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脫口秀演員,但最近幾年我演出的數量不多。這種不多,不是跟自己相比,而是跟我身邊的其他脫口秀演員比。從2017年開始,國內的線下脫口秀演出越來越多,很多演員每個周末演三四場是基本常態,一個周末演10場以上的也不少見。有些更「變態」的,甚至每個周末演一場專場!像我的朋友徐風暴,他在上海有一段時間就是每周四五場的拼盤演出(show case,一場脫口秀演出有四五個演員出演,每個演員表演15分鐘左右),外加一場90分鐘的個人專場。
而我,平均下來一周可能還不到一場。
我有時候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演的太少了?自己對脫口秀這個舞台是不是沒有那麽熱愛?
我其實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清楚。也許根本的原因是我對自己的內容不滿意。
我在跟一些新人講經驗的時候,經常會告訴他們,國外的脫口秀演員,不管多麽成功,多麽有名,他們還是會經常到俱樂部裏去講開放麥,練習新段子。例如我們從報道裏面見過的Louis C.K., Chris Rock等人,例如我自己在紐約親眼見到的Amy Schummer(為什麽她還是講得那麽爛?),等等。但我沒告訴他們的是,這些名人明星,他們平均多久去一次俱樂部練習?每周去?兩周一次?一個月一次?還是去的次數剛好就是被媒體報道的那幾次,然後數年之內都沒去過第二次?
我沒告訴他們,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我想知道,我應該能找到數據。但是我不想找,因為我懶。
因為懶,我現在表演最多的段子,都是我在2015年至2018年之間創作的,從2019年到現在,我給自己創作的段子也不少,但是真正被我自己拿到專場裏用的內容,應該不超過10分鐘。
作為【手把手教你玩脫口秀】的主要譯者,國內最早看Comedy Bible的人之一,我知道很多創作的方法,我自己的方法是這樣的:
我通常在去開放麥的當天,一般是開始前幾個小時,開始寫一些新的段子,然後在後面加一些跟這些新段子題材相仿的老段子,整成一段5至10分鐘的內容(開放麥允許你表演的時間就這麽多),在開始之前排練幾次,盡量確保自己不會忘詞,然後就去開放麥的舞台上練習。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試驗新段子效果,又能打磨老段子。從2015年到2018年,我兩個專場的內容都是這麽創作和打磨出來的。
既然用這樣的方法能打磨出兩個專場,那說明方法是對的。
但我現在產生了懷疑。
這樣的方法,也許能產生兩個專場,甚至n個專場的內容,但可能只是數量的疊加,而不是品質的提升?在生產n個平庸專場和創作一個高品質專場之間,你願意選擇哪一個?
如果你能不停的產生新段子,對於你成為線下脫口秀明星是沒問題的,甚至可以獲得「線下之王」的稱號——雖然楊蒙恩已經寫段子嘲笑過脫口秀節目裏「遍地是大王」,線下亦然——但可以看到,現在國內的脫口秀演員,不管有沒有追求的,都在走著這條勤奮的路子。
但始終徘徊在平庸線的段子,會因為數量的疊加而達至品質的提升嗎?我們都相信「從量變到質變」的道理,但我覺得這個道理的關鍵點在於這個「到」字——是怎麽到的呢?寫完300個平庸的段子後,從第301個段子開始,品質就突然提升了嗎?
我不知道。
但至少我自己不想走這樣的路:每周演5至10場,就算每場都有新段子,但都是差不多水平的段子。
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
我想摸索一條不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