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話題,童年家庭能給我們產生多大的影響,這種影響能夠多大程度上得到彌補和修復。這個話題貫穿在心理咨詢中,成為討論不懈的話題,我一開始還是先引一段我在【心理治療實戰錄】中看到的話:
「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克服童年經驗,那是每個人格的建構地基,那經驗造就你成為你,我成為我。但如你所發現,當我們學著了解行為的理由,我們對自己的情感有了新的掌握,就能不再自我傷害。例如,每當有所需求時,基於早期經驗的反應和心態並未消失。然而,有了這樣的了解,便可預防它,不讓它幹擾你和別人的關系。」
在心理咨詢師眼裏,有一個有意思的發現。很多來訪者會抱怨,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很正常,但是和親人總處不好關系。因為在親密的關系中我們更真實,更少偽裝,也更像孩子。自己的情緒其實是一種訊號,提示心靈深處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情緒以及問題,可能在日常被刻意壓制,只有在放松的狀態下,才會不由自主表現出來。這種內心深處的情緒問題,大多根基於童年的一些創傷經歷。正如樓主一開始就意識到的,童年缺愛造成的不自信和孤獨。
家庭曾經是我們成長必不可少的港灣,若這個港灣沒能提供足夠的溫暖和支持,我們就會陷入一種無助和退縮的境地。這被很多心理作者稱之為家庭會傷人,特別是傷害愛自己愛別人的能力。樓主就這樣剖析自己:「童年缺愛,長大後極度不自信、求愛、求認可;不懂愛,也不會愛人;不成熟、情緒反復無常;」這些描述就意味著,樓主的內心因為童年創傷撕開一個裂口。這個傷口,樓主害怕親人觸及(也只有親人才有觸及的機會),自己也不願意觸及(挑剔和高標準也著意味防禦)。可是無法面對傷口永遠無法愈合,也意味這永遠無法終結負面情緒。
那麽該如何改變呢,不同的心理學派有不同的觀念。認知行為學派強調,透過改變思維圖式,來減少負面的情緒;客體關系學派強調,咨詢師透過扮演好的客體,促進來訪者人格的理解轉化。自體心理學派強調,透過神入與來訪者自體融合,修補他們脆弱的自體結構。為了避免被眼花繚亂的治療取向弄花眼,精神科教授貝特曼提供了整合的改變模式。它包括放棄不良心理模式,建立良好心理模式,鞏固良好心理模式三大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著更細的環節,我就借著這個整合模式的步驟,談一談心理治療的作用點。
第一步:放棄不良模式
1、定義不良模式:透過面質和澄清使患者明確一個根深蒂固的模式。 根據樓主描述,自己的心理問題來自於敏感而苛刻的情緒模式。因為童年未獲得足夠的愛和認可,所以長大後更渴求愛和認可,為此不惜苛責自己和親人,產生波動和無常的情緒,並害怕別人還會傷害自己,強化自身的保護和偽裝。
2、將過去同現在的關系分離: 人們經常在當前環境使用過去的反應模式,當舊模式不適應當前環境時,就需要意識將舊模式與現在分離。樓主描述的不良模式,想必來自童年缺愛情況下的自我保護,或許當年弱小時可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可是現在你已經長大成人了,生理和智力上擁有力量保護自己。舊模式卻依舊慣性地發揮作用,限制你建立更親密友好的關系。過去模式和現在環境的不適應,也造成樓主內心強烈沖突和不安,這或許也是你決心擺脫舊模式的契機。
3、挑戰不合理信念和情緒: 不良模式包括不良信念、行為和情感,透過註意以上三方面,引發來訪者的思考。這一條是認知行為療法最為強調的。按照他們的觀點,樓主需要更細地描述歸納自己情緒沖突的情景,而咨詢師會協助你去挖掘情緒背後的不合理想法,以及相應的消極行為習慣。透過仔細的梳理和總結,樓主或許能更好認識自己的心理根源模式,認知行為療法稱為核心圖式。
和樓主描述的情況比較類似的核心圖式是缺陷/羞恥:感覺自己在重要方面是有缺陷、不受歡迎,對批評、拒絕過分敏感;在他人面前會不自然、不安全,並且愛比較, 對自己的缺點感到羞恥。當然具體的診斷工作需要心理治療師在咨詢中完成的。
4、形成選擇: 和治療師建立起治療關系後,也導致某種期望的變化。在之前的心理咨詢中,你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良心理模式,和咨詢師也建立了信任的治療關系,這種情況下你會進一步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好。
5、決定改變什麽: 在選擇建立的情況下,做出行為的選擇。這種期望的變化,會讓你準備做出選擇,決定改變什麽。比如,你是否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這個選擇權在於你自己。咨詢師只能協助你思考,但是一切必須給予你自己的選擇。
6、承擔責任: 做出選擇的同時,開始承擔改變的責任。很多時候在咨詢中,來訪者會不停地抱怨生活的一切,不斷地向咨詢師發出求助,卻始終無法擺脫心理困境,僅僅是在咨詢中習慣依賴咨詢師。這或許就來自於他們雖然一直表達改變的希望,但是卻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必須為改變承擔責任。其實沒有了咨詢中的自主和承擔,一切的咨詢改變都無從談起。當然一個合格的咨詢師,有耐心和技巧去了解來訪者內心需求。但是無論如何,治療中的改變要從來訪者意識到承擔責任開始。
第二步:建立良好模式
7、建議如何改變: 在來訪者決定對改變負責的情況下,治療師提供可選擇的反應,並鼓勵來訪者去嘗試實施。比如說,在和來訪者討論的情況下,可以明確心理咨詢的具體目標,樓主描述自己極度不自信,情緒反復無常,不懂得愛人的能力。這些都可以作為目標,比如讓自己變得更自信,讓自己的情緒更穩定,學會交朋友和愛別人。無論什麽方法和建議,這僅僅是來訪者中的藍本,可能在以後共同討論中進一步修改。
8、搬開前進中的障礙物: 改變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其中需要把阻礙和困難轉變為機遇或在希望渺茫時尋找出路。樓主現在在情緒和人際上面臨困境,但也可看成重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機會。
9、改變對未來的期望: 在這個階段,來訪者可以意識到,一個更好的新未來變得可能,也對即將的改變充滿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生活中如此,咨詢中也如此。
10、現場練習:在治療師的咨詢師內開展練習,作為直接面對真實世界的過渡。咨詢師在咨詢室比較常用的練習,就是意象練習和角色扮演。就是讓來訪者在想象的情景中練習,或者讓咨詢師扮演需要面對的人。透過意象練習,咨詢師或授權讓你在想象中和父母接觸談話,表達自己的需求以及宣泄自己的情緒。同時角色扮演中的人際練習,也能讓你更身臨其境地掌握人際技巧。
11、面對恐懼: 很多心理問題都來自於過度的恐懼。因為外在環境或內在記憶的恐懼,來訪者很可能在治療中選擇逃避放棄。這時咨詢師的鼓勵和協助,對他們面對恐懼很重要。這方面,咨詢師可能會采用行為治療的方法,比如放松練習、系統脫敏、暴露療法,樓主可以減輕在類似情景下的情緒壓力;也可能引入敘事隱喻的方式,比如文本生成、情景體驗、故事類比等,樓主可以學會在類似情景下控制行為。
12、重構: 重構,對當前情景持一種靈活的建設性的看法。這意味著在咨詢師的引導下,來訪者可以相信自己的困境是可以突破和好轉的。
13、解決沖突: 透過對事物兩面性的認識,以及思考他們的異同,明確事物的兩極性。壞事變好事的可能。
第三步:維持良好模式
14、擴通: 一旦定義了不良模式,來訪者產生好的選擇,他們需要反復練習新模式,一直到這個模式在身上紮根。這方面咨詢師可能會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和任務,也會更多地和來訪者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套用成果。
15、正性強化 (從治療師、自我對話、社會網路和自我獎勵):透過獎勵來鞏固積極行為。在來訪者為建立新模式的練習中,咨詢師會積極地支持鼓勵,努力讓來訪者變得更自信。同時朋友和親人的支持,自己對新模式的肯定和獎勵,也會起到強化積極行為的作用。
16、探究改變的理由和改善帶來的益處: 幫助來訪者註意到改變如何發生,會帶來哪些益處。讓來訪者自我探索改變的理由和益處,促進他們自身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這其實是一種價值觀塑造的過程,來訪者透過探索什麽改變是好的,什麽改變有用處。透過心理咨詢室中的討論和練習,來訪者可以獲得更適應力的價值觀,指導生活中如何克服壓力得到幸福
17、不斷實踐: 在來訪者決定的基礎上不斷練習。心理咨詢到這個階段,可能會步入尾聲。但是心理咨詢的影響還在繼續。來訪者需要不斷地實踐,來維持建立的良好模式。對於即將分離的來訪者,咨詢師會對他們的療愈表示祝福,同時探索分離時的情感和心境,妥善協助他們完成分離的心理準備。也許日後來訪者還不再心理咨詢了,也許來訪者日後還會重返咨詢室。但是他們在咨詢中獲得的見解,還會持續地在他們生活中起作用。
心理咨詢師一個長期的過程。咨詢師需要透過共情和來訪者建立治療同盟,並為了來訪者的一點一滴的改變共同努力。正如開頭【心理治療實戰錄】中說的, 我們透過心理治療,更好理解了童年經歷對人格的影響,也學會了克制自我傷害和人際傷害的沖動。盡管我們內心童年的疤痕還存在,但是心理咨詢可以讓它變得更柔軟,在生命的成長中更快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