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10/a19b843cc8d52a71ff91301bbe608de7.webp)
長期以來,蘇聯和俄羅斯的制導炸彈技術一直被認為落後於西方,例如美國很早就投入戰場的衛星制導炸彈,俄羅斯在近兩年才真正能夠投入使用。
事實上,蘇聯研發制導炸彈的起步時間並不晚。近期俄羅斯公開的一組1944年老照片顯示,蘇聯當時不僅有了制導炸彈,而且酷似當今大名鼎鼎的「柳葉刀」巡飛彈,時髦度非常高。
![](https://img.jasve.com/2024-10/b58801004db666635bd3aa943ef1b6ec.webp)
我們都知道,最早成功研制制導(滑翔)炸彈,並投入實戰的是德國人。早在1938年,納粹德國就開始設計研制無線指令制導炸彈,並於1942年成功投產「弗裏茨-X」無線電制導炸彈。1943年7月,「弗裏茨-X」在西西裏戰役中首次投入使用,標誌著精確制導武器的正式登場。與此同時,德國還研發裝備了同樣為無線電制導的亨舍爾HS 293滑翔炸彈,誕生時間僅比前者略晚一點。
1943年9月9日,德國轟炸機投放「弗裏茨-X」制導炸彈,炸沈了試圖向盟軍投降的義大利「羅馬」號戰列艦,震驚了當時所有參戰國家。德軍在二戰期間大量使用「弗裏茨-X」和HS 293制導炸彈,給盟軍艦船造成了相當多的損傷。
![](https://img.jasve.com/2024-10/d8ef978e9517a88c6fb1f11cca775721.webp)
與此同時,美國和日本也先後研發過類似的滑翔制導炸彈,例如美國的「蝙蝠」、「石像鬼」、GB-1、GB-4、VB-6制導炸彈,日本的Ki-147、Ki-148制導炸彈。這些制導武器多數采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或雷達制導,有些射程已經超過20公裏,已經接近反艦飛彈的範疇。
相比之下,蘇聯在二戰時期對於滑翔制導炸彈的研究,就很少被外界了解。1938年,蘇聯NII-24炮彈研究所已經開始研制航空制導炸彈,包括KAB-436和KAB-5103,分別用於攻擊輕型軍艦和大中型戰艦。這個時間點,幾乎與德國制導炸彈的起步時間完全相同,可見蘇聯研究人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一點也不差。
![](https://img.jasve.com/2024-10/d6f8c1be5f2c66e975ebd7f3ed50bd09.webp)
不過,蘇聯這兩種最早的制導炸彈采用了「光對比」制導系統,在當時非常原始的技術條件下,只能用於單調的海洋背景,稍微復雜的天氣和海浪條件就會失效,所以根本無法用於實戰。很快,KAB-436和KAB-5103制導炸彈的開發就被放棄了。
從外形來看,KAB-436和KAB-5103炸彈初步具備現代滑翔炸彈的特征,都采用了一對方形滑翔翼,我們已經能夠從中看到當代俄羅斯的UMPK-250、500、1500滑翔炸彈的一些影子了。
![](https://img.jasve.com/2024-10/1021e90910d67412b63c9959ecae0653.webp)
在汲取失敗教訓後,蘇聯設計人員很快又推出了新的方案。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被疏散到斯維爾德洛夫的蘇聯VEI特殊設計局(全蘇電工研究所)在重重困難下,於1942年初開始設計SB-1滑翔炸彈。1944年,SB-1原型產品宣告誕生。這款制導炸彈的重量為320千克,長度為3.24公尺,翼展達2公尺,彈頭重量約為100千克,攻擊戰列艦目標時發射距離約為6.5-12公裏,攻擊巡洋艦目標時發射距離約為4-8公裏,主要由圖-2轟炸機進行投放。
從外形來看,SB-1滑翔炸彈的設計思路非常前衛,幾乎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二戰時期的產品。翼展達兩米的碩大十字滑翔翼加上交錯布置的十字尾翼,讓這款炸彈酷似當代的「柳葉刀」巡飛彈。
![](https://img.jasve.com/2024-10/a3c3b074a8e763df432afbd6c86e93dd.webp)
這套十字型滑翔翼,分別是一對水平方向舵和一對垂直方向舵。僅僅這套滑翔翼的設計,就花費了蘇聯研究人員整整一年的時間。與同時期的滑翔炸彈不同,這種十字型設計能夠提供目標方位角內的機動,具有非常高的靈活性。可見,SB-1的氣動布局方案遠遠超過同時期的「弗裏茨-X」、HS 293以及「蝙蝠」、GB-1等同類產品。
至於制導系統,SB-1滑翔炸彈采用了光學電視制導,而且還是完全的全自動控制,這在1940年代就屬於「過於超前」的技術了。要知道,同時代的德國「弗裏茨-X」、HS 293還有美國的GB-1、GB-4都是無線電指令制導,投放後仍然需要操作員在飛機上進行遙控,直到命中目標。而SB-1滑翔炸彈在投放後,卻不需要操作員幹涉,屬於「發射後不用管」。
![](https://img.jasve.com/2024-10/8762ec7c183ad4819ee07de74efdce9d.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0/883b6f3e4a6bd79b5021fd2e486766cd.webp)
從歷史來看,即使是1980年代的光學電視制導飛彈,也需要無線遙控操作,依然算不上「發射後不用管」。這麽看來,蘇聯在二戰時期就搞出這麽超越時代的武器,令人非常不可思議,完全顛覆了外界對蘇聯精確制導武器研究的一貫看法。
但是,這種過於超前的設計,並不意味著能夠順利實作。雖然從1944年開始,SB-1滑翔炸彈進行了一系列裝機試驗,但是實際效果根本達不到「可使用」的水平。據稱,如果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條件下,蘇聯圖-2轟炸機投放SB-1滑翔炸彈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命中率。但是,天空一旦出現雲霧,或者海上出現較大浪花,甚至靠近岸邊使用,SB-1的全自動制導系統都會出現錯誤判斷,將雲朵、浪花或巖石當成攻擊目標。最終,SB-1滑翔炸彈在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宣告下馬。
![](https://img.jasve.com/2024-10/3a7352c3a385ca4603980f1868af6087.webp)
事實上,盡管SB-1制導炸彈的設計概念領先了美國和德國幾十年,但是德國人的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更易於實作,反而能夠在戰爭中研制成功。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電視制導方式實作真正的「發射後不用管」,需要極高的辨識靈敏度和自動控制技術。
很明顯,對於SB-1的全自動電視制導能力,蘇聯僅憑當時的技術水平是無法研發成功的,即使放在美國和德國也很難。從另一個角度看,德國和美國滑翔炸彈采用的「無線電指令制導」或「雷達制導」,在當時也是領先世界的高科技,需要非常先進的電子技術。而當時雷達技術和無線電技術相對落後的蘇聯,即使研發路線正確,也未必能達到德國和美國滑翔炸彈的技術水平,所以SB-1計畫的所謂「領先」也僅僅是理念,更直白的說法就是「點錯了科技樹」。
![](https://img.jasve.com/2024-10/c42d5c08f592767cef61cb0bbae749cb.webp)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的「蝙蝠」滑翔炸彈(也稱反艦飛彈)在1941年開始研制時也采用了光學電視制導,但並非全自動方式,電視訊號需要傳輸給操作員,透過後者的遙控來修正炸彈飛行路線進行攻擊。1943年,美國人將「蝙蝠」炸彈安裝了主動雷達,變成了主動雷達制導,從而勉強具備了「發射後不用管能力」。
1945年4月,美國海軍的PB4Y轟炸機投放「蝙蝠」滑翔炸彈,在婆羅洲海域成功擊沈了一艘日本運輸船,創造了美軍制導武器的第一個戰果。盡管能夠實作「發射後不用管」,「蝙蝠」滑翔炸彈的抗幹擾性很差,很容易被陸地雷達雜波幹擾,只適合在良好天氣下攻擊海上目標。
![](https://img.jasve.com/2024-10/301eb1326cb6d60f08eef5f5048c8adb.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0/d6f08c862e6e1899919fe30ad5a267b7.webp)
從「蝙蝠」滑翔炸彈的例子來看,當時制導武器的局限性很大,即使是已經投入實戰的無線電指令制導(很容易被敵方故意幹擾)和雷達制導,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很多技術難題仍然需要不斷摸索。
由此可見,盡管蘇聯制導武器的起步時間並不晚,「全自動制導」理念也非常超前,但是整體方向卻嚴重脫離了現實基礎。直到幾十年後,人類的技術水平才可能真正滿足SB-1制導炸彈的開發需要。
![](https://img.jasve.com/2024-10/ef1a559a8ba07a7da1ed67c33d2f14c8.webp)
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蘇聯不得不結束了SB-1滑翔炸彈的研發工程,在繳獲的多種德國制導武器(包括滑翔炸彈、彈道飛彈、巡航飛彈、反坦克飛彈等)基礎上,重新開始自己的制導武器研發歷程。至於SB-1計畫,由於長期處於高度機密狀態,並不為外界所知,直到2023年才由俄羅斯雜誌正式公開計畫的細節。
在我們看來,當代的「柳葉刀」巡飛彈,幾乎就是SB-1滑翔炸彈的「理念再現」。兩者不僅外形相似,而且「柳葉刀」憑借先進的智慧技術,輕松解決了上世紀的自動控制難題,完美實作了當年蘇聯技術人員「脫離時代」的想法。(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