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從零開始燒耳機 # 關於音質的敘事

2021-06-17知識

時隔很久的從零開始燒耳機的新一篇來了。

這一篇說是從零開始系列,實際上還挺Hardcore的,並不是那麽基礎入門的內容。我想要說的是和發燒很有關系,但是與器材沒什麽關系的一件事——發燒友的「敘事」

這裏的敘事一定程度上包含「標準」問題,但又不完全;它更像是一個討論語境,一個表述方式。為什麽想聊這個?因為在剛剛發燒的時候,這點可能是最讓人疑惑的,也是對於未來發燒幹擾比較大的一個問題。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藍芽耳機不談音質」「蘋果白開水」「圈擅長低頻,鐵擅長高頻,圈鐵能夠取長補短」之類的說法,這些說法似乎都在用一種不容辯駁的邏輯強調著一些簡單的「事實」,仿佛是一些發燒圈公認的真理一般。這本質上就是一種敘事,它實際上是一些發燒友根據自身經驗和判斷,總結出的一套理論,這些並不是「事實」,而是「講述事實的一種視角」。這兩個之間的差異?後面會慢慢聊。

現在很多人喜歡的「科學HiFi」本質上也是一種敘事,在它的敘事邏輯當中希望找到一種更加客觀、可測量的方式來描述聲音以及一切影響聲音的因素。這個敘事邏輯毫無問題,可惜的是目前真正沿著這條道路走的距離實在是不夠遠,還遠遠沒到能夠形成完整體系的程度,仍然是停留在猜想和初步驗證的程度。與之相對的基於經驗的「老燒hu說」也是一種敘事,這種敘事不去探究真實的因果關系,而是更在意最終聲音表現和如何形容聲音之間的細微差異,通感什麽的都是小case——這個敘事的入門門檻一點不比科學HiFi低。

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為什麽要聊這個話題——因為任何一種敘事模式都會存在偏見,而任何一種敘事都會天然排斥其他相差較大的敘事模式。但是在發燒過程當中,任何不起眼的偏見都可能會導致多花冤枉錢,或是產生錯誤的先入為主的觀點。這裏發燒的敘事是什麽?你可以理解為,「什麽是重要的,什麽是不重要的,什麽是好聲音,什麽是壞聲音」。

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就是「Beats無音質」——這句話在Monster時期的Beats身上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在Apple治下,Beats的轉變也是巨大的——從Beats x開始,它的聲音逐漸變得合理、悅耳,Beats Solo Pro這樣一千五左右的型號在同價位甚至能夠稱為藍芽耳機音質佼佼者——與之相對的是索尼和森海,它們藍芽耳機大多不好聽,卻一直會被人誇獎音質。這就是敘事帶來的偏見,使用者對於Beats過於不屑,以至於根本沒有在意過它的巨大變化;森海的招牌也足夠響亮,大家也不相信它的聲音會真的翻車。

這種敘事毫無疑問會扭曲你的耳朵——影響你對於聲音的判斷,甚至容易將某種特定風格的聲音當作是終極答案。

另外一個類似的非常有趣的例子是鐵三角的「女毒」。現在的發燒友可能很難想象,當初的鐵三角女毒是什麽樣子的,現在的這些與當初的女毒差異是多麽巨大——按照當初的標準,鐵三角從IM系列開始就沒有女毒耳機了,反而很多經典型號的改款已經變得比較均衡了,但是我們仍然能頻繁見到類似的說法。明明聲音已經完全變了,為什麽形容詞卻沒有發生變化?這就是敘事的威力。

這也是為什麽每個社群會有自己的風格,A論壇好評的產品在B論壇可能被噴成狗——因為每個社群逐漸會形成自己的敘事。為什麽現在大家都喜歡建群?因為這種封閉狀態下語境是很有感染力,也很容易影響到身處其中的人,接受大家共享的敘事。這當然是一種Filter Bubble。

如果你聽了某個耳機覺得不錯,但是有100個人反復和你說那個耳機不怎麽樣,你還會堅持自己的觀點嗎?如果你聽了某個耳機覺得一般,但是100個人都在誇那個耳機,都在推薦,你還會堅持認為它是個一般的產品嗎?可能100人當中真正喜歡這個產品的沒幾個,但是大家都很願意接受這樣一種敘事,畢竟這種敘事在此環境中是安全舒適的——這一切,最終都會變成內心的偏見。

想要破除影響,唯一能做的就是忠於內心,不斷嘗試。拋開偏見,親自體驗。

解決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麽捷徑。最終你要麽選擇一種敘事接受,要麽形成屬於自己的敘事。發燒並非是一個人的旅程,但終究是孤獨的。無論在群裏討論得多麽熱鬧,最終依然是你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器材與歌單。無論多麽廣受好評的產品,最終依然是需要親自來聆聽,親自來感受。這有點像是我最近挑選音箱的過程,之前久聞真力大名,也實際去展會聽了聽,始終覺得差點意思。和朋友交流過程當中發現,都覺得不好聽——讓我驚訝的不僅是觀點一致,更是我們之前都把真力當作了首選品牌。我們並非不知道其他品牌,但是真力行銷確實更加出色,民用線選項也比較豐富,還有「專業品牌」的加成,似乎很容易搭配出滿意的系統——然而對於我這個手頭大多數耳機都是監聽耳機的人來說,它的入門箱子真的完全不夠監聽,也不夠好聽。如果我是一個對於監聽風格不太熟悉,或是全盤接受了這套敘事的人,會不會別別扭扭買來強行聽下去呢?很有可能。

發燒的過程本身也是學習的過程,對於聲音和器材的理解肯定會發生變化。這裏的關鍵在於,不要讓偏見阻礙自己的認知,更不要因為某些說法靠譜或不靠譜就全盤否定或接受一種敘事,這本身都是不理性的。你不需要成為專家或者看很多評測才能購買筆記本,這件事情本來沒有那麽復雜。真正重要的不是這個顯卡差一點硬碟大一點,那個散熱差一點但是有顯卡直連,而是你自己究竟想要什麽,究竟需要什麽。了解更多產品資訊確實對於判斷有幫助,但是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這些產品,是敘事層面的問題,而非資訊層面的。

在很早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要警惕消費主義的論述。這種敘事的唯一目標就是告訴你,「只要你買了XXX,你就是XXX人」。而我們都知道,並不是這樣的。你不會因為玩了明日方舟就比原神玩家聰明一點,也不會因為買了RS10就比買了Sultan的人更懂音樂(當然,Sultan是真的不好聽……)。發燒的過程是一個逐漸積累經驗、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漸提升自我認知,最終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終點。這個終點完全可以和聲音、器材甚至音樂都沒什麽關系,它只是發燒經歷的一個總結,只是人生的一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