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熱議中國於今年5月再次開工建造了2艘「野牛」級氣墊登陸艦。外界專家普遍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已具備了大規模生產該艦的能力,「野牛」或將成為未來解放軍登陸台島的關鍵裝備。眾所周知,中國曾在2009年從烏克蘭引進了4艘「野牛」氣墊船,其中兩艘是國內自行建造的。然而,自2018年完成這兩艘之後,相關建造工作陷入停滯。那麽,為什麽在多年後中國又重新開機了「野牛」氣墊登陸艦的建造呢?
首先,關於中國在裝備4艘「野牛」後沒有繼續建造的問題,網上流傳著兩種解釋:一種觀點認為,國內建造的兩艘「野牛」實際是使用烏克蘭提供的部件,並在烏方工程師指導下完成的組裝,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建造。由於未能完全掌握「野牛」的復雜建造技術,因此無法實作國產化並繼續生產。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野牛」本身存在設計上的固有缺陷。當海浪高度超過1公尺時,其速度會從最高60節驟降至30多節;而當海浪超過2公尺時,氣墊船將出現嚴重失速現象。考慮到南海每年有超過200天的時間會出現2公尺以上的浪高,這意味著即便我們擁有再多的「野牛」,也面臨著大部份時間無法出海的尷尬局面。
新一批「野牛」的亮相,或許表明國產化難題已被攻克。從其外觀來看,新批次「野牛」換裝了國產的綜合光電射控裝置,以及更為先進的H/LJP-347G型射控雷達。雖然其630近防炮沒有更換為效能更優的1130型,但新的射控系統也能顯著提升630的作戰效能。此外,經過國產化改進後的「野牛」在其龐大的艦體上,也有能力安裝其他自衛武器和灘頭支援火力,為未來作戰提供更多選擇。
對於海況限制「野牛」作戰能力的問題,實際上並非無解。由於「野牛」具備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因此它可以靈活調整出擊時間和地點,不必隨大部隊行動,充當奇兵或配合主力部隊行動。此外,若選擇穿越台灣海峽的最短航線,外國專家預計「野牛」氣墊登陸艇往返一次僅需2小時。即便考慮到加油、裝載人員和物資的時間,一艘「野牛」每天至少可以往返兩次。以目前曝光的6艘「野牛」計算,每艘在滿載360名士兵及裝備的情況下,每天往返兩次可運送超過43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
此外,「野牛」不僅具備直接登陸台島的能力,還可在十幾分鐘內抵達近在咫尺的金門及周邊島嶼,快速拔除台軍的前哨和預警設施。憑借其60節的高速,敵方很難在短時間內作出有效應對。即使主力登陸部隊在行動中被外軍偵察手段釘選,失去突襲效果,依然可以利用「野牛」高速機動和分散部署的優勢,在數小時內完成橫渡海峽的任務——即便台島獲得美方情報支持,也難以迅速反應。
過去,由於只有4艘「野牛」,這些戰術更多只是紙上談兵,而隨著「野牛」實作國產化,相關戰術方案的可行性大大增加。盡管解放軍不可能單靠「野牛」完成整個登陸任務,但毫無疑問,大量裝備「野牛」後,將極大豐富指揮官的戰術選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