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願就是永遠誠誠懇懇做一個‘最可愛的人’ 。」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祝橋鎮,有一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誌願軍文獻館。館內樓梯旁,一面寬闊的墻壁上,掛滿了誌願軍戰士的照片。老兵朱俊賢,總是習慣性地站在這裏,久久凝視著那些照片。
「誌願軍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黨的事業,為這項工作,願盡一生努力。」他滿含深情,以一口鄉音,徐徐講述往昔之事,將聽眾的思緒引向那硝煙彌漫的歲月,帶入上甘嶺戰役、鐵原阻擊戰的慘烈戰鬥裏。「為了保家衛國,僅松江地區就有 80 位戰友英勇捐軀,血灑異地,他們的功績和犧牲,我們絕不能忘記……」
少年壯誌赴戰場,衛勤崗位顯擔當
1950年12月, 15歲的朱俊賢,正在松江縣的二中讀初二。「當時政治老師就常給我們講北韓戰場上的形勢。」在學校老師的動員和中央號召下,這個班級共有5人毅然決然地報名參軍,其中就有朱俊賢。當時,韓戰的硝煙彌漫,國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他懷著堅定信念,經過一年多在軍幹校的軍事醫學學習,於1952年9月奔赴北韓戰場,成為中國人民誌願軍23軍69師207團通訊連的一名衛勤戰士。
十幾歲的朱俊賢肩負著保障200余人生命安全的重任,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裏,用手觸摸探查並判斷傷員傷口的深淺,止血包紮,用樹枝和刺刀固定骨折位置,想方設法阻止戰友病情惡化。「害怕?當時根本顧不上害怕,心裏只想著一定要把戰友救回來,這是我的責任。」
「我們在三八線一側挖坑道、修工事,另一側就是美國鬼子的機槍和雷區,雙方距離最近的時候不到200公尺。」戰場的殘酷超乎想象,看到戰友犧牲在戰場上,他擔心流彈把戰友炸得面目全非,於是奮不顧身地沖上前,將他們的遺體抱進坑道裏……每每說到這些,朱俊賢的淚水就會奪眶而出——他守護的,是犧牲了的戰友最後的體面和尊嚴。
在槍林彈雨中,他穿梭於各個陣地之間,哪裏有傷員,哪裏就有他忙碌的身影。戰地艱苦,朱俊賢記得當時野戰部隊都睡在山上的帳篷裏,「不敢住在當地北韓老百姓家裏,怕美軍飛機來炸,無辜百姓受牽連。」當北韓百姓生病、受傷時,朱俊賢總會幫他們治療包紮,平時還會幫著做點雜活。1952年12月,通訊連撤離山溝時,北韓百姓不顧冰天雪地、身著單薄棉衣,跋涉20公裏送至新高山上坡。
1953年元旦後,朱俊賢隨部隊進駐三八線地區,擔任防禦任務。一天深夜,他正在坑道裏打鋼釬,忽然洞口傳來呼喊聲,「有急救任務!」掩體裏,兩個人橫躺著,口吐白沫,過往的經驗告訴他,可能是一氧化碳中毒。借著微弱的油盞光,朱俊賢發現其中一個呼吸微弱的人,是北韓人民軍配屬給團裏的聯絡員。「我們都叫他崔少校,他因中毒處於昏迷狀態,我把他急救回來。」經過簡單的救治,兩位傷員依舊身體虛弱。在此後的一個星期裏,朱俊賢想盡辦法為他們調理傷情。他下到山溝,鑿冰撈石蛙,又在美軍飛機剛剛轟炸過的蓬萊湖水壩抓魚煮湯,漸漸地,兩人恢復了過來。離開北韓前夕,朱俊賢再次見到了給誌願軍送行的崔少校。崔少校拿出一枚象征友誼的勛章,別在了朱俊賢胸前。
後來,部隊從北韓鐵原郡撤離。臨行時,北韓人民把一封信塞進了朱俊賢的背包,隨信一起塞過來的還有一雙船形的北韓兒童膠鞋。信紙如今已經泛黃,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北韓文信裏寫的是「北韓人民永遠惦記著誌願軍,永遠熱愛誌願軍。」
編撰回憶錄,矢誌不渝
朱俊賢雖已年邁,卻矢誌不渝,奔走各地,悉心收集整理【上海抗美援朝戰爭烈士英名錄】,力求精準銘記每位烈士事跡。他不辭辛勞,四處尋覓烈士遺骨遺物,盼其魂歸故土,使英勇事跡永傳後世。他深知,此舉不僅為遂己願,更是對歷史擔當、對英烈敬重,讓奉獻精神賡續傳承,激勵後人逐夢前行。
「有朝一日,我要把戰友們的事跡寫入松江的歷史、全國的歷史。」1957年復員後,朱俊賢先後9次再赴北韓實地勘驗、查證史實,被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特聘為研究員;奔走在兩國的紀念館之間,成了中朝兩國的「信使」;看到北韓相關的老物件,他千方百計買下、收藏在手,再送給中國的紀念館;深入訪談松江的誌願軍老戰士,牽頭編撰了【松江兒女在北韓】回憶錄,緊密結合史實,詳細繪制系列作戰經過圖,對犧牲戰友的地點均作了準確標註,背著地圖進學校、企業和黨政機關,把抗美援朝的戰鬥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在北韓戰場上,和朱俊賢同在誌願軍207團戰鬥的,還有一名家住九曲弄的李姓戰士。1952 年 11 月,轟炸突襲,團部掩體傾頹,朱俊賢奉命趕到現場拉網式搜尋。「當時現場一片狼藉,能找的都找遍了,可最終只找到他的些許殘肢碎片。」朱俊賢回憶,當時,他用雨布將其包好,就地掩埋在了戰場。數十載光陰一晃而過,朱俊賢始終未曾忘記這位戰友,透過一次次查閱檔案、核對細節,朱俊賢確定了他叫李自勤。最終,朱俊賢憑借著腦海中的回憶並到李自勤在九曲弄的家裏探訪尋親。每一次與當地老人的交談,每一個新發現的細節,讓李自勤烈士的革命經歷逐漸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如果有一天我的記憶也模糊了,還會有人記住、認出我的戰友們嗎?」和在戰場上一樣,他必須分秒必爭。為了更多收集戰友們的照片,朱俊賢用最笨的辦法。他發動誌願軍老兵,將大家手裏的照片收集起來,集體照片就用軟體一個個分開,再放在統一規格的鏡框裏。到目前為止,他已經收集了1000多人的照片。
他對誌願軍的故事有著無盡的眷戀,還未講完的故事成為他堅持下去的動力。朱俊賢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重大,他一直與時間賽跑,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裏為誌願軍精神的傳承做更多的事情。
堅守文獻館十載,傳承基因永不悔
2013年,在得知上海收藏家呂煥臯準備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祝橋鎮建設上海誌願軍文獻館後,朱俊賢主動請纓,成為一名誌願者。他將自己精心收藏的近百件北韓戰地藏品無償捐出,並為文獻館建設捐贈15000元。文獻館所在地浦東祝橋鎮離松江約70公裏,乘坐公交需要3個半小時,為了全身心投入到史料搜集、誌願宣講等工作中,他毅然離開松江的老伴和子女,長期 「駐紮」 在文獻館內,這一堅守就是十年,儼然把這裏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即便偶爾回一趟松江,他也總是來去匆匆。
在文獻館裏,朱俊賢每天忙碌而充實。他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尋找與誌願軍相關的線索,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收集了戰爭時期各個兵種、部隊士兵的衣物、舊裝備,每一件物品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他小心翼翼地整理、保存,讓這些物品能夠向後人訴說當年的故事。他還輾轉聯系到了 2000 多位上海誌願軍戰士,搜集他們的照片和史料,豐富文獻館的館藏。為了生動呈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兵團在北韓東線長津湖戰役中、敵我設陣布兵的態勢,他親手制作1.5平方公尺的態勢沙盤,供文獻館展示。目前,文獻館很多展品介紹上,都有朱老的字跡:「金如黃烈士留下的血漬手帕」「彩色紙字已脫落的戰旗」……
「勸他回去,他不回去。眨眼工夫,他就鉆到庫房裏翻資料去了,我們當子女的,一點辦法都沒有。」朱俊賢的兒子無奈道。
在文獻館裏擔任講解員的每一天,朱俊賢都一絲不茍,親自為參觀者講解,每一次講解都充滿激情和深情。他會穿上軍裝,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的戰場。在模擬坑道裏,他吹起號角,那激昂的號聲仿佛穿越時空,將人們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在 「指揮房」 內,他匍匐前進,生動地演示著誌願軍戰士的戰鬥姿態;學生們來參觀,他就親自演示如何引爆爆破筒,講解當年黃繼光是怎麽用爆破筒的,在怎樣的情況下犧牲的。十年的奔波勞碌讓他的腳底攢了厚厚的老繭,但他仍然堅守在文獻館,已然成了文獻館的一塊「活招牌」。
「誌願軍是一種精神,應該被記住;這些名字,也不應該被忘記。」朱俊賢的話語,擲地有聲。歷史不會被遺忘,也不會被改變,朱俊賢就是那個收集歷史碎片的人。為了讓後人記住抗美援朝的歷史,他說只要他還能動,就要努力讓那些流血不流淚的誌願軍老戰士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銘記。從往昔那塊僅鐫刻著 80 個烈士名錄的石碑,到如今翠柏環繞、莊嚴肅穆的巍巍墓園;從曾經僅有姓名留存的單薄記錄,到如今一個個鮮活故事躍然眼前、英雄面容栩栩如生的生動展陳……
在松江,抗美援朝英烈的精神一步步煥新傳承。「這麽多年了,烈士們的後代有的當了飛彈專家,有的當了人民教師,有的成為了一名醫生……他們的未來他們沒有看到,我們的勝利他們也沒有看到,但是他們的遺願實作了!」朱俊賢說。
作者:李蔚
文:李蔚編輯:顧洋責任編輯:何易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