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第五次中東戰爭有何特點與影響?

2024-07-28軍情

第五次中東戰爭,又稱黎巴嫩戰爭,發生於1982年6月至9月。

戰爭背景:

1. 巴勒史坦解放組織(巴解)以黎巴嫩為基地對以色列進行襲擊等活動,巴解在黎巴嫩的勢力逐步擴大並構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2. 以色列希望借有利的國際局勢(英阿馬島戰爭、兩伊戰爭使相關國家無暇顧及、阿拉伯世界內部矛盾等)發動軍事行動。

3. 黎巴嫩國內教派林立,矛盾復雜,有親以勢力存在。

4. 敘利亞在黎巴嫩有駐軍且與巴解有協作。

戰爭特點:

1. 突襲與速戰速決:1982年6月6日以色列突然發動大規模入侵,在極短時間內投入大量兵力和先進裝備,在戰爭初期迅速推進,在6天內占領了黎巴嫩四分之一領土,展現出極強的突然性和快速作戰能力。

2. 空地協同作戰:以色列空軍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戰爭初期進行大規模空襲,為地面部隊開辟道路。在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空軍壓制了敘利亞空軍,取得制空權。地面部隊在空軍配合下推進和作戰。

3. 電子戰的運用:以色列在貝卡谷地空戰中成功實施電子幹擾,使得敘利亞戰機與地面指揮系統聯系中斷,防空飛彈失控,對戰爭局勢產生重大影響,這顯示了電子戰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4. 高科技武器的集中使用:除了電子戰裝置外,大量先進的坦克、飛機、飛彈等武器裝備投入戰場。如雙方在戰爭中使用了各型反坦克飛彈、防空飛彈、空空飛彈及空地飛彈、反放射線飛彈等。

5. 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勢力交織:除了以色列、黎巴嫩、巴解組織、敘利亞四方外,還有聯合國部隊、黎巴嫩國內的親以基督教武裝等勢力卷入戰爭。

6. 城市攻堅戰與圍剿戰:以軍對貝魯特西區的巴解組織總部進行了長時間的圍攻,以及對在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和敘利亞軍隊進行圍剿。

戰爭影響:

1. 軍事方面:

以色列軍隊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摧毀了巴解組織在黎巴嫩的大量軍事設施和基地,削弱了敘利亞軍隊在黎巴嫩的存在,但自身也付出了傷亡2000余人,損失140台坦克,武裝車輛和飛機分別損失135輛和10多架的代價。

巴解組織傷亡3000余人,100多輛坦克被擊毀,500多門火炮損失,400多座秘密倉庫被以色列占領,實力大為減弱。

敘利亞軍隊傷亡1000余人,損失400多輛坦克,58架飛機。

2. 政治方面:

巴解組織政治上受到重挫,不得不離開黎巴嫩分散到其他阿拉伯國家,此後其活動中心被迫轉移,不得不承認以色列的存在。

以色列國內也爆發了反對戰爭的和平運動,但以色列堅持其擴張政策,使巴勒史坦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黎巴嫩戰爭導致黎巴嫩政局繼續動蕩不定,國內各勢力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家建設停滯。

3. 國際關系方面:

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阿以關系進一步惡化,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仇恨加深。

以色列扶植的黎巴嫩基督教長槍黨武裝對貝魯特的兩個巴勒史坦難民營進行屠殺,造成2300多名民眾死亡,這一行為引發了國內外輿論的強烈譴責。

4. 對軍事變革的推動:

戰爭中高科技武器和電子戰、空地協同等作戰樣式的運用,對世界軍事的變革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向世界展示了現代戰爭在高科技條件下的一些新特點和新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