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了,其實我們都冤枉了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關於始作俑者的解釋:
主流的觀點認為殷商有著殘暴的殺人殉葬的陋習(參考殷墟遺址),而周代商之後廢除了人殉制度。
但在春秋禮樂崩壞時期,突然有貴族制作人形陶俑來殉葬,惹得孔子大罵始作俑者斷子絕孫。
很多學者普遍認為孔子是在批判人殉這種殘暴的陋習:就是像人的陶俑也要徹底杜絕,以免發展成人殉。
包括易中天也是這種解釋,連象征人的陶俑都不可以用,更何況用人殉?
所以始作俑者必須斷子絕孫!
因為孔子先罵了始作俑者,導致人們幾千年來都先入為主的跟著罵始作俑者。
其實這是一個被掩埋了幾千年冤案,為聖人諱導致人殉和俑殉的歷史真相被誤導了幾千年。
考古記錄已經證實了,歷史上是先有的人殉,後有的俑殉。
從殷商周到春秋年代,人殉都是一直存在的現象,根本就沒有斷過。
直到始作俑者的出現,才有了陶俑代替人殉的方案。
始作俑者是代替人殉的,有了人形陶俑就不再殺人殉葬了。
始作俑者不僅是仁善之舉,更是文明進步的體現!
同時為秦國全面廢除人殉提供了解決方案和契機。
孔子沒有任何理由罵始作俑者斷子絕孫!
全文要點提示:
1,「始作俑者」代替人殉之後,人殉就有序漸進的被廢除了。
2,孔子生活的年代,人殉是時有發生的現象。(後文中有詳細的史料出處與考古證據)
3,很多人主觀猜測的「始作俑者」會發展成人殉,完全是顛倒是非,胡編亂造。
4,孔子肯定知道人殉和俑殉的先後順序,見【論語·八佾】與【詩經·黃鳥】
5,孔子所向往的周朝,也有人殉和人祭。
【史記】載:獻公元年,止從死。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廢除人殉,秦國自此廢除人殉改用俑殉。
雖然現有的史料無法準確的推斷出「始作俑者」是否感化了秦獻公廢除人殉,但從秦國廢除人殉改用俑殉的事件來看,始作俑者和秦國廢除人殉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和因果關系。
畢竟華夏有事死如生的文化,原來的貴族是殺人殉葬以侍奉死去的王侯。
但部份有良知的諸侯,例如秦獻公實在不忍殺人殉葬,於是有了制作陶俑代替殺人殉葬的方案,同樣可以讓後人盡到孝心。
考古記錄和史料已經呈現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殉葬歷史真相:
從殷商周到春秋年代,人殉都是一直存在的現象,直到始作俑者的出現,人殉才有了被廢除的契機。
始作俑者是代替人殉的,不再殺人殉葬了!
在此之前,諸侯都是直接用人殉的。
直到部份諸侯自我良心發現,實在不忍心殺人殉葬,這才有了制作陶俑代替人殉的方案。
怎麽就成了大逆不道,其無後乎呢?
好在考古記錄已經證實,歷史上是先有的人殉,後有的俑殉。
而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人殉更是時有發生的事。
1,秦公一號大墓有186人的殉葬規模,而墓室的主人秦景公,與孔子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
秦景公是公元前537年去世的,孔子誕生公元前551年,秦景公搞殉葬的時候,孔子已經15歲了。
2,秦穆公死時用一百七十多人殉葬,距孔子生活的年代也只有七十多年。
3,【左傳】載:定公三年,先葬以車五乘,殉五人,定公三年就是公元前507年,此時的孔子45歲。
4,【左傳】所記載的幾次人殉事件,與孔子生活的年代都相距不遠。
5,沂水劉家店子遺址有四十多人殉葬,此遺址正處當時的魯國範圍,年代則屬於春秋時期。
6,孔子所編訂的詩經,其中有一篇【黃鳥】也記載了秦穆公人殉的事件。
從史料和考古記錄來看,孔子罵始作俑者的時候,人殉已經普遍存在了,他老人家清楚的知道人殉這事。
可奇怪的是,孔子放著殘暴的人殉不管不問,卻對始作俑者破口大罵,真的是莫名其妙。
很多學者不約而同的達成了一個共識:
孔子生活的年代沒有人殉,諸侯都是用芻靈(草人)殉葬,突然有了始作俑者,孔子由此擔心俑殉會發展成人殉,這才罵始作俑者。
這完全是民科的自我想象,主觀臆造出來的觀點,這個說法有一個非常大的邏輯矛盾: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經有人殉了,他自己所在的魯國也有人殉,人殉並不是個例現象;
怎麽「始作俑者」還會進一步發展成人殉呢?
擔心俑殉會發展成人殉,完全是顛倒是非,胡編亂造!
至於芻靈,那更是無稽之談,迄今為止,芻靈沒有任何一個古跡遺址中出土過。(關於這一點,後面還有詳細的舉證)
在人殉都沒有廢除的年代,始作俑者代替人殉一定是進步的,無論怎麽看都是仁善之舉。
孔子不贊其善舉,反而破口大罵,真的很不講道理!
只要我們透過史料和考古記錄來分析,就可以撥開雲霧見天日,為始作俑者洗刷冤屈。
【史記】載:獻公元年,止從死。
始作俑者不僅是代替人殉的善舉,更直接影響了秦國廢除人殉改用俑殉,為華夏全面廢除人殉提供了契機。
秦獻公廢除人殉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和帶頭作用,秦始皇也堅守了這一政策,統一六國後廢除人殉改用俑殉,人殉這種殘暴的陋習才得以全面廢除。
當然,秦始皇統一六國,也是廢除人殉的必要條件。
考古記錄也交叉認證了,自秦國廢除人殉改用俑殉,秦統一六國後基本沒有諸侯貴族再搞人殉了。
考古記錄和史料相互之間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充分證明了殉葬是從殷商周人殉—秦國廢除人殉—改用俑殉的歷史發展順序。
無論是考古記錄還是史料的記載,都呈現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殉葬歷史真相:
從始作俑者代替人殉之後,人殉就有序漸進的結束了歷史舞台,走向了一條被廢除的道路。
始作俑者不僅是廢除人殉的關鍵節點!
更是華夏文明進步的引領者,應該被歷史銘記才對。
孔子不贊其善舉,反而破口大罵,真的很不講道理
始作俑者明明是仁善之舉,孔子為什麽要罵人無後呢?
如果他老人家不知道人殉和俑殉的先後順序,誤以為是先有人殉,後有俑殉,是俑殉發展成了人殉,由此罵始作俑者勉強還能糊弄的過去。
可真相往往與人的直覺相反,【論語·八佾】子曰: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作為一位喪葬禮儀專家,可以寫【春秋】的半個史學家,孔子是顯然是熟悉殷禮的,更知道人殉和俑殉的先後順序。
在人殉都普遍存在的年代,孔子放著殘暴的人殉不管不問,卻對泥土做俑的善舉破口大罵,其動機真的很讓人懷疑。
熟悉各朝禮儀的孔子沒有任何理由罵始作俑者無後。
更奇怪的是,孔子向往周朝,所好的周禮,其實也是有人殉和人祭的,並不是民科所編造的那樣廢除了人殉。
要探究孔子對人殉的態度,還需要把三個問題搞清楚。
一,周代商後有沒有廢除人殉?
二,周有沒有人殉?
三,【禮記】中芻靈殉葬是虛構的嘛?
關於這三個問題,很多學者都在都在自編歷史,虛構謊言,以自我想象的事件來建立孔子反對人殉的觀點。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翦商】。
謊言一:自編歷史的說周代商後廢除了人殉。
因為孔子好周禮,而周廢除了人殉,由此來推斷孔子反對人殉,罵始作俑者。
史書上沒有周廢除人殉的任何記錄!
周不僅沒有廢除人殉,反而繼承了商的人殉禮。
事實上,人殉是被秦國廢除的。
很多人說周廢除人殉,完全是為了給孔子樹立反對人殉的仁善形象,而自我編造出來的歷史。
【史記】對周的記錄是非常詳細的,如果周廢除了人殉,那司馬遷一定會不惜筆墨,濃重的給記上一筆。
可惜的是,不僅【史記】裏沒有周廢除人殉的記錄,其他史書也不見周廢除人殉的任何記錄。
謊言二:虛構謊言說周沒有人殉。
還有很多人說孔子崇向周禮,而周並沒有人殉,誤以為俑殉會向人殉演變,所以才罵始作俑者。
但凡去查一下資料都不會說這種毫無根據的話。
證據一: 2022年出土的陜西西頭遺址,其中有四十多人的殉葬規模,還是在周的發源地豳地。
證據二: 墨子【節葬】曰: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墨子是春秋末時代的人,在那個年代除了周天子沒有任何人有叫天子的資格。
這是實打實周有人殉的記錄。
而【逸周書】也記載,周武王也好人祭,有一次搞人祭殺了一百多人。
【 西京雜記】也記載了,有一夥盜墓賊找到了周幽王的陵墓,裏面有一百多人殉葬,很符合墨子的記載。
當然,【西京雜記】不能作為史料來看,只能作為綜合參考材料之一。
證據三:
1978年挖掘的曾乙侯墓,有二十多人的殉葬規模,而且很多還是妙齡女子。
而曾乙侯就是周王室的後代,據史學家考證,曾乙侯很有可能是姬姓後代。
證據四:
現有出土的西周貴族古墓,都有大小不規模等人殉現象。
如房山琉璃河遺址,長子口古墓、張家坡古墓等等,西周貴族用人殉的多了去了。
就是孔子所在的魯國,好周禮的魯國,也是人殉遍地,觸目驚心。比如沂水劉家店子古墓40多人殉葬的情況等等。
眾所周知,孔子追求周禮,而周卻實打實存在人殉的,只是周天子的古墓還沒出土過,造成了一種周沒有人殉的假象。
謊言三:西周貴族用芻靈陪葬
這個虛構的謊言就更搞笑了!
為了論證孔子反對人殉的觀點,他們首先虛構周廢除了人殉,然後說周用芻靈來代替人殉。
而在芻靈陪葬的年代,突然有了始作俑者,孔子由此擔心會越來越像人,然後再恢復到用真人殉葬。
他們甚至搬出了【禮記】中的記載,由此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但謊言就是謊言,在以實證為基礎的考古學面前,任何的花言巧語都不堪一擊,任何謊言都經不起實證的敲打。
但凡對考古學有一定了解的人就知道。
芻靈從來都沒有出土過。
芻靈沒有在任何皇室,貴族的古墓中出土過。
芻靈沒在任何年代的的古跡中出土過。
所以說什麽周沒有人殉,是用芻靈代替人殉,而孔子也贊成芻靈之類的,全都是無稽之談。
就算拋開考古實證不談,好歹也是封建貴族,一方諸侯,誰會紮個草人去殉葬?
在古代那麽重視面子和禮儀的年代,他們的後人不會嫌寒顫嗎?
對於皇室和貴族來講,哪怕是啥都不用,也不會去紮個草人去殉葬。
不要說封建貴族,就是普通百姓也沒有紮草人殉葬的習俗。
但凡結合歷史環境和人物背景思考一下就知道芻靈是不可能的事。
而且武王伐紂時,檄文裏並沒有對殷商的人殉行為做出批判,反而斥責殷商不註重祭祀。
只要不將思考建立在虛構的謊言上,
只要不將邏輯建立在一群民科自我編造的歷史上!
其實孔子對人殉的態度就擺在那裏,一眼就能看出其虛偽。
一個是殺人殉葬的人殉,一個是人畜無害的俑殉。
在人殉尚且盛行的春秋年代,孔子放著殘暴的人殉不管不問,卻對泥土做的俑殉破口大罵,真的是莫名其妙。
好在歷史資料和現代考古學已經給出了真相和答案。
很多人主觀臆斷的由俑殉發展成人殉,完全顛倒是非,胡編亂造。
從殷商周到春秋戰國,諸侯貴族用人殉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秦武公死時也用了六十多人殉葬,秦穆公死時用了177人殉葬,秦景公死時更是用了186人殉葬。
其他諸侯國也好不到哪去,【左傳】中也是人殉遍地,觸目驚心。
直到始作俑者的出現,才影響或感化了秦獻公,並在獻公元年正式廢除。
從歷史發展軌跡來看,「始作俑者」是打破了人殉陋習的英雄,是真正的仁善之舉。
連一向好人殉的秦國都被始作俑者影響了,統一六國之後才得以讓人殉的陋習廢除。
後面的漢、晉、隋、唐、宋、明、清等朝代,也只有大明老朱家和個別帝王用了人殉。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秦獻公廢除人殉,秦始皇統一六國改用俑殉起到了非常好的示範和帶頭作用,這才讓殘暴的人殉現象在華夏消失。
明明是人殉發展成了俑殉,並感化了秦國廢除人殉。
孔子放著殘暴的人殉不管不問,卻對始作俑者破口大罵,其動機真的很讓人懷疑。
易中天和很多人所猜測的俑殉會發展成人殉,完全是先射箭再畫靶的瞎說。
既沒有邏輯上的演進關系,也沒有客觀歷史上的事實!
在人殉都普遍存在,沒有廢除的年代,俑殉代替人殉一定是進步的,而且是跨越式的文明進步。
人殉和俑殉的性質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殘忍的殺人殉葬,一個只是制作陶俑陪葬。
即使現在農村葬禮還有紮紙人的習俗,難道就因為紙人有人的形狀就要罵人無後?
還有很多人竟然將人殉和俑殉相提並論,還比喻為五十步笑百步,跟孔子一樣莫名其妙,毫無邏輯。
即使以現在的道德觀來看,秦始皇那麽多殉葬的兵馬俑可以說他奢張浪費,耗費民力,但俑殉本身這個行為在道德上沒有什麽大問題,即使以現在的道德觀來看也沒有什麽問題。
我真的不理解,在人殉都普遍存在的年代,孔子為什麽不罵人殉罵俑殉呢?
孔子要真的反對人殉,儒家那麽多典籍,為什麽找不到一句明確反對人殉的記錄?
明明是俑殉漸漸代替了人殉,讓華夏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孔子不罵人殉罵俑殉,而且沒有任何直接反對人殉的言辭傳世,真相其實已經水落石出了。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大家都誤會孔子的意思了,其無後乎並不是罵人,而是贊同、支持的意思。
真正的理解應該是,始作俑者這樣的善舉,難道就沒有後人效仿嗎?
果然,始作俑者感化了秦獻公、秦始皇,從他們用俑殉之後才廢除了人殉。
只不過這個論點也有點牽強,儒家的典籍中沒有一句明確反對人殉的記錄。
大明老朱家搞人殉的時候,哪些經孔孟教誨出來的讀書人,沒有一個站出來提點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