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叫我白羅斯!」「好的,白俄羅斯。」——那些關於國名的事兒

2020-03-26知識

上學時,曾有老師問我:「你這麽喜歡足球,對學習有什麽幫助?」

我充滿驕傲地說:「至少地理成績肯定不會差!」

事實就是這樣。還有同學站在黑板前對著世界地圖找不到阿根廷的時候,我就能憑借多年的看球經驗準確指出老師想到的任何國家。不僅如此,那些路人聽起來很拗口的城市與地區,什麽塞維利亞與塞爾維亞,什麽加泰隆尼亞和斯堪的納維亞,對於球迷來說都是信手拈來。

沒球看的今天,就讓我們來上一堂有趣的足球地理課:那些關於國名的事兒。

【我是象牙海岸,但別叫我象牙海岸】

提到科泰迪瓦,你會想到哪些名字?

德羅巴、卡盧、圖雷兄弟、熱爾維尼奧、奧裏耶、尼古拉-佩佩……是不是腦海裏瞬間就能冒出一大堆球星?沒錯,對於現在的球迷們來說,科泰迪瓦可能就是他們最熟悉的非洲國家。這裏走出了很多效力過歐洲豪門的球星,使得「大象軍團」在足球圈有著很高的知名度。

但對於年紀更大一些的球迷來說,可能還有個名字仍然存在於他們的記憶裏:象牙海岸。

因為,象牙海岸正是科泰迪瓦1986年之前在咱們這兒的官方國名,後來民間在九十年代還經常用到。

這個名字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就是他們國名Côte(海岸) d'Ivoire(象牙)的法語意譯,類似於Iceland被轉譯成冰島。具體來源是這樣的:當年那個地理大發現的年代,許許多多的歐洲殖民者隨隨便便就用地理位置、當地特產甚至第一印象給非洲和南美的諸多地方命了名。

除了曾經大象成群的象牙海岸之外,加納原本的名字是英國人給的黃金海岸(Gold Coast)、奈米比亞原本的名字是德國人給的西南非洲(Südwestafrika),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伊利斯的名字來源說穿了也就是西班牙殖民者當年剛下船的一句感慨:好清新的空氣!(Buenos Aires!)

後來各國獨立了之後,有很多像加納這樣改名來擺脫殖民地印象的,但也有像象牙海岸這樣淡定自若覺得「反正大家都叫習慣了那就這樣吧」。

那為什麽後來改了呢?

其實本身的國名並沒有改,改掉的只是在他國的譯名,具體來說就是讓其他國家從意譯改成音譯。

改名的原因在於,意譯導致他們在各國各語言裏的讀音和首字母極為混亂,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他們向聯合國申請,從1986年起在各國語言裏一律都改成了音譯。

所以,「象牙海岸」對我們來說才變成了「科泰迪瓦」。

【叫我白羅斯!好的,白俄羅斯!】

還有個國家在多年後希望更改在中國的官方譯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2018年3月,白俄羅斯駐華使館官網刊登了名為【‘白羅斯」而不是‘白俄羅斯’】的文章,在中國網路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為什麽他們想要改譯名呢?

咱們先從「羅斯」開始說起。這個詞的來源很簡單,現在的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祖先都是羅斯民族。那麽「俄」是哪來的呢?這就要去問成吉思汗了。

13世紀,蒙古帝國的鐵騎打穿了歐亞大陸,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開始交流。「羅斯」這個詞透過元朝來到中原,卻因為蒙古語不能以流音打頭,於是加了個O變成了Oros。「俄羅斯」這個稱呼從此誕生,並且到了清朝徹底固定下來。

與之對應,俄羅斯人同樣透過蒙古語的轉譯,直到今天都還在叫「中國」為「契丹」(Китай)。

那「白」又是怎麽來的呢?其實,還是因為成吉思汗……

當年蒙古人基本上統治了整個羅斯民族的後裔,只有最靠西邊的地區得以幸免。由於在羅斯文化裏白色是獨立和自由的象征,因此開始出現將那塊地方稱為「白羅斯」,相應的把被蒙古帝國統治的地區叫做「黑羅斯」。

他們對於這個白字是非常自豪的,比如大使館就在那篇要求改譯名的文章裏特地寫到:許多白羅斯和外國研究人員指出,«Беларусь»(白羅斯)這一名稱有「獨立的,自由的,不屬於韃靼蒙古的桎梏」的意義。

但前文已經說過了,因為蒙古人的轉譯,羅斯在漢語裏變成了俄羅斯,自然這個白羅斯也就變成了白俄羅斯。

總之,都是成吉思汗的鍋。

日本著名美食成吉思汗鍋……雖然不是一個意思

所以,白俄羅斯想要去掉漢語譯名裏的「俄」,並不是想和俄羅斯劃清界限,而是想要去掉蒙古語的痕跡,還原本身應有的譯名。

但是,這個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目前並沒有得到咱們的回應認可,這又是為什麽呢?

我個人的理解是:很麻煩。羅斯變成俄羅斯在中國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並且早已約定俗成。如果白俄羅斯改成白羅斯,那麽俄羅斯就可能要求改名為羅斯,烏克蘭可能想改名成基輔羅斯……再者說,咱們在這些羅斯民族後裔那,不也還是叫「契丹」嗎?

因此,赫萊布估計是要當一輩子白俄羅斯足球名宿了。

【飛翔的尼德蘭人?】

去年,還有一個「國家改名」的新聞刷起了不少流量,那就是:自2020年1月起,「荷蘭」這一名稱要被停用,統一使用「尼德蘭」這個官方正式名稱。這是荷蘭政府重塑國家形象的一部份,預計耗資高達22億美元。

訊息一出,人們驚呼:這下荷蘭三劍客要變成尼德蘭三棍客,哦不對尼德蘭三劍客了?飛翔的荷蘭人要變成飛翔的尼德蘭人了?咱們這的河南兄弟終於不需要介紹家鄉時重點標註自己不是老外了?

然而現在已經是2020年了,有誰看見「荷蘭」這詞停用了嗎?

上面那條,其實只是個斷章取義玩噱頭的假新聞。事實的真相只是荷蘭外交部撥出了20萬歐元把對外使用徽標裏的Holland改成了Netherlands,並沒有全面強制停用Holland(荷蘭)的意思。

為什麽要改呢?

因為Holland(荷蘭)嚴格來說只是指這個國家12個省中的兩個: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這兩個省有著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國內最大的幾個城市,同時也是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還是歷史上構成這個王國的核心。

而Netherlands(尼德蘭)才是這個國家正式的官方英文簡稱,荷蘭語的全稱則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換句話說,用荷蘭來指代尼德蘭其實並不準確,有點類似於用英格蘭來代指英國。荷蘭旅遊局這麽改,是為了向世界更好地推薦整個國家品牌,讓更多遊客願意前往兩個荷蘭省之外的其他地方。

但是!

這只是追根溯源的書本知識,現實裏早就因為約定俗成形成了「荷蘭=尼德蘭整個國家」的普遍理解。而且這個約定俗成不僅是在中國,其他很多國家也是。

比如,西班牙人提到這個國家一般都叫Holanda,土耳其人同樣也叫它Hollanda,法國人倒是透過意譯叫荷蘭為低窪之地les Pays-Bas,也就是尼德蘭在荷蘭語裏的本意。

也就是說,這個國家在有的語言裏叫「荷蘭」,有的語言裏叫「尼德蘭」,這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不排除未來他們真的強行要求全世界各國語言都統一為「尼德蘭」,不過即使這麽做了,有些我們習慣的東西還是不用改。

下面這條全世界最著名的幽靈船,原名就叫做De Vliegende Hollander,不會改成飛翔的尼德蘭人。

而下面這條巴西世界杯賽場上的錦鯉,他出生在南荷蘭省的鹿特丹,不折不扣的正經荷蘭人。因此,也不需要改成「飛翔的尼德蘭人」。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改名需要極大的決心以及更多的金錢,才能完成這個涉及各行各業的宏大工程,改變數個國家早已約定俗成的理解。

否則,只能重蹈白俄羅斯的覆轍。

「叫我尼德蘭!」

「好的,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