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你好呀,能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嗎?

2023-04-09心靈

閉眼睛自己想一個吧。理由你自己說了算,你說理由是什麽就可以是什麽。真的,很認真地說。

分享下當年我炒股破產負債的心態。

2013年我意識到牛市來了。當時手裏只有30萬,當時在大廠上班,所以用信用貸年化5.X%又套了60萬出來炒。牛市嘛,當然是賺錢的。好多次一天賺十幾萬,甚至二十萬,讓我享受到了牛市的瘋狂。在5000點的時候,我已經賺了300多萬(扣除負債)。5178的時候我,準確感知到了暴跌的來臨(大盤量價背離),精準多躲過了暴跌。而且在反彈的時候又賺了20%的,然後又精準躲過了第二波暴跌,在第二波反彈的時候又賺了5%。那是我炒股的輝煌時刻。

兩撥暴跌躲過,我很慶幸,所以離開了股市。用150萬買了我人生的第一套房。但,這就是我人生的階段巔峰了。幾個月後,我覺得大盤已經跌得比較深了,感覺大盤已經比較穩定了。於是又進去炒。

這次我還上了融資融券,沒想到大盤雖然不怎麽跌了,但是很多個股仍然非常不穩。連續操作都虧損比較厲害。

也許真的靠運氣賺的要靠實力虧回去。

就這樣持續虧了一年,我虧光了所有的錢。扣除融資和借款,已經是負債30個。因為炒股,工作也不那麽順利了。可是房貸還得還。孩子還得上學,真的是中年危機了。所有中年危機的根源都是缺錢。

職場不順,面臨失業;財務危機,負債累累;親人離世,舉目無助 。那時,每天下班,我會獨自一人在海邊走兩個小時。不斷地想,為什麽會這樣?有次還給家人發了條簡訊「對不起」,像極了網路上看到的破財後跳樓的心態。每天獨自走啊走,持續地想,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麽?沒有財富,沒有希望,人生是否還有意義?人生真正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不斷地想,我還年輕,身體也還行,我還有工作,有老婆,有孩子,還處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好好過過小日子,總是可以的。當年畢業的時候,我也只是想找一個消防員的工作,領取微薄的薪資,做一點點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就夠了。 人生其實沒有那麽復雜。滿社會的輿論,對財富的習慣性追求,讓我們迷失了最重要的生活本質。

我們有地方住,有東西吃,空氣可以呼吸,甚至還有無數低成本的娛樂。財富的意義到底是什麽?是需求還是欲望?生存之外的追求是有意義的嗎?其實可能沒有意義。 這個世界只有兩樣東西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一是自己的身體,二是自己的認知。 而責任,認可,財富,功名利祿,學區,傳承都是認知的一種。我的認知是閑雲野鶴時,這些就都是浮雲,不值一提。所有的重要性,不過是想象。只要簡單的認知調整,整個世界就可以完全不同。成功與否?是否有意義?什麽才是重要的?只在我的一~念~之~間。

我不斷地想,過去我做錯了什麽?我期望的是什麽?我可以做什麽來改變現狀。一直想,一直想,每天走,每天想,走了兩個月。然後就開始行動。

開始放下的時候,會覺得有點冷淡了。對家人照顧得相對不到位。但是,你只有自己先強大了,將來才有機會更好的照拂過去關心你的人。

兩年裏,我過著極度黑暗、專註做事、飛速成長的日子,此處暫且不表。

35歲時,經過努力,我的人生早已回歸正軌。有車有房,兒女雙全,無債身輕,穩定高薪。然而仍然時不時的糾結人生應該怎麽過。在某天上班的路上,我卻突然悟道了:人生的目標不是由世俗決定的,不是由財富決定的。不必每日糾結,自己是應該堅守初心做好自己,還是巴結社交往上爬;自己是應該委屈妥協,還是堅持自認為的正確;不必糾結是要離職創業還是繼續在職修行。因為我的目標很明確: 感受人生,發掘更好的自己 而什麽才是更好,我自己說了算,與他人無關 。無論結局如何,基於體驗人生,出發時我就已經贏了。

走在路上,我突然想明白這點,不禁潸然淚下(原來這詞是真的) 。我突然好輕松,無比的通透。我開始感受這個世界。沈浸到音樂中,覺察天空的美麗,觀察路人的匆忙,觀賞池中的遊魚,甚至看到樹葉飄動,心中都有一絲愉悅。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心裏似乎空空的,淡淡的,卻藏著絲絲欣喜,充滿了力量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王陽明時刻吧。

此後,我便開啟了新生。雖然,看起來,我還是之前的我。外人看起來甚至沒什麽區別。而我自己知道,我的心態早已天翻地覆。

我可以很容易的跳出自我,像一個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審視自己的感受。似乎有一種「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然。 沒有躺平,沒有內卷,只是擁有了無窮的能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覺醒的力量

悟道以後,我感覺自己在各方面明顯比以前要強了很多。內心富足,同時懷著一絲欣喜和慈悲。很多境界達不到,但是似乎也已經到了。

由於認知世界的方式,由外界主導切換為了內心主導。 對於事物的評價主要看自己,而不是看別人,看外界權威 。原來,我們很多的內耗在於自我的道德評判和外界認同的不一致。加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背負了許多人的期望,妻子的期望,父母的期望,朋友的期望,老板的期望,同事的期望。當自己的行為結果沒有達到期望時,我們就會有自卑、焦慮、恐慌、不甘等等負面情緒。 真正消耗我們大量能量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這些負面的情緒

極度自洽

而一個人在悟道以後,這些負面情緒,就好比一陣煙被風吹走了。 我關註的只是自身的感受,同時我覺察著自己的感受。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像是「自我」看著「超我」壓著「本我」在做事。 你會發現讓你發生某個情緒背後的原因,原因背後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很荒謬的。回望過去自己的一些表現,也會覺得很幼稚。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朋友說我這有點 「本性自足不外求」 的感覺。也許我以前看過這句話,但沒什麽感覺。朋友說後,我才覺得。好像是這麽會事。 我不但可以放下旁人對我的期望,同樣可以放下對別人的期望 。這就好像一個人力量滿滿,並不需要外人的鼓勵、認同,相反,有無窮的力量甚至可以溢位給別人。

舉個小例子,要寫個PPT,其實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認真的寫。結果已經不那麽重要。老板覺得不好,批一頓。也沒有委屈,就是覺得:哦,自己做出來的東西,老板是不認可的。就是知道這麽個客觀事實。沒什麽好難受的。被老板狠誇一頓,也不高興。原來自己做的水平在職場上還是能混得開的。也就是一個事實。我體察著自己遭遇不同結果時的感受,很有趣。

佛教也有一個類似的說法叫"本自具足"。意思是 每個人內心本來就具備了覺悟和智慧的潛力,只是由於煩惱、執念和忙碌等因素的遮蔽,使得這些潛力未能充分顯現 。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去除這些障礙,喚醒內在的智慧和覺悟。

覺悟後本性自足,於是自己做事是比較純粹地按照自己主觀意願去做的。這就像一直穿小一碼的鞋子突然換上了合適的鞋子,舒服且契合。

在這種心態下,我做事情很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就是心無旁騖做一件事的時候,忘了時間,似乎沈浸於某種境界,效率很高,一晃就過了很久。我覺得這是 本性自足的根,長出了知行合一的樹幹,再長出了 心流的果實。鷹眼看風很多文章,一寫就是幾千字,就是這麽來的。

相反的,一個人上著班,卻想著做自己的事,又不能放開了做自己的事。自然是自己的事沒做好,班也上得迷迷糊糊。

用和道無關的話說,就是那句話, 解決事情前,先解決情緒 。做不到本性自足,哪怕是讓自己先愛上自己的工作,然後再開始工作,也會愉快很多。否則工作就會是一件很難受的事。

內心強大

道可道,非常道。很多東西確實不好說,因為更多的是個人的感悟和體驗。一些人有一些類似的經歷才能感同身受,更多的人看了只會覺得這人有些神叨叨的。

還是嘗試說,因為我認為分享是美德。我以前和朋友說我現在無所畏懼,哪怕一切清零,讓我從頭來過,我也覺得沒什麽。也許是我經歷過一些起伏,有了一些底氣。也許是我認識到 我收獲的認知才是我真正的財富,而這些財富,別人永遠也奪不走 。也許是本性自足不外求後,我就是感覺自己有無窮的能量。

內心強大的表現就是 可以平胡的接受任何的結果 。當然,並不是說一個人已經摒棄了七情六欲。而是能波動他情緒的事件閥值比普通人要高很多。背後的原因大概是:小事沒必要爭;大事在自己的心中,別人無法左右。

【天道 】有這樣一段情節:丁元英習慣先付錢再吃飯,這天,他像往常一樣去吃早餐,吃完早飯正準備走,卻被攤主攔住要錢,丁元英楞了一下,沒有爭辯,立馬又掏錢給了賣早飯的攤主,一個食客在旁邊提醒道:這個人已經付過錢了,你記錯了。

在丁元英的眼裏,多付一次錢不是什麽事,不值得自己多去花費口舌、情緒。這是一種極度的理性和清醒。而大多人在這種場景下都會執念,甚至慪氣,憤怒。情緒化是身為動物的本能,並不是人最高的優勢。

還有一段情節:丁元英去飯館吃面,老板問丁元英做什麽工作的,丁元英對老板說:沒有工作,你要是不嫌棄,我來給你打工,老板聽完,一臉不屑的說道:這麽大的人,說話不著調,光吃不幹活,也不嫌丟人。

丁元英聽完,絲毫沒有受影響,繼續吃面,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為了面子,都會爭論一番,丁元英沒有這麽做,還是不爭。

丁元英幾乎財富自由,卻蝸居在四線城市一個小地方,住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裏,夏天用濕毛巾降溫。時不時的還吃泡面。但是他並不是什麽都不爭,而且想爭的地方有能力去爭。比如幫助朋友坐上國企總裁。從0到1把格律詩建成國內一流音響品牌。做基金賺上億分紅。說服得道高僧。

不爭,不怒不是遇事不如意,心理學上去合理化的阿Q;而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不在乎外界的紛擾,但求內在的富足

一個人內在富足的時候, 把他丟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他都可以基於當前的狀態去重新出發 。這就是本性自足的強大。

純粹樸素

很多人的生活是這樣子的。上著班想著陪孩子,陪著孩子想著看電視劇,看著電視劇又突然擔憂自己的未來。而覺醒的人是純粹的。 工作的時候就是只是工作。陪孩子的時候就只是陪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也只是看電視

有時候,我在專心學習的時候,兒子跑過來說「老爸我們下去踢會球吧。」。我可以放下就去陪他們踢球。而且全身心投入其中,這對我對孩子都是放松。過程中,鍛煉了體能,感受了配合,進球丟球的喜悅挫折。成長是終身的事,享受當下的美好也是終身的事。 用力過猛則無法持久。簡單一點,純粹一點,耐心一點,淡定一點 。開悟後會顯得沒心沒肺,但是有時候又很天真淳樸。

就這樣生活著,淡定與從容之間,享受每一刻的美好!

我後來也意識到,純粹其實也是對覺醒狀態的保護。也許不少人都有過和我類似的王陽明時刻,但是隨著工作生活的消磨,又逐漸回到了之前的狀態。我就 比較刻意地創造純粹的時間 (冥想之類的也是這個思路)。比如我上班是需要走路的,這段時間,以往我是一定要聽點東西的。要麽得到課程,要麽故事,要麽音樂,腦子裏也想著一堆事,埋頭趕路心事重重的樣子,或者一邊走還要一邊看手機。而覺醒後,我常常只是聽著喜歡的音樂,擡頭看天,看看風景,看看行人,閑庭信步。 放空自己,停止思考,讓自己享受一下自然,感受心底不斷湧出的無名愉悅 ,像充電一樣,越來越有力量。正是這些純粹的時刻,讓我可以持續保持清醒的狀態,不至於深陷泥潭。

悟道是怎麽發生的?

釋迦摩尼35歲覺悟開始傳教,王陽明35歲龍場悟道開始所向披靡,這些人為什麽會悟道?又為什麽是35歲悟道?我看了一些傳記,結合自己的感受。我覺得有如下兩個主要條件。

獨立思辨

悟道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期持續的思考 + 多次大起大落 + 一次靈光乍現。

從大學的時候,我就認為。一個人上大學需要培養的並不是什麽技能,而是內在素質。內在素質包含三個自我。

自我認知 :能夠認識自己,自知者明說的更多是自己的能力邊界。而我說的自知,更多的是意識到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麽。自己是什麽?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自己要怎樣才能成為自己認為的那個自己?情緒上,時時反觀自己,為什麽會為這個事而煩惱,這個事真的那麽重要嗎?

自我激勵 :永不停止地學習。「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對此我深有體會。如果我發現自己一段時間沒有學習,我就會特別難受。自我認同感特別低。所以我不自覺的會逼著自己多學,多想。有時候這也給了家人很大的壓力,因為我看不得人一直懶散,散漫的樣子。一年兩年,甚至三年五年都看不出來差距。但是十年、二十年呢?80後以後的人,永生的機率可不低呢。

自我排解 :也叫做抗挫力。是強大內心的體現。遇到任何問題,左手溫暖右手。左邊的自己問問題,右邊的自己回答問題,經過多輪的溝通,問題往往就被排解了。思辨多了,看問題就不會極端。絕大部份的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事件都有兩面性。我現在回過頭來,就很感激自己年輕時遭遇的各種磨難,就是這些磨難讓我成長。

還記得有次和朋友聊天,聊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方法論,成功學,很多大師、大佬傳遞各種思維方式。我說以前我也很相信這些,曾經很認可【得到】,因為一句話「得到請中國各個領域最牛逼的人來制作一門相關領域的課程」。那麽學習這個課程一定可以讓自己進步,瞬間拉近自己和頂尖水平的差距。也確實如此,很有幫助。但是,幾年以後,我開始不那麽看重這些。我覺得 人最終還是要向內求,不斷地去發掘自己,理解自己。透過自己去理解「道」層面的東西,自己去梳理方法、思維、邏輯。 為什麽自己會這麽想?客戶為什麽會這麽做?妻子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受?根源是什麽?發掘越多,就會越認識自己,認辨識人。這樣的方法論,這樣的思維才深刻,才是自己的。當 這樣的思考鍛煉多了,一個人思考的水平就會持續上升。而智慧就會默默生長。

道法術器,很多方法不適用,解決不了問題,就需要上升一個維度去解。沒有上一層的理解,下一層的認識始終是盲人摸象。升維思考,降維執行。

關於獨立思考,前面文章也有更多的論述:【看清長期大勢,堅持獨立思考,避免頭破血流】。有興趣的可以翻下。

經歷磨難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不是降大任不說,但是人的成長真的是必須要經歷磨難的。這應該是人最大的公平了。

我曾經得了一種病,每日都得承受病痛折磨。那段時間裏,我默默獨自承受著。 痛苦使人深刻 。每次面臨這樣的痛苦,我都在心裏告訴自己,痛苦使我成長,只有痛苦才能讓我思考更為獨立,只有痛苦讓我的思考更為深刻,痛苦才能讓我具備與眾不同的深刻思考。而越是疼,我就越有更深的領悟。我大概記得,是受了尼采的一本書的影響。而也確實如此,在痛苦中,我模模糊糊地覺得自己有了與眾不同地思考方式和思維角度。

就這樣一日復一日中,我居然理解了尼采。我深深地相信, 痛苦可以給人不一樣的思維 。我也相信尼采的痛苦成就了尼采。也理解了司馬遷在宮刑、牢獄之後才成就了【史記】。也理解了: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老一輩教育我們要能吃苦,大多是身體的苦。而更應該吃的其實是心苦。 天天汗流浹背送外賣是一種吃苦,但這種苦不漲心智。不喜歡做的事,說服自己喜歡做;可能沒有結果的事,全力以赴去做;可以安穩過日子,卻堅持未雨綢繆;想刷手機卻拿起了書;沒有人教,沒有人做過,自己硬著頭皮琢磨;旁邊一堆人指指點點讓你做這做那,你堅持專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越挫越勇。這些苦吃多了,才會開心智。其實我覺得這也不叫吃苦,這叫追求更高級的快樂。生物學上說,就是追求內啡肽,而不是多巴胺。

獨立思辨加上足夠的閱歷,再經歷「職場不順,面臨失業;財務危機,負債累累;親人離世,舉目無助」的洗禮,在某個放下一切時刻, 空空如也的身心裏,就滋生了道。於是,我悟了!

我是幸運的,因為我走出來了。很多人沒有,被苦難折磨得不成樣子,懦弱,保守,疲於奔命,甚至奴性纏身,沒有機會走出來。而從 困境中爬出來的人,則會豁然開朗,很多事情會看得很淡 。一個人活著,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就是生命,靈魂自由。

王陽明也好,釋迦摩尼也好,泓一法師也好,都是在年少時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青年時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而後在中年實作世界觀的顛覆。

為何都是35歲? 因為35歲,大腦才真正發育到了巔峰狀態。而這個巔峰狀態可以一直保持到65歲 。而35年也是一個人長大去經歷風雨需要的時長。所以,人生也不用著急,也不用焦慮,我們都還有足夠的時間去覺醒,去領悟。我常常說,我的人生是從35歲開始的。因為在35歲之前,我的人生是被環境推著走的,我就像一灘水,順著這個社會力量、輿論挖好的溝渠在流淌。35歲前,那只是一具肉身。而在35歲,我才開始有了自我的覺知,那才是我,有靈魂的我。我珍惜著,享受著,每一分,每一秒。

美好願景

現代人普遍處在痛苦之中, 絕望地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強迫著追求各種身外之物 :名利、財富、地位、配偶、愛情,欲停息而不可得。而如果真的 能夠體悟到「本性自足不外求」,就會成為一種更加健康、自在、自由的人 。這樣的人依然有雄心大誌,但是那將不再是一種被強迫般的「不滿足就會痛苦」的感受,而是處於一種 自在滿足狀態下人類慈悲天性自然發揮 的結果。

衷心祝願大家都能早日悟道!不負此生!

歡迎關註鷹眼看風,佛系更新,真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