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歐洲博物館有哪些中國文物?

2018-03-20知識

翻了一圈,說一個沒人提到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規模很大館藏很綜合,有故事,但常常被忽略的東方記憶。

熙熙攘攘的遊客慕名來參觀【夜巡】、【倒牛奶的女仆】,也流連於精巧的船舶模型和槍炮軍械。 那是林布蘭、維米爾們活躍的年代,17世紀,尼德蘭作為海上霸主、世界首富的「黃金時代」。

三刷的時候,【夜巡】正好在修復掃描,除了極高分辨率成像外,可以分析顏料的化學成分,記錄幾百年來的細微變化。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維米爾【倒牛奶的女仆】
林布蘭【猶太新娘】局部

在中國,明代萬歷年前後,西方文化隨傳教士東漸,穿著奇裝異服的「紅毛夷人」被描繪在東方的畫作和漆器上,非常可愛。而在西方,荷蘭與法國、英國一起,蠶食了葡萄牙在海上的霸權。

這個萌到我了,亞洲館館藏,記錄的是1543年葡萄牙人第一次存取日本
一扇日本漆器屏風上的荷蘭小人
一扇鑲嵌木櫃,我覺得有點東方韻味,荷蘭細木工匠Jan van Mekeren於17世紀末制作

荷蘭人向來精明(英文裏AA制叫做「Go Dutch」是為佐證),造出了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並創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一度支配了全世界的貿易。馬不停蹄地,在東西方間輸送金銀、香料、藥材、絲綢,還有——瓷器。

聽說荷蘭商船幾乎不會空載,一來一回都有生意做。圖為東印度公司一艘名為「白獅號」(Witte Leeuw)沈船上的中國瓷器碎片和東南亞的胡椒,阿姆斯特丹國博館藏的瓷器很大一部份是從上面打撈而來

聽聞中國當時的民窯接到了大量外銷訂單,最好的瓷器會送入宮,次好的則遠銷海外,還出現了順應西方審美風格的出口客製(克拉克瓷)。譬如展出的一組景德鎮瓷杯,或者有「天啟年間」字樣的瓷盤。不是國內看慣的圖案,論精美程度,也確實比不上國內看過的官窯精品。

17世紀初,一件典型的克拉克出口專供瓷。邊緣分格,內裏開光是它的一個特征
清代,為荷蘭大客戶客製的粉彩瓷盤,很有意思

在當時的西方,東方元素是一種時髦的象征,這份清麗的藍白青花尤令上流社會傾倒。17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光是一年內,荷蘭東印度公司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就可以百萬件計。

VOC帶回的明代瓷器

不過,我在館內看到的,大多並不是真正的明清古董。譬如一只1660-1670年間的無名瓷盤,圖案是東方傳統的花鳥鯉魚,實際上是代爾夫特的工匠的仿作。文字解說顯示,中國因內戰(civil war),無法再大量進口瓷器。

翻閱編年史,這場荷蘭人口中的「內戰」可能指清軍入關改朝換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東印度公司自此失去了它在寶島的統治經營,也失去了亞洲的重要港口樞紐。荷蘭的舉世繁榮,依靠的是帶有壟斷和殖民性質的貿易輸送。這份輸送衰落之際,對東方神韻的追捧卻未減退,荷蘭人發現商機,結合青花瓷和日本的伊凡裏燒,代爾夫特藍陶便自模仿「山寨」起家。

一件仿作

剛開始,工匠們還是依葫蘆畫瓢,畫些仕女孩童。後來工藝漸漸成熟,風格也順應市場需求西化:在瓷瓶上畫蓄卷發、抽煙鬥的西方人,在瓷盤印上帆船或王室成員的頭像……連造型都變了樣,也加上些許迎合市場的東方的幻想。

當時的尼德蘭王子威廉三世的畫像,代爾夫特產

印象最深的是幾座半人高的瓷塔,原是為宮廷制作的花器,每一層都能插上昂貴的鮮花。瓶身描繪著東方的亭台花鳥,卻用獅子和西方的女神做底座裝飾,好一派中西混搭大雜燴。

18世紀初,代爾夫特有約30家陶瓷廠。雖然當時的技藝沒有辦法制作瓷器,只能用陶器與錫釉模仿,但荷蘭的陶匠已經學會用三種黏土混合,在錫釉表面覆蓋清釉,將表面打磨得纖細潔白。外行看來工藝幾乎沒有差別,只是圖案和式樣已經分道揚鑣。康熙年間外銷保守簡潔的梅花瓷瓶,和同一時期小提琴、水果籃、西式雕像等「二次創作」,風格已涇渭分明。

與東方的貿易不復往日,對仿作的追捧卻沒有持續太久。1769 年,法國賽弗爾瓷器廠制造出真正的含有高嶺土的硬膏瓷。並開發了許多新的圖案,靈感來自印度的紡織印花和中國的釉上彩。18世紀末,巴黎的工匠會用黃金和琺瑯制作鼻煙壺,多為纖細的花鳥植物題材。牡丹幾經輾轉在歐洲成功栽培,出現在器皿上,作為西方人想象中東方的標誌。

18世紀初,歐洲產的陶瓷細節更精致,顏色也更豐富了(青花釉裏紅?)
1750年代,鼻煙盒
1779年,法國產的彩瓷

同一時間,英國工業革命爆發,荷蘭已是強弩之末,不論是軍事還是商業都是前者的手下敗將。東印度公司強撐了數十年終究解散,代爾夫特藍也被更精細、更花哨的英法瓷廠出品拋下,與400年前漂洋過海的東方瓷器殘片一並塵封在博物館內,保留著文化融合的記憶。

來自全世界的參觀者談笑著匆匆經過它們,再去林布蘭和維米爾的作品下贊美那段黃金時代。

遠方的故事在公眾號:那要牛肚粗面吧

之前寫的其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