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對女性和男性的健康都重要,無論對血糖穩態,免疫反應,骨骼健康,心血管健康,生殖能力和神經功能等都起著重要作用。[1] 這一篇的重點不是介紹傳統雌激素的作用,而是重點關註雌激素在免疫系統中的角色,雌激素如何介導免疫反應,跟自免疫系統疾病的關系,我們如何透過飲食調整,降低遊離雌激素過多的問題。
很多人覺得免疫力「不足」或「下降」是解析自己患上各種慢性病和炎癥的原因,所以就經常會問:怎樣增加自己的免疫力?其實所謂「免疫力」除了對細菌病毒感染有幫助之外,對很多慢性病反而是罪魁禍首。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所謂「免疫力」有性別的分別,女性的「免疫力」比男性「強」,女性受病毒細菌感染後的抵抗力比男性高, 例如山東大學2021年發表的前瞻性研究就發現,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男性比女性高出不止一倍,[2] 英國同樣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有類似的發現(見下圖)。[3] 但大家追求的「免疫力」可能是使得女性患上多種自免疫系統疾病比男性更多的主要原因。 這也是近年備受關註的「性別健康悖論」(gender health paradox),意思是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短,但女性一生中患病的時間比男性長。[4] 男性平均壽命比女性短,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了,女性「病齡」比男性長又作何解析呢?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女性患上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的風險比男性大,女性也有更高風險患上包括癌癥或心血管病等「長期限制性疾病」(limiting long term conditions),男性雖然因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比女性高,但女性接受心血管病治療的時間比女性長。這個「性別健康悖論」可以從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解析,但沒有性別在生理上的差異就無法解析這麽大差異的疾病風險。[4]
從前進演化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生存,需要繁殖和繁衍下一代,在人類社會,母親負責保護下一代免受各種危險的威脅,母親會把自身抗體傳給嬰兒(例如母乳)讓孩子在出生初段減少感染,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人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在前進演化過程中,女性的「免疫力」都比男性強。[5]
有趣的是,在很多魚類中,是父親負責照顧孩子的,當雌性產卵後,雄性負責受精,培育卵子和孵化,在對海馬的研究有發現,雄性海馬在交配期和孵化期的免疫力有所不同,孵化期雄性海馬免疫力會加強。[5]
但我們人類女性較強的「免疫力」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副作用就是各種自免疫系統疾病,所謂自免疫系統疾病,是免疫細胞過度敏感,錯誤攻擊自體細胞,導致器官損傷和功能失常。
男女性別的生理分別體現在人體的各種性激素,性激素不但控制生殖系統器官,同時介導免疫系統的反應和功能。2014年澳洲的文獻回顧歸納了美國,歐洲,澳洲和中國等關於各種自免疫系統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6] 發現在回顧的所有自免疫系統疾病中,除了強直性脊柱炎是男性多於女性,而炎癥性腸病男女沒有顯著分別外,其他大部份自免疫系統疾病都是女性高於男性的,在紅斑狼瘡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10倍, 而橋本和Graves等甲狀腺炎和幹燥症候群等男女比例同樣接近1比8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