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 31:目前來看,殲 31 被認為是空軍版的中型五代戰鬥機,更側重於陸基作戰。其設計是為了滿足空軍在不同任務場景下的需求,例如空中巡邏、制空權爭奪、對地面目標的精確打擊等,可與殲 20 形成高低搭配,補充空軍的戰鬥體系。
殲 35:是海軍的艦載機,主要用於航母上的作戰任務,需要適應航母上的起降環境和海上作戰的特殊要求。例如在航母上起飛時需要短距起飛能力,降落時要能夠承受著艦時的巨大沖擊力,所以在機身結構、起落架等方面都進行了特殊的設計和加強。
外觀設計:
機翼面積:殲 31 的機翼面積相對較小,這使得它在飛行時的空氣阻力可能相對較小,更有利於高速飛行和空中機動。殲 35 作為艦載機,需要更大的機翼面積來提供在低速著艦時的更好的操縱性和穩定性。
起落架結構:殲 31 采用單前輪起落架結構,結構相對簡單,並且取消了彈射牽引鉤,因為其是從陸地機場起飛,沒有航母起降的特殊要求。而殲 35 的前輪是粗壯的雙前輪結構,這是為了在航母甲板上彈射起飛和降落而特意加固的,能夠承受更大的沖擊力。
座艙蓋開啟方式:殲 31 的艙蓋是常見的向後開啟方式,而殲 35 則和美國的 F35 一樣向前開啟。
動力系統:
兩者的動力設計可能存在差異,具體的發動機型號和效能參數目前尚未有完全公開的確切資訊。但由於殲 35 是艦載機,其對發動機的要求可能更高,需要具備更強的推力和適應海上環境的能力。
航電和射控系統:
殲 31 和殲 35 在航電和射控系統方面可能會根據各自的用途和作戰需求進行不同的配置和最佳化。例如,殲 35 作為艦載機,可能需要更強大的對海搜尋和目標辨識能力,以便在海上復雜的環境中發現和攻擊目標;而殲 31 則可能更側重於對空作戰的航電和射控系統設定,以提高其在空中戰鬥中的優勢。
作戰效能:
機動性:殲 31 相對來說機身較為輕巧,可能在機動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更適合進行空中格鬥和快速反應。殲 35 由於機身結構和艦載需求的限制,在機動性上可能相對稍遜一籌,但它在航程、載彈量等方面可能具有更好的表現。
航程和載彈量:殲 35 的機背設計更加厚實,能夠容納更多的燃油,所以其航程可能更遠,最大武器攜帶量也有可能更高。殲 31 在這方面可能相對較弱,但具體的差距還需要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確定。深入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