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2019-12-30知識

一天沒上線就感受到了傳說中的網路暴力,受寵若驚,掛起來大家來看一下。

一開始我還不知道為啥突然懟的人那麽多,而且內容都一致指向赤金走龍在工藝上可能與西方有關的結論,知道我看到最後一張圖裏回答中說到的「何新何老」的微博,然後我就去查了一下。

然後我看了一下他的一些微博:

當然還有上面那一篇不知所雲把我罵了一通的博文,我覺得,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老粉紅?除了中國史以外其他內容均不可信,哪怕有文物擺在他面前,他怕也認為是當代工廠造出來的仿品吧?我估計這位老先生可能一輩子都沒出過國,畢竟在他心中可能除了中國,世界上的一切文明都是不存在的。

我就說為什麽今早上起床一堆人在底下叭叭叭之後老先生又連發數篇博文辱罵我,什麽無恥啊、文奴啊、卑賤啊,甚至連我祖上都辱罵了,我覺得老先生這種行為怕是不符合他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大家說如果按照誹謗罪和侮辱來對他起訴效果好不好?證據反正我都保存了。

把人掛完以後,現在咱們來說一下這篇文章大家爭議的那個問題:「這種手法不見於中國早期的金銀器加工工藝中,應當是從中亞或者西方傳入的技術。」

在看回答的時候有一位答主在評論裏回復的令我眼前一亮:

這個方向其實是我之前沒想到的,然後我去查了一下相關圖片:

巴比倫蛇龍(Mušḫuššu) 206 BC–AD 220
巴比倫伊斯塔爾城門蛇龍、 唐·鎏金銅走龍(西安博物館)

相關內容來自

我估計何老先生是沒看過的,看了以後估計也是不會承認的。

這個算是補充答案,而之前我為什麽會給出這樣的觀點的呢,是因為之前在進行相關研究時發現,目前中國發現的早期金器造型均類似於同期或更早期遊牧民族的黃金制品,如中國商代以前發現的金器多為黃金打制的金耳環:

(1)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兩件金環,經檢測含金量為94%,為目前發現國內最早的黃金制品;

(2)甘肅玉門火燒溝夏代墓葬出土的金耳環、金銀鼻飲;

(3)內蒙古敖漢旗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出土的金耳環;

(4)北京昌平夏家店下層文化出土的金耳環。

而歐亞草原開始使用黃金制品始於公元前3000年,比國內目前發現最早的金器早近1000年。

馬健:【黃金制品所見中亞草原與中國早期文化交流】,下同

底下這篇是馬健老師的另外一篇文章,只截取部份內容,剩下的大家可以自行去知網下載:

【公元前8—前3世紀的薩彥·艾爾泰 早期鐵器時代歐亞東部草原文化交流】 馬健

所以關於中國制作和使用金器的傳統,根據考古證據和文獻材料來判斷,來自歐亞草原的遊牧民族是取得共識的,不知道老先生口下的無端臆測和辱罵是從何而來?

當然如果只是說金器傳統的話,似乎不能證明赤金走龍的制作技術一定不是中國傳統出現。我文中的結論主要是來自於【花舞大唐春】中【巧奪天工——何家村金銀器的制作工藝及作坊】一文,兩位作者對何家村金銀器的制作工藝進行了探討,其中有如下觀點我進行了參考:

中國古代金銀器的傳統根據目前的考古證據,來自西方應屬無疑,但是在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國家的建立,政府能夠集中全國的工匠進行金銀器工藝的研究和發展,如鏨刻工藝等技術在這一時期發展迅速,但是 中國在唐代以前並沒有大量制作和使用金銀器,這不是我們技術落後,或者黃金儲備不足而是我們有著青銅器、玉器、漆器、絲綢等更多適應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美器物,黃金制品只是其中一小部份。 到了唐代,隨著國力的昌盛與對外交流的繁榮,更多的西方工藝技術和文化風格傳入到了中國,其中就包括了波斯薩珊為代表的中亞地區喜愛金器的文化,純金器皿在唐代開始廣泛流行。 我們一直贊揚唐代文明的開放和包容,怎麽我們吸收了外來工藝和文化制作的赤金走龍就不能代表我們「中國逆天文物」了?

不過我的觀點或許也有偏頗,我會將其更正為: 赤金走龍的造型接近中亞地區的巴比倫文化,唐代隨著薩珊波斯金器使用的傳統傳入中國,中西方金銀器的技術與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創新,使得赤金走龍這樣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美文物呈現在我們面前。

老先生的辱罵我會一直掛在上面的,至於我解釋後的觀點諸君認不認可,那我可就管不了了。

說到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陜西歷史博物館藏何家村窖藏的 赤金走龍。

別看圖片裏這兩條龍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它們的真實長度僅為 4cm 左右,高度不到 3cm ,甚至還沒有人的大拇指長,但是它卻以極為細致的鏨刻手法,將金龍身上的 龍角、眉目、胡須、鱗片 等都刻畫的栩栩如生,堪比今天的微雕,並且四足可以平穩站立。赤金走龍的造型接近中亞地區的巴比倫文化,唐代隨著薩珊波斯金器使用的傳統傳入中國,中西方金銀器的技術與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創新,使得赤金走龍這樣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美文物呈現在我們面前。

4cm還沒有一根大拇指長(答主身體部位真實出鏡)

而金龍的用途,應當與道教 投龍祭祀 的儀式有關。投龍祭祀是道教為皇家舉行的一種齋醮儀式,屬靈寶金箓齋法,可能源於早期天師道投三官手書於山水的懺悔儀式,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形成。在祭祀時將寫有願望的文簡(即丹書玉劄)和玉璧、金龍等用青絲捆紮後,舉行醮儀,然後投入到山中或者水中,以奏告三元,而在儀式中的金龍,擔任的是溝通天地的信使角色,因此也有「金龍驛」之稱。

1982年發現於登封縣的武則天金簡,現藏河南博物院,可能與投龍祭祀有關。金簡長36.2厘米,寬8厘米,重223.5克,長方形,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如「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發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此外還有這件 銀石榴罐 ,同樣出自於何家村窖藏。有人可能會以為它是酒杯或者放置煉好丹藥的容器,這些說法都不對。這件器物,其實是一件蒸餾器,在宋代的【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中就有記載,使用時將他倒置放在上面,下面放置一個類似於坩堝的器物,稱作「甘堝子」,在蒸餾過程中,透過下部加熱而生成水銀蒸氣,在石榴罐內冷卻為液體水銀,煉丹家由此將丹砂分解出汞(水銀),並進一步加工煉制我們熟悉的「長生不老藥」給皇帝服用。小小的一件石榴罐,竟有如此大的用途,這不得不使我們感慨古代工匠精湛的鑄造工藝了。

中國的蒸餾工藝出現很早,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和張家堡新莽墓中就已經發現了大型的青銅蒸餾器,但如此輕巧精致的蒸餾器發現尚屬少數,也為我們研究和了解古代蒸餾技術的流行於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海昏侯墓中出土青銅蒸餾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