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人均 GDP 能多大程度反映生活水平?

2016-02-01知識

一定程度上能反應,但這個數據更能反應一個國家的產出創造水平,而不是生活水平。用人均GDP來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存在很大誤差。 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人只是其中一種生產要素,並不是所有的產出(GDP)都能夠作為收入分配給勞動者。

我們從收入法(國家統計局科目下)來看GDP,它是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構成 ,其中,勞動者報酬為人力投入所帶來的報酬,生產稅凈額為政府部門收入,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可視作資本投入的報酬。

在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數資本的擁有者為私人,公有制經濟占比較小,因此,勞動者報酬(勞動者收入)和固定資產折舊+企業盈余(企業家收入)可視作居民部門報酬,稅收為政府部門報酬。 美國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萬美元/年,人均GDP為5.4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為74%。

在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公有制經濟占比在一半左右,公有制企業形成的盈余反映在企業部門,這部份不反映在居民部門。 中國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萬元/年,人均GDP為5.2萬元/年,占比為42%。 但是,我們國家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抽樣調查數據,與GDP不是同一口徑,這個數據與國民收入分配(收入法GDP)中住戶部門分配項存在一個穩定的裂口 ,有興趣的可以看分割線裏面的詳細解釋,我認為比較中肯的數據是, 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約60%

這個比重仍然與資本主義國家有一定差距。中國GDP增長較快,然而實際上居民生活水平卻跟不上節奏。因為企業部門與居民部門是割裂的,大部份居民不持有企業股權,近年來中國整體呈現出「國富民弱」的態勢。但是這種制度下,我們的基建水平比同等水平國家要發展得快很多。

------------------------------------

分割線:講講GDP如何在各部門間分配

下面這張圖給出了中國產出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可以看到,在高增長時期(2007年前後),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僅41%;而企業盈余很高。2012勞動者報酬占比年提升到49%,2015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按照這個數位,大約僅有50%的產出能夠轉化為勞動者報酬。


收入的初次分配

按照上表,直接將產出形成的增值部份分配,這個結果叫做初次分配。第一列用於分配的總收入,有興趣的筒子可以跟GDP進行比對,只有細微的差距,我們認為這是統計誤差。

那麽問題來了,我們看到2012年,企業部門、政府部門、住戶部門收入分配比分別為24.1%,15.5%,60.7%,與GDP收入法統計的資本報酬(折舊+盈利)、生產稅、勞動者報酬的37.1%,13.7%和49.2%似乎對不上。

政府部門收入分配的差距,在於除了生產稅,還有消費稅以及各項行政費用,所以政府部門收入分配比GDP收入法核算中略高了接近2%。

那麽住戶部門和企業部門是怎麽回事呢?

讓我們來看看關於

國民收入初次分配

的解釋。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則和

透過

一定的機制把國民收入分解成不同

經濟主體

收入的過程。 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創造它的物質生產領域進行的分配。經過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稱原始收入。 裏面關於私營經濟的初次分配:

私營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三部份 :(1)以稅金形式上繳國家;(2)以薪資形式分配給企業職工;(3)以企業主收入形式歸企業主支配。

也就是說,私營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稅金進入政府部門,以薪資形式支付勞動者報酬; 但是,GDP中收入法中構成計畫——固定資產折舊+企業盈余,歸私營企業所有者享有,這部份在收入分配中,計入住戶部門。

因此,以2012年數據來看,勞動者報酬占收入法GDP中49.2%,而住戶部門收入分配占總收入比重為59.8%,這其中形成了的大約10%的裂口,是私營企業主的收入。

收入的再分配

收入的再分配,我認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有企業將利潤留存部份上繳政府;

2、個人和企業繳納所得稅;

3、政府向住戶部門的低收入者轉移支付。

最終形成以下的收入分配:


這可以認為是我們居民部門的最終收入,然而,這個收入明顯與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得來的數據不符。

2015.11:當前中國宏觀收入分配格局研究(「當前宏觀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課題組)

統計局研究所提到,2012年由住戶調查資料推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2萬億元,而根據收入分配推算出來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2萬億元,根據連結中研究,這個比例穩定在70%左右。我認為這個差距,可能是兩個原因造成:一、前者是向住戶部門調查所得數據,而住戶或許傾向於低報收入;二、抽樣偏差。抽樣的群體主要為中等或偏低收入者。

綜合來看,我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為21966元)比較貼近中低層居民的收入水平,而總體平均收入水平大約比這個數據高1/70%-1=42%左右,主要是富裕階層收入過高。

結論是,可以認為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約60%,但是如果只考慮工薪階層(推測),這一比重大約僅占42%。

此外,歷年來收入分配來看,中國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占比從1997年以來一直下降,直到2008年這一局勢才有所扭轉。也就是說,在中國高速增長的那幾年(2000-2007年)呈現出國富民弱的格局,居民部門並不是最大的受益者。

分割完畢

--------------------------------------------------

第二,收入不等於財富,收入是流量概念,財富是存量概念。財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更合理。

舉個簡單例子,假如A家庭三口人年收入10萬元,9萬元維持生活開支,每年存款1萬元;B家庭年收入高50%,年收入15萬元,10萬元維持生活開支,每年存款5萬元。那麽在任何時點,B家庭財富是A家庭的五倍。中國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中低收入階層占比過高,這些家庭雖然有收入,也有收入增長,但幾乎沒有財富積累。

第二個例子,假如中國家庭年收入增速為10%,到2016年年收入為10萬元;而B國家庭,2006年年收入就達到10萬元,十年來沒有任何增長,2016年還是10萬元。假設生活成本相同,在這十年間,兩國家庭累積起來的財富是不一樣的。

這兩個例子合起來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中國為什麽經濟增長非常快,但看起來居民部門的生活水平跟不上經濟增長。

第三,貧富差距。

這個不多講,想要吐槽的人應該很多,誰都不想被平均吧。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這是基尼系數自2009年來連續7年下降,但仍然高於貧富差距警戒線。財富基尼系數估計會更高。

------------------------------------------

1.28更 看到這個題目下面有在反應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差距很大的問題,這個除了我下面講到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統計口徑的差異。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抽樣調查數據, 如果收入在人群中分布不規則,或者分層抽樣出現問題,就會出現這種統計上的差異。我猜想,貧富差距大的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低,貧富差距小的區域,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