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首都民生譜新篇!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來北京民生發展成就

2024-09-24心靈
七十五載奮進路 首都民生譜新篇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來北京民生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北京不斷探索,逐步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高品質發展道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就業、居民收入、居民生活、價格、農業農村等民生事業實作長足進步,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就業結構顯著最佳化,就業品質日益改善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北京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針對不同時期主要矛盾適時調整就業政策,促進全市就業規模持續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集中推出多項穩保就業措施,加強重點群體和地區就業幫扶,就業總量持續增加,就業品質顯著提高,有力推動了全市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和民生改善。
就業結構深刻變革。75年來,北京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相關促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機會,保障民生之本,就業總量持續擴大。2023年,全市常住就業人口達到1129.0萬人。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發展以及居民就業觀念的轉變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最佳化,第三產業從業人數不斷增加,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體,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調整為2023年末的2.1:16.2:81.7,實作了向「三二一」格局的轉變,為居民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與更好的服務。
就業品質顯著提高。75年來,隨著就業總量的持續擴大和就業結構的不斷最佳化,就業品質受到更多的重視。黨的十九大提出「實作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北京積極發展高技術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數位經濟等新興產業,短視訊直播、線上教育等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居民就業選擇越來越豐富,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就業品質顯著提高。一是城鎮就業保持良好態勢。2023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8.1萬人,連續19年保持在20萬人以上。二是勞動效率大幅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由1978年的0.25萬元/人提高到2022年的36.28萬元/人。平均薪資大幅增長,2023年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薪資為22.46萬元,與1952年相比年均增長8.9%。三是就業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保障標準顯著提升。職工最低薪資標準由1994年的每月210元提高到2023年的每月2420元,失業保險金最低標準由1995年的每月174元提高到2023年的每月2124元。參保覆蓋面更加廣泛。2023年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801.5萬人、1418.4萬人,分別是1995年的6.9倍和6.5倍;參加工傷保險人數為1363.9萬人,是2000年的6.4倍。
二、居民收入水平連上新台階,收入來源更加廣泛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隨著北京經濟快速發展,就業結構與品質不斷提升,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顯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增收渠道更加廣泛,為實作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居民收入實作跨越式增長。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居民收入較低,人均不到300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全面實行,經濟排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北京居民收入實作了由百元到千元再到萬元的連續跨越式提升,居民生活從解決溫飽到步入小康,並邁向富裕之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於1987年突破千元大關,2001年突破萬元,2011年突破3萬元,2016年突破5萬元,2023年為81752元,是1978年的270.7倍,年均增長13.3%。
居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新中國成立初期,薪資性收入占到北京城鎮居民收入的9成以上,農村居民收入也以薪資性收入和經營凈收入為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就業渠道拓寬和收入分配方式的轉變,城鄉居民收入來源逐步向四項收入全面增長轉變。2023年,居民薪資性以外的收入占比接近4成,比1978年提升26.2個百分點。轉移凈收入為增收註入新動力,2023年,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20.6%,成為第二大收入來源。居民投資意識不斷增強,房租市場活躍,帶動財產凈收入從無到有、占比提升。2023年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達到12280元,占比為15.0%。市場主體活躍度增強,居民經營創業熱情不斷提高,經營凈收入較快增長。2023年居民經營凈收入為1026元,是1978年的68.4倍。
三、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北京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礎上,為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創造良好條件。同時隨著消費市場持續完善以及消費環境不斷最佳化,更好的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步伐加快,居民消費逐步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升級轉變,居民居住品質實作躍升。
居民消費支出百倍增長。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僅有一、兩百元。隨著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帶動居民消費水平顯著提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於2003年突破萬元,2014年突破3萬元,2023年為47586元,是1978年的169.3倍,年均增長12.1%。
居民消費由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居民消費基本用於滿足吃穿,生活水平維持在解決溫飽。75年來,北京居民消費結構逐步最佳化升級,用於滿足基本生活的生存型消費支出比例快速下降,用於提高生活品質的發展型消費支出比例不斷上升,體現生活品質的恩格爾系數大幅下降。2023年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1.3%,比1978年下降近4成。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支出增長明顯。2023年,居民用於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的支出占比為35.1%,比1978年提高15.3個百分點。
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步伐加快。75年來,北京居民耐用消費品經歷了數量從少到多、種類從無到有、品質從低端到高端的變化趨勢,居民家庭裝置更新和升級不斷加快,逐步從「老三件」、「三大件」向現代化、高端化和電氣化的商品轉變。2023年,城鄉居民家庭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51輛和52輛,分別是2000年的17倍和17.3倍;行動電話擁有量分別為216部和226部,分別是2000年的7.7倍和16.1倍;空調擁有量分別為188台和200台,分別是2000年的2.7倍和10倍。
居住條件極大改善。75年來,北京住房供應從福利分配逐步向商品房與保障房相結合轉變,供給方式、戶型選擇更加豐富,不斷滿足居民居住需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嚴格落實中央「房住不炒」要求,積極探索和完善保障房體系,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保障居民「住有所居」,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不斷增加。2023年,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達到34.58平方米和52.59平方米,比1978年分別提高27.88平方米和43.39平方米。有序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最佳化資源配置,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949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6.9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由1978年的22.3%提高到2023年的49.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由2000年的每日6550噸提高到2023年的每日28426噸;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32微克/立方米。
四、價格領域改革成效明顯,執行總體平穩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北京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具體要求,走出了一條從計劃價格到「調放結合、規範管理」的改革道路,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價格改革,不斷完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著力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獲得感上下功夫,居民消費價格執行平穩,生產價格保持穩定。
居民消費價格執行趨於平穩。75年來,隨著改革的縱深推進和市場經濟日趨完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執行軌跡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呈現由波動到平穩的發展特征。2002年前,由於改革整體處於探索期,同時受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和各項經濟改革措施集中出台等多方面影響,CPI波動振幅較大。2002-2011年,市場規律持續發揮作用,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豬肉價格高位執行等影響,價格有所波動,但整體執行更具韌性。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完善,商品市場格局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同時價格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先後實施了居民生活用電、水、氣階梯價格制度,公共交通票價調整,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等舉措,政府定價計畫不斷減少,CPI呈溫和上漲態勢。加之全市落實中央「保供穩價」政策有力,市場主體企業活力得到充分激發,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抗風險能力不斷加強,CPI總體執行趨於平穩,各年平均漲幅為1.9%,比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初期均明顯收窄,將外部沖擊對價格的影響降到最低。食品價格由大幅波動轉向平穩執行,有效穩住了首都人民的「米袋子」「菜籃子」。
工業生產者價格[1]在合理區間平穩波動。75 年來,首都工業發展經歷了深刻變革,從以傳統重工業為主逐步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2000年以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逐步與市場和國際接軌,經歷了從明顯波動到趨於平穩再到低位執行的階段。2012年之前,受國際市場價格、北京產業結構以及政策因素的影響,PPI波動振幅較大,各年平均漲幅為2.6%。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不斷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助力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時進一步健全生產領域節能環保價格政策,鋼材、有色金屬等價格波動振幅大的高耗能產業在工業產值中的占比逐漸下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對全市PPI的影響逐步減弱;高技術行業比重逐步提高,價格波動振幅收窄,受產品更新換代加快、創新能力提高等因素影響,汽車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以及電腦、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制造業出廠價格整體以下降為主,全市PPI同比變化振幅均在3.1%以內。
五、農業高品質發展成果斐然,鄉村振興快速推進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結合不同時期社會和民生需求,在發揮首都優勢、把握首都定位的基礎上,北京農業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功能定位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生產全面轉型,農村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居環境及鄉風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農業生產結構持續最佳化調整。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解決百姓溫飽問題,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隨著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由溫飽轉向多元,北京農產品結構也隨之調整,積極開展蔬菜等經濟作物和畜牧養殖等多種經營。2015年以來,北京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圍繞首都城市功能戰略定位,傳統農業生產規模有序調減,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進入以「調轉節」為中心的高品質發展階段,農業由傳統種植業向現代農業、由重生產功能向重生態功能轉變。2020年以來,為提高「米袋子」「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能力,北京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透過土地騰退復耕復墾等措施挖掘種植潛力,加快推進糧食、生豬等恢復性增長。2023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4.2萬畝、總產量47.8萬噸,分別比2019年增長92.3%和66.1%;生豬存欄量26.7萬頭、出欄量32.9萬頭,分別比2019年增長1.0倍和16.1%。
鄉村振興發展步伐加快。75年來,北京持續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助農增收政策力度不斷增強,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於1988年突破千元大關,2008年突破萬元,2020年突破3萬元,2023年為37358元,同比增長7.5%,快於城鎮居民2.0個百分點,增速已經連續6年超過城鎮。同時,北京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持續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品質效益,鄉村旅遊、精品民宿不斷發展。2023年,全市共有農業觀光園1044個,比2005年增加32個,總收入達21.2億元,增長1.7倍。全市鄉村旅遊收入15.0億元,接待1273.9萬人次,分別比2005年增長3.8倍和67.9%。啟動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振興」工程,累計完成2800余個村莊美麗鄉村建設、2946個村莊煤改清潔能源。
回首新中國成立75周年以來走過的光輝歷程,北京民生事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未來,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信心、開拓奮進,緊扣居民「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著力推動首都民生事業高品質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做出首都貢獻!
註:
[1] 北京自1990年開始正式編制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
來源: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