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外方代表:全球人權事業需要新的「火炬手」

2024-11-22心靈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赴湖南特派記者 劉欣 記者 趙覺珵】「中華典籍中的人權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20日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開幕。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印度、巴基史坦、日本等國家的200余名專家學者與聯合國國際機構代表,以及國內有關部門、社會組織代表參會研討。
曾長期從事人權工作的聯合國人權高專辦前特別程式機制部門負責人凱瑞斯托弗·培修在研討會上表示,人權的法律規範起源於西方,但歐洲並沒有發明人權。他追溯中國的典籍說,孔子、孟子等中國先賢早已提出「仁治」「民貴君輕」等理念,它們均反映出人權事業的本質。
美國斯克蘭頓大學教授、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執行會長龐安安的發言著重回答了一個問題:「儒家經典中有人權理念嗎?」她認為,儒家經典和西方對於人權有不同的解讀,儒家提出「仁者愛人」「天下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論述,這些理念對於當下全球面臨的問題依然有指導意義。
龐安安說,無論是在開發中國家還是已開發國家,貧困問題都長期沒有得到解決。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每10個人中就有約1個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之中,這已經成為全球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從儒家經典中尋找答案,不僅要依靠智慧進行思考,也需要行使共同的集體責任來關照他人的需求。」 龐安安表示。
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蔣建國20日表示,作為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多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國家和民族,中國的人文底蘊無比深厚,人權文明自在其中。在中國古代社會和傳統文化中,一貫強調人最為天下貴、以人為本、愛人為大、對人施之以仁,這種仁者愛人、民為邦本、富民厚生的社會價值,以及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有教無類的治理觀念,還有天人合一、協和萬邦、萬物並育的天下情懷,無不包含豐厚的人權理念。
與會代表認為,人權觀念不僅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人權事業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培修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裏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人民擺脫了貧困,這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我每年都到中國來,每次都能看到中國的新發展。」 培修說。
包括培修在內的外方代表也表示,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培修在發言中提及當前全球人權事業的現狀,並批評一些西方國家政府面對加薩走廊出現的人道主義危機無動於衷甚至表示支持。「面對‘全球西方’以及一些地區出現的道德淪喪時,我們迫切需要一個或一些國家,或許是中國和金磚國家來接過文明的火炬,再次照亮一個更少暴力、更公正、更和平、更人道的世界的道路。」 培修呼籲。
瑞士前駐華武官、歷史學家賀彼德認為,1948年透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的實施正面臨挑戰。除了各國內部和國際間的差異外,最大的不平等在於一些有影響力的大國拒絕承認和尊重成員國之間不同的政治制度。人權的充分落實需要一個沒有任何霸權幹涉的多極世界新秩序。
培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果中國希望為世界人權事業做出更多貢獻,就必須深入挖掘自己的過去,挖掘歷史財富,重申人權基本價值觀和原則的根源。
培修認為,中國正在重新審視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的歷史有5000年之久。如果不深深紮根在自身歷史文化的土壤中,沒有一棵樹可以生長、繁榮、開花結果」,培修告訴記者,如果想賦予人權概念以生命,就必須從自身經歷中去理解它的重要性和根源,並看到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