的基本邏輯至今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