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GDP幫美國贏了二戰、冷戰?究竟怎麽回事?

2024-07-20軍情

看到標題可能很多人會很懵,GDP不是一個經濟指標嗎?怎麽還能幫助美國打贏戰爭呢?這點知識馬路上隨便拉個人來問一下都懂好不好?

別急,花兩分鐘看完這篇文章,你對GDP的了解,可能超過你身邊99.99%的人。

我們都知道,1945年美國在日本幹了兩件非常著名的事情,那就是廣島和長崎的長崎的兩個盛況。這兩件事情不僅是二戰提前結束的標誌性事件,還讓廣島從此之後變成了一個計量單位。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推動二戰還有另一個利器:GDP。

GDP的由來

最早有GDP這個概念,並不是為了發展經濟,而是為了打仗。它不僅幫助美國贏得了獨立戰爭,還幫他走出了經濟大蕭條,甚至成了二戰和冷戰的最大贏家,改變了世界格局。

其實人類社會幾千年來,沒有沒有哪個民族的發展,一開始就就內建「經濟增長」這個概念。所以GDP這個概念誕生到現在還不到100年, 在它被提出來之前,世界上根本沒有衡量經濟的指標,

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歷史上第一次類似GDP的全國性財富測量,是在18世紀的法國。當時美國正在鬧獨立,並且以他的實力,根本幹不過英國,而法國和英國又是死對頭。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法國當時也想著去支持一下美國小老弟,這樣就能削弱英國。不過,幫助美國之前,自己得先搞清楚口袋裏有多少錢,能不能幫得起?

英法百年鬥爭

當時的法國有一個財政大臣叫內克爾,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貪財,即便自家已經欠了一屁股外債,但他想的是,要是能跟英國幹一仗的話,那自己就能從中撈一大筆,於是他給出了一份漂亮的國民財富統計報告, 告訴國王:隨便打,咱有的是錢!

國王信以為真,派兵把英國打了底朝天。

結果,美國獨立了,英國也弱了,法國自己呢,也更窮了。沒多久,法國大革命爆發,國王被推上了斷頭台。

可以說美國的誕生和英法的衰弱,跟那份國民財富報告脫不了幹系。

到了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經濟崩潰。由於沒有統計過國民財富數據,當時的總統胡佛老爺子並不清楚自家經濟到底糟糕到什麽程度,但他認為:我美國如此強大,不用管,放著自己恢復就行。

結果,毫不意外地出了意外,美國陷入了大蕭條,胡老爺子也下了台。

胡佛

等羅斯福老爺子上來後,想挽救美國於水火,但還是得先了解自己家裏是什麽經濟狀況啊。

於是就開始了第一次統計全國財富的運動,這個任務呢,落到了當時經濟研究局的研究員:西蒙·庫茲涅茨的頭上,他的計劃很簡單:用一個數值,來反映個人、企業和政府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

一年後,西蒙釋出了數據報告,叫做【1929—1932年國民收入】。報告顯示,從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的三年裏,經濟體量縮水了一大半。

這份報告也堅定了羅老爺子堅決推行新政的決心,教科書裏稱它為羅斯福新政。

大蕭條時期照片

隨後在西蒙正式提出了GNP,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雖然和現在的GDP的概念不是很一致,但通常認為,這標誌著GDP的正式誕生,西蒙也成為了GDP之父。

那麽GDP這個概念,是如何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行程,然後影響到世界格局的呢?下面要說到的故事就更精彩了。

GDP如何影響二戰?

話說在1942年,小胡子和日本在亞歐大陸折騰的如火如荼。此時的美國,跟一百年前的法國一樣,正決定加入戰爭,但是要加入前,也得先知道自己口袋裏有多少錢?能不能幹得過小胡子?能幹的過的話,那能不能連日本一起給弄了。

於是,新一輪的國內統計工程開始了。

這一次的任務,還是落到了西蒙的身上。有一說一,西蒙可比當初那個法國財政大臣靠譜多了,不僅準確計算出了當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提出了建議:錢咱們有的是,也可以把小胡子和日本一起收拾了。 但首先必須保證民用經濟的穩定,只有這樣,才能為前線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資,也就是說要先保證後勤的充沛。

要是像歐洲那個小胡子一樣,為了打架把所有的企業變成了兵工廠,耗光了老百姓的口袋,到最後肯定要涼涼。即便贏了,那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

二戰美國兵工廠

於是,美國根據西蒙的數據報告和建議,只是充分吸收民用企業的閑置產能來服務軍工,這樣既不影響經濟,還可以讓各個企業增加額外的軍事生產收入和稅收。

就這樣,美國根據當時的經濟水平,制定了計劃。改變二戰局勢的諾曼第登陸被最終被定在了1944年6月。轟炸日本的的曼哈頓計劃,也順勢提上日程。

按照這種精確計算的戰時生產計劃,美國的經濟那是越打越強,老百姓也是越打越富有。二戰後,美國經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當然,戰爭沒有波及到美國本土,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GDP又是如何幫助美國贏得後來的冷戰呢?

還記得二戰後,GDP的概念,也就是當時的GNP還沒有一統江湖。因為那時候世界經濟的另一半江山,還在蘇聯陣營的手裏,蘇聯當時用的不是GNP,而是「社會總產值」這個指標。

聽起來好像都差不多,但統計口徑差了一個大類:服務業。因為蘇聯覺得服務業不涉及生產,違背自己陣營的奧義。

但事實是,戰後幾十年裏,西方的產業資本漸漸都過渡到了金融資本,服務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到了1980年,美國服務業比重已經超過了制造業。

這樣一來,如果光看數位,蘇聯在氣勢上那就輸了一大截。

冷戰期間的蘇聯工廠

蘇聯肯定是不服氣,所以對外放話:如果按社會總產值計算,我的經濟增長要遠遠高於美國。

美國也說:案GNP計算,蘇聯的經濟增長根本不是我的對手。

兩邊誰都不甘示弱,相互噴著垃圾話。

但美國棋高一著,一邊派出經濟間諜,獲取蘇聯的經濟機密,另一邊,利用輿論,對蘇聯經濟的軟肋展開攻擊,以此來摧毀人們對蘇聯經濟的信心。

80年代,蘇聯由於糧食短缺,需要出口石油換取外匯,並用一半以上的外匯來購買糧食。美國等了這麽多年,終於找到機會了,他一邊打壓國際油價、一邊哄擡國際糧價,迅速掏空了蘇聯的口袋。

蘇聯的糧食危機

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蘇聯還要跟美國搞軍事競賽,航天競賽,拉幫結派。於是內部開始發生分歧,一部份高層開始懷疑蘇聯模式是錯的,認為社會總產值的核算方法存在嚴重問題。

1988年,蘇聯決定放棄社會總產值指標,主動與美國專家接觸,學習GNP核算方法,美國從中做了大量暗箱工作,具體怎麽來的咱也不適合提也不敢提。只能說沒過多久,東歐劇變;兩年之後,蘇聯四肢分離。

同年,GNP被GDP取代,GDP這個世界上最強的指標,登上歷史舞台。美國終於收拾掉了唯一的一個競爭對手。但是,打死美國也想不到,遙遠的東方,正有一條巨龍在慢慢蘇醒,美國未來幾十年的最大競爭對手,也登上了舞台。

有人跟我說為什麽不講講GDP是怎麽算的,不好意思,度娘能搜到的,我不幹。

看到最後的夥伴們高擡貴手,給個贊加關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