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們往往對家人沒有耐心,而對陌生人、朋友更有耐心。
這種現象可以對比面對家人和外人的心態,來澄清原因:
1、家人會讓著你, 允許你表達真實情緒; 當著外人, 我們顧及雙方的面子,多少會壓制自發情緒
在家人面前,我們相對放得開,尤其在氛圍較為開明、友善的家庭。
我們穿著家居服、說些家鄉話,一邊吃著零食、一邊罵著臟話,反正沒外人,大家都別客氣。
尤其是在外求學、整天忙事業的人,回到家,可算是找到個地界兒,能做做"土皇帝"了。
所以,對家裏人,輕則喝五吆六、動輒甩臉子的表達居多。
可當著外人,我們多少會收著自己的癖好和脾性: 對人恭敬、神情和睦、聽人把話說完,這會最底線的禮貌和規矩。
這些禮儀、應酬,要說難也沒多難。可架不住長時間、頻繁地上演。
這其中的辛苦,不只是體能,更在於耐心的支撐。
2、家人也讓著你, 接受你自我為中心; 與外人交往,我們 要大體平等、彼此照應
在家裏,每個人都有些自我中心。家是每個社會人最後的堡壘,我們要在四壁之間尋找一點兒掌控感。
但是, 輩分和年齡有差、性格強度也不同,總有個別家庭成員,更被優待,而其他成員做更多犧牲、妥協。
這樣的人,往往會 被家裏人"慣壞",把家裏人的忍讓,當做理所當然 。
直到他們遇到另一個也 被家裏"慣壞"的巨嬰。
倆巨嬰鬧僵起來、撕把幾番,就慢慢就明白了: 自己不想吃虧的前提,是也別讓別人吃虧。大家要平等共事、互通有無。
這時候,再溝通,就耐心多了,也能接受商量著辦事了。
如果還是長不大,那就只好 在家裏 當王八——噢,不,是當 霸王 了。
3、家人總讓著你, 接納你的壞情緒、暴躁性格 ;對外人一句話說得不客氣, 陌生人會揍你,朋友會失和、斷交
有的人在外面受了委屈,工作、學生上連續受挫,回到家裏,可得把自己的一肚子委屈說個夠。自己罵罵咧咧、磨磨唧唧、大呼小叫,全家人都得耐心安撫著。
可是家裏人,有個頭疼腦熱、心裏不痛快時,他們可一點兒不聽。他們翻著白眼兒、捂著耳朵嚷嚷:「別跟我說呀!我要出趟門還兵乓五次地叫人數落、刁難著,我找誰說理去呢!?」
這種情緒上占便宜的行為,也就家裏人能讓一讓。出了門,他們要是敢這麽混不吝,早教人給抽個半死,老朋友也不來走了。
出門在外,要" 以和為貴 ",大家得耐心溝通、消除資訊誤差,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最終, "和氣生財" 。
4、與家人的交流 資訊重復,耗費你更多的耐心 ;陌生人能帶來新訊息、朋友能帶來小故事,我們 聽著不費勁兒、還越發精神起來
家人交流,本來就生活瑣事居多,有的家人還話多、嘮叨。
雞毛蒜皮的事兒,TA也能磨磨唧唧、來來回回、一遍又一遍說上好幾天。
而且,TA們還眼睛直盯著你,既要你仔細聽TA說話,還要你放下手機看著TA,還要求你時不時搭下茬兒。
這樣的家屬,真是 "一片頂五片",一個人就占用了我們所有的"耐心指標"。
因此,對其他家屬,自然就再沒耐心傾聽、回應了。
而陌生人、朋友們可不同,他們哪怕不說話,看看他們的衣著打扮、做事派頭,就覺得有意思;
要什麽他們說說打哪來的、聊聊近況,就能帶來以一大框故事。
因此,話題本身的樂趣,讓我忘記了疲憊——就當是聽一段即興的脫口秀吧。
5、有些家人是 情感吸血鬼,過度索取他人的能量、耐心 ,你再有耐心也白瞎;我們和 陌生人可以做"一錘子買賣"、和朋友們也只做"利益交換"
有的家人,或性格古怪,或生活變故,或心態不好,或從小缺愛,或大腦病變等等, 他們似乎總需要超高濃度的陪伴、贊美、肯定、愛護、支持。
不然TA就嬌滴滴地哼唧:「誒呦餵,奴家的日子,可真是沒法過了。整天個白天到黑夜,都沒個貼心的人,來體貼奴家,這種日子可過得個什麽勁兒啊?倒不如、倒不如·····」
我們一看這架勢,快要出人命,所以還是耐心地勸解勸解吧。
可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心理咨詢師啊!
再者說,心理咨詢師也只是在工作期間才那麽共情、接納、有耐心。
因此, 家裏要是養著個"情感吸血鬼",不是我們沒耐心,而是能量都被「鬼」吸幹了。
相比之下,在家庭以外,我們可以暫時隔離感受、壓制情緒。
和陌生人、朋友們就事論事,只談買賣,這樣雖然情感上沒什麽盈余,可是錢包卻悄悄鼓了起來。
情感和現金,好歹占一頭,倒也不壞。
總歸,是不用持續性輸血,來滋養他人的情感。
6、家人關系是 血緣關系,不易散,短時間沒耐心,對你懲罰也不大 ;陌生人 只需要片刻的友善、朋友之間也不需要持久的忍耐
家裏人,要麽是血親,要麽是法律定義的親屬,這些 關系不是解除不了,但解除成本小不了。
因此,只要我們臉皮厚著點兒,倒也不用怕家人下狠手來懲罰我們,頂多是過年過節、紅白喜事,走動時有幾分尷尬,不那麽親熱。
假如著急求學、工作辦事,疏遠一陣子,問題倒也不大。
而陌生人、朋友,本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非親非故的,就靠著勤聯系、多聚會,勉強維持著股熱乎勁兒。
一旦久不聯系、常不來走,就更沒什麽話可說了。
和老同學、舊同事,三五年間不走動,連名字都不起來的,不在少數。
因此,有緣結識的新朋、攥在手裏的舊友,我們往往會更上心,知道這種關系顛簸不起。假如斷了聯系,修復起來,還特別麻煩,索性盡量擔待著吧。
反正也不至於白天晚上,都忍耐著他們,只是相聚的時刻,盡量留下些美好回憶吧。
7、家人之間,可能讓你 承擔"無限責任",需要長期忍受 ;陌生人、朋友之間,只需要承擔 "有限責任",反正也只是一時半刻,忍一忍就過去了
在家人和陌生人、朋友之間,對比"耐心",本來有些不公平:
前者的耐心往往是穩定地做事,後者的耐心可能只需要一時的態度、情緒。
比如,父母常年幫我們洗衣、做飯,我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而朋友偶爾幫我們接一下快遞,我們就要感恩戴德,覺得他們很有愛心。
反之,我們對家裏老人、病人的耐心,體現在長期的情感理解、身心照顧、經濟支持;
我們對陌生人、朋友的耐心,僅僅體現在:打電話一次沒打通,就多打幾通;排隊做核酸時,對長長的隊伍、鬧騰的小孩,少一些指責。
總結來說, 家人之間,往往承擔更多責任,無盡逼近"無限責任";
我們對陌生人和朋友,態度上尊重,就是友善;資訊溝通時,雙方確認,就是靠譜。
對他們,我們 只需要承擔"有限責任"——我們沒必要保護"醒了還裝睡"的人。
8、家人之間更容易發現 彼此的人格陰影,難以忍受、彼此嫌棄 ;外人面前,都盡量 展示著體面、優雅、陽光的一面,耐心點兒也心甘情願
家人之間,知道彼此更多的底細。
如在第1、2、3、4、5、6、7點中所指出的: 我們在家裏更真實地展現著自己的情緒、習慣、性格。
眼看著家人的各種特質,喜歡的部份,我們能較為輕松的接納;
而看著礙眼、聽著鬧心、想起來胃裏就翻湧的部份,我們就需要壓抑和忍受。
榮格分析心理學認為,我們嫌棄、否認、厭惡、抵抗的想法、情緒、幻想、渴望等,都會變成自己的人格陰影。
對內心活動缺少反思的人,會不斷投射給自己身邊的人,認為是: "他們太粗鄙、下作,他們一屁股的屎,他們言行不一、虛偽做作·······」
本質上, 與我們密切接觸的人,往往是我們人格的一面鏡子:我們批評、指責他人的行為和習慣,而這些行為和習慣,往往也在我們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地呈現。
因此, 有意無意地、回避自身性格陰影的人,總是試圖否認和壓抑這些特質,意識層面需要巨大的耐心,才能忍受家人的特質。
反而,在非親非故、了解不多的人身上,我們往往只看到"人前顯貴,光彩奪目"的這一面。
可一旦走動得多了,我們也會看到他們"藏汙納垢、不堪入目」的那一面。
2022年10月18日 初稿 19日 修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