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我一直很好奇,高中數學考試每次145+的人怎麽做到的?

2022-04-01心靈

我是幾乎每次都考滿分,要麽就是稍微錯個幾分在145+的水平。後來碰上自主招生,去了幾所985大學自主招生考試,考數學也都是滿分。後來選的大學數學院副院長又和我是老鄉,他直接打電話到我家裏讓我把誌願填過去。我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一路學習到博士。順帶提一句,不少人說浙江江蘇卷145+很難考,但我當年就是浙江考生。

有一句話說得好,學霸考滿分是因為只有這麽幾分能考。當年對我而言,數學是我的強勢科目,確實是巴不得多個五十分上限。每次數學考試結束,所有同學都會來搶我的數學試卷來估分(只上交答題卷,我會在試卷上寫好答案)甚至鬧過一次烏龍,有一次一個選擇題極難,我也考慮失誤做錯了,他們寧可相信是老師給的標準答案錯了,也不願意相信是我寫錯了。

我說一下我的看法。如果你平時成績在某個分數左右波動,可以認為你的實力就在考那個分數的水平,但是如果你想次次都考滿分,就至少得有個能考兩百分的水平。換言之,成績穩定在140左右和穩定在145+的同學,雖然只有不到十分的差距,但是知識的儲備量至少相差了好幾本書。

當我念高中的時候也會經常有同學來問我,為什麽大家都來不及,而你卻總是能考滿分。於我而言,我覺得我每次成績都考很好主要取決於以下方面:

①紮實的計算功底

正所謂「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計算能力面前,所有的運算技巧、解題技巧都相形見絀。尤其是高考中的解析幾何大題,基本沒有任何思考量,純粹地考察學生的計算能力。而在21世紀,計算數學甚至成為了數學系的四大主要分支之一。計算是數學中最根基的部份,只有計算能力強大,才能為你節約大量考試時間。目前應該除了上海高考外都禁止用小算盤,而且即使上海考試有小算盤的加持,強大的心算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甚至你需要熟練使用小學時候學習的記憶20以內數的平方、2的10次以內的冪、3或者5的4次以內的冪、頭同尾合十心算技巧等等。如何算得又快又對,雖然是小學時候就學的東西,但是終身受用。

②提前預習功課

我並沒有提前太早學習新課,但是至少每個學期開始發新書的時候,我會抽一些晚自習的時間先把整個學期的數學書全部看一遍(其實所有學科的教科書我都這樣幹)全部看完並且理解以後,老師講課的時候再聽一遍,就相當於學習了兩遍。

人們總說學霸總是不聽課不做作業的,其實我想說不是。我雖然不聽課,但作業還是要做的:因為看過一遍教科書,自己對著輔導練習冊做做題就會了,沒有必要再聽課浪費時間。因此數學課對於我而言就是自修課,數學老師也跟班上同學說,要是跟我一樣次次考滿分,也可以不聽課。

這個時間我並沒有閑著。我會選擇做一些競賽題,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聽課,稍微聽一些,覺得有趣的會自己做一些探究課題。

③題海戰術,多做練習題

總有同學說,題型太多變了,每次學習了這個,他又換個題目考。我只能說做的題目還是太少了。高考不是競賽,如果你刷的題足夠多,你就能幾乎做過所有高頻的考點。

我高一就開始刷高考卷,刷到高考還在刷。高一的時候高考卷自測根本不及格,很多題都看不懂。但那又怎麽樣呢,做著做著就會了。到了高三正常考試的時候,基本就是手到擒來,而且很自信,做下去就對。

也就是說,不要在考試的時候去思考新的解法,思考方法的時間應該花在課後,而不是在考場上。真正的高分考生,基本就是看到一道題,就知道他在考察你什麽知識點,也知道該用什麽方法做。嘗試一下,基本路就走通了,如果還走不通,再換個方法試試。

④不局限於教材,廣泛地學習課外知識

在這裏我想拿大家都能懂的雞兔同籠問題舉例子。

這是在中國國內非常著名的小學生奧賽題,基本所有受過奧賽培訓的小學生都能熟練解出雞兔同籠問題。但是他們用的方法,以及他們老師教學的方法,一般是這樣的:假如所有動物都是雞,那麽少了幾只腳,每把一只雞換成一只兔,多兩只腳,因此就能算出有多少只兔子,剩下的就全是雞。

而對於初中生來說,雞兔同籠問題是一個二元一次方程式組問題,透過消元法可以快速計算雞兔數目。

我想舉這個例子來說明,對於數學題來說,解法並不一定是唯一的,甚至有些解法對於題目而言是「降維打擊」的、是「秒殺」的。

也許看到一個要求計算線段比例的向量題目,中規中矩的方法要求建立基底一步步計算,甚至標準答案也會這麽求解。但是如果你能熟練使用梅捏勞斯定理、塞瓦定理、斯特華瑟定理等這些競賽書上有,教科書上根本沒有的定理,你就會發現有時候一個填空題只需要十秒鐘就能做完,甚至還不到十秒。在我自己考試時,我總是發現在選擇填空上我就能比身邊的同學快上二十分鐘。

我同桌以前和我說,最緊張的一次考試是有一份四頁的考試卷,他還在第一頁做選擇,我已經翻面做第三頁大題了。

相信很多同學學習過「解三角形」這一節課。我們知道了在三角形中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但是課外的習題還有「非直角三角形△ABC中,tanA+tanB+tanC=tanAtanBtanC」這樣的結論,也幫我快速解決過無數解三角形大題。

除此以外,我發現很多同學最希望聽老師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不考」,就把某個知識點一劃,便再也不看。據我所知,在三角函式這一章節,很多省份不考積化和差、和差化積這兩組共八個公式,還有萬能公式、半形公式也並不在考綱裏。但這些名詞,即使不在考綱裏,也很可能會出現在課堂上老師的口中:「我們講一個從教材中刪掉的重要知識點……」

但是對於我來說,在我的中學階段,出於求知,我會把這些「額外」知識點自己單獨推導至少一遍,而實踐也證明了:若是真的考試用不上,任課老師為什麽還要分出寶貴的課堂時間來講這些東西?

有非常多的同學問過我,很多題目用傳統解法做不出出來,而你又是怎麽能夠給出那麽令人驚訝的破局思路和方法,你到底是怎麽想到的?

我會回答說,那是因為我見得太多了。我會經常使用多種方法求解同一道練習題,這樣在考場上我就有更多的思路來應對一道題。

舉個例子,單是一道老師課上就不屑於講解的基礎的不等式練習題,我就能輕易想出十種以上的求解方法(如下圖)

即使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例題,但這些解法背後所蘊含的道理卻是格外深刻的,每一種方法都可以講上好幾節課的時間。而若想掌握其中最大的殺招拉格朗日乘數法,你必須在高中階段自學掉整本高等數學和線性代數。在考場上,我只要從這麽多的思路當中挑選出任意一種解出這道題,就已經足夠了。

而到了博士階段,也有不少中學生向我請教問題,出於對知識的敬畏,以及對那些先鋒的尊重,我也會嚴格要求那些學生們記住那些「不考,沒用」的知識點。書上出現的著名定理,我還要求他們必須熟知是哪個國家的哪個數學家提出的。因為有一句格外打動我的話是這麽說的:「你在課本上隨手劃下的一行公式,很可能就是某個人一生的全部工作。」

⑤做題習慣好

我在這裏提到的做題習慣,主要指的是以下三個部份。

第一個指的是計算的時候心態好,耐心。

每一步計算時心態都很平靜,不浮躁。寫下每一個數位的時候都會順手檢查一遍有沒有算錯或者抄錯。這一點在面對計算量巨大的題,尤其是座標系下的立體幾何題、解析幾何題以及導數大題時尤為重要。不知道看到這裏的小夥伴們有沒有做大題時候算錯了重算導致時間來不及的情況呢,我想應該是有的吧。

第二個指的是草稿工整

我的草稿是非常工整的。拍幾張我最近計算時候書寫的草稿

在多年前我的草稿就是如此,不會東一塊西一塊。這在考場上是十分有用的,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來在哪一步算錯了。如果沒有帶其他顏色的筆,我也會用黑筆把計算的關鍵步驟圈出來。

這個習慣為我做題節省了非常多的時間,尤其是檢查的時候。

第三個指的是卷面工整整潔。

相信大家從我貼的草稿也可以想象到我考試卷面的工整整潔程度。如果說有個參照的話,我會提一下前幾年很火的錢學森考試卷的例子

這是錢老的卷面,事實上在每次考試中我的卷面也是如此:合理的空間配置、工整的筆跡、以及著重標記關鍵步驟和答案等。

作為一個批改過高考卷的人,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就是改卷老師想看到的卷面。

(下面這張圖以及評論是我在釋出回答兩個月多月後更新的,這是我為我的學生制作的2023年中考解析)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閱卷老師,看到這樣的卷面,心裏會想什麽。至少我會想,這樣的學生就是滿分的料子。幫他檢查一下答案對不對,若是全對,我連過程都不想看了,直接給他滿分。

事實上我確實依靠這樣的方式在平時考試中騙到過分數,即使我的證明是錯誤的,但是閱卷老師根本沒有細看就直接判了我對。甚至有過我蒙對了大題答案,過程幾乎亂寫,最後還拿滿分的經歷。(雖然不是很建議大家這麽做)

而在黑板上書寫板書的時候,我也會盡量寫得工整清晰。

以前給人講課時的板書,狗追兔子的追線問題

如果是教科書上沒有的,我自己的備課稿件,我也會工整書寫,並影印給學生使用。

備課講義手稿1
備課講義手稿2

一般來說,雖然高考數學,每個大題都有多種方法的多種給分方案,並且老師改卷只看給分關鍵步驟,答到點子上了,給多少分,沒達到,就不給。

但是盡管有如此的步驟分評判方法,但是並不是卷面不影響成績。對於閱卷老師而言,數學大題還是有輕微幾分的自主裁量權的。這個主要體現在學生總是能夠寫出一些模棱兩可的話,「說他對也有道理,說他不對也說得過去」這樣的步驟,對應到某些學生「掌握了知識點,但沒完全掌握」的狀態。

相信無數的老師強調過:卷面是隱形的加分點。

這句話不是電洞來風。

當老師的這點都懂,這時候卷面的價值就來了。閱卷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的答案半對不對,與其在那裏糾結半天你寫得到底算不算對,要不要給你分,基本上就是看卷面,寫得工整判你對,寫得亂七八糟直接判錯。

也許我和你寫的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我就是因為卷面問題比你高兩分,你覺得氣不氣。

在學校裏,你可能還會因為自己「寫的是3但長得像5被老師判錯扣分」這件事耿耿於懷,找任課老師理論,但如果是中高考呢?

而在目前的閱卷制度下,你的一份卷子,會被按題目拆分,會被十幾個人批閱——卷面的影響,會被放大至少十倍。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你每道大題都寫得模糊不清亂七八糟一片,每道大題偷偷扣你一兩分卷面分,加起來十分就沒了。更可怕的是,這還只是一門科目。

把字寫工整,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負責。這不是要求把字型書寫得多麽美觀,多麽藝術,只是要求你寫的字能被人輕易認出來。

⑥合理規劃時間

我並不是希望各位安排好多少時間做選擇題,多少時間做填空,多少時間做大題,多少時間檢查。這些都是會因為試卷難度有出入的。我要強調的一點是,不要在一道題上死磕。

哪怕是我這樣次次考滿分的人,我也會選擇合理放棄一些題目,去先把分值更高的所有題目的分拿到手,再用剩下的時間回去死磕。

有些題,想不到就是想不到,分值又低,合理取舍是很重要的。之前陶平生出高考卷,最後一題全省無人做對。如果我參加了那場考試,我一定會在最後二十分鐘的時候放棄這道題,用二十分鐘時間把前面所有題目檢查一遍。

⑦一定要留下時間檢查

前面說到,合理取舍。但是對於我而言,每次考試時間都是比較寬裕的,兩個小時的數學考試,我一般能夠剩下3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檢查。如果是比較難的卷子,我也能至少留下十五分鐘去檢查。

主要原因是,在第一遍做的時候,有非常多的題目我總能挑選出我覺得最快速的解題方法去求解。而對於填空和選擇題,有時候不需要太嚴謹的數學證明,有時候數學直觀好,直接猜出圖形的特殊位置、方程式的特殊解、達到最值時候的取等條件等等,那就直接寫上答案就行,回頭做完卷子,還有時間再回來補充證明。

其次是,檢查的時候根據剩余時間的多少,來確定檢查方案。如果時間格外充裕,我檢查一道題的方法是選擇換一種新的方法重做這道題。這樣做有一個好處,就是如果你用兩種差別較大的方法在同一道題解出同樣答案,那麽可以直接斷定你這道題就是做對了。因為兩種不同方法解出相同答案的機率是極低的。但是這樣的策略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你得想得到兩種解法(又或者說有的題目其實就只有一種解法)。如果檢查的時間不夠充裕或者說確實想不到新的解法,我會選擇順著一開始的解題步驟,一步一步重新算一遍。註意是重新寫一遍而不是看著草稿看一遍。基本上你看一遍是看不太出錯誤的,也就是所謂的「檢查不出來」。而如果你真的老老實實再去打一遍草稿,你就會很明顯知道哪一步算錯了。

我一般會預留20多分鐘去檢查,但是如果真的卷子特別難,時間沒那麽充裕,那我也會做好不整體檢查的準備,但是相應地,我會告訴自己,之後每算一步都要很仔細。

⑧適當的「投機取巧」

曾經有同學問過我一道選擇題,類似是f(x)≤a恒成立,求a的取值範圍。

給了四個選項,分別是a>1,a≥1,a<1和a≤1

我告訴他說,這道題直接求解f(x)的最大值其實很難,但是如果我們觀察到「如果對於某個a能滿足這個不等式,那麽比它大的所有a都應該被包括進去」

那麽很顯然,直接選擇a≥1這個選項,因為如果它不對,其他選項就更不可能對。

這對於數學直覺好的同學來說是基本操作,但是這樣的題目會讓非常多「做題死板」的同學坑進去大量時間。

當然,對於高考而言幾乎不可能出現這麽顯然的選項,但是在平時大大小小的模擬測驗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選項品質不高的題,又或者就是為了鍛煉學生「投機取巧」的能力而故意設定成這樣的選項。

因此,就考試而言,掌握適當的應試解題技巧,也應該是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留意的一點。

⑨不要懶惰

我從本科一年級開始就開始做中學生家教,同時在校內也積極參加學工部的勤工儉學計畫,為學校內其他院系數學功底薄弱的同學提供數學補習。

在我接觸過大量的學生以後,我愈發覺得,孔子的「有教無類」是有道理的。當然在此基礎上還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總有學生或是家長抱怨說,孩子智商不行,腦子不夠靈光,學不了理科。於是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我把數學書上重要的公式全部整理出來,其實每一章節也沒幾個公式,半頁紙就能寫下。我對學生說:「下次來上課,我會把這張紙上的知識點做成填空題,你完全不需要動腦子,你把它一模一樣地、原封不動地默寫下來。」學生覺得這任務很簡單。

但是一周以後,默寫效果總是 非常差

我再讓他們回去記憶默寫,依然 非常差

過了幾周,我連這幾個公式出現在教科書第幾頁第幾行都記住了,學生還是默寫不出來。

只有我說「若是默寫不出來,那就不許下課,不許吃飯,直到默寫出來為止。」的時候,即使是叫嚷著「完全不會」的學生,也能把所有知識點都默寫出來了。

這也就說明了, 沒有笨學生,只有懶學生

為什麽總有人說題海戰術有用?我覺得題海戰術起碼保證了一件事:反復鞏固知識點。上課的時候看一遍公式,當場記住了,第二天就忘。而課後習題,每做一道題,就寫一遍公式,連著做十題二十題,就相當於寫十遍二十遍公式,真的會有人笨到簡簡單單一行公式,寫上一百遍還記不住嗎?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光是上課聽老師講解,看著書死記硬背的學習效果是很差的,不如自己推導一遍公式,做上幾道典型例題。

在我給學生上課的過程中,我會經常詢問學生,你們聽懂了嗎?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聽懂了。」而如果我讓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又或者僅僅是把我剛才說過的話原封不動復述一遍,他們就又會蹦出倆字「不會」。只有在我嚴格要求他們把板書抄下來作為筆記並當著我的面推導一遍,他們恍然大悟,說上一句:「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才能相信他們的確是掌握了。

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下課以後完全不復習,每天根本沒花多少時間學習。平時周一到周五五天光顧著玩,就靠著周末的補習吊著一口氣,兩天打魚五天曬網,每個周末補習的時候搞懂了知識點,到學校裏去又只光顧著玩。到頭來還要埋怨補習沒效果、老師教學水平低、題目太難、自己太笨……找盡理由,就是不願意承認自身的懶惰。這難道不是多數學生的真實寫照嗎?

只不過,我也認為不能把問題的根源簡單歸結為懶惰,它的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學生們年紀輕,並沒有太多的閱歷。我相信無數的同學,根本還沒有搞懂「為什麽要學習」這一問題。中學生也好,大學生也是如此。多數時候,限制一個人的並不是能力,而是態度。

不知不覺就寫了這麽多了,希望我的經驗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距離上次回答已經過去兩個半月了,期間收到了大家很多的看法,因此我再來補充一些吧。

Q1:中高考、自主招生這類考試,能用超綱的方法解題嗎?

A1:能。就一點: 做出來比不會做強

我甚至巴不得學生發明一種我看不懂的方法來解題。

只要你熟練掌握了正確的知識,那就大膽地去使用。

但前提是你得 ①使用了正確的方法②解出了正確的答案③規範地書寫解答

老有學生說:我用了某某方法某某定理,結果沒有步驟分了。

我把卷子拿來一看,分明就是定理都背錯了。

很多老師不建議學生使用超綱方法答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們對這些知識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基本都是稀裏糊塗亂用的。多數情況並不是「使用了超綱知識被扣分了」,反而是「你以為你用了正確的方法,實際上用錯了」

看到數列就求極限的,極限的存在性證了嗎?沒證的,扣分。上來就給未知函式求導要麽積分的,可微性證了嗎,可積性證了嗎?沒寫的,扣分。

就閱卷而言,即使你在卷子上把哥德巴哈猜想證出來了,題沒做對,沒分。

這裏我講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有一年我參加大學的自主招生閱卷工作,考生多為高中學生,壓軸大題是證明一個方程式無解。

試評完發現考生們主要使用兩種方法:

多數學生使用的第一種方法中規中矩,建構函式求 n 次導數,分奇偶討論單調性,步驟繁瑣,需要書寫整整一頁。

少部份學生使用的第二種方法是使用泰勒公式,將題目給的函式展開至 n 階。

泰勒公式是超綱的公式,因此我們在試評的時候發現卷子上凡是使用泰勒公式的同學都是一知半解的,所有使用泰勒公式的同學,都在展開完以後使用了佩亞諾型余項,但是佩亞諾型余項無法證明方程式無解。

因此閱卷組長通知, 凡是使用泰勒公式解題的同學,一律判為0分

我改著卷子的時候,突然一份答案呈現在我的眼前,字跡清秀但卻只有寥寥兩行。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答卷沒寫得密密麻麻的,基本就是不會的,何況又是這種只寫了兩行的答案呢。想著等會兒給他0分,但還是仔細檢視了他寫的這兩行過程。

第一行:「使用 帶拉格朗日型余項的泰勒公式 在 x=0 處展開至 n 階,其中 \xi 介於 0 x 之間 ,故由余項非零知方程式無解,得證。」

第二行則是余項的公式。

我當場舉手示意:「組長,這裏有個用泰勒的,可他是對的!」

教授過來看了一眼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給他滿分」,第二句是「這樣的同學就是我們想要的。」

我這裏給大家解釋一下:寥寥兩行文字,但全是精煉的術語,沒有半點廢話。而能夠精確地使用帶拉格朗日型余項的泰勒公式,則說明他至少精讀過高等數學的教材,而不是囫圇吞棗地翻看過。

戲劇般的劇情,兩行證明,滿分到手。

結合以上,我的建議就是,我不排斥學生使用超綱方法解題,但學生很可能因為掌握得不夠徹底、不夠專業、甚至因為使用錯誤而有扣分風險。所以我也總是對學生們說, 除非你真的想不出課內的方法,那麽就用超綱的方法先把答案做出來。

超綱方法做對了,好歹是能拿到分的。不超綱方法死活想不到,做不出來可是一分都沒有的。

我在高中階段考過無數次的多校聯考數學單科第一名,有些大題,尤其壓軸題的數列或者導數不等式就是靠微積分解出來的。題目本身就難,得分率低老師改卷就仁慈,哪裏還會摳那麽多的細節,把答案做對就直接給你滿分了,而這種時候我的競爭對手都沒做出壓軸題。

有同學表示自己平時使用非主流方法總被老師判錯,對此我的評價則是:水平越低的老師,思想就越是僵化。數學這門學科,只有好的方法、差的方法,沒有一定要使用的標準方法。

考試越是大型,就越應該大膽地去使用——放心,閱卷老師的水平高得很,只要你的辦法是對的,你一定能拿到該拿的分數。

閱卷老師心裏清楚, 沒有任何理由淘汰一個優秀的同學

Q2:評論區不少人說,學習還是得看天賦,我對這句話講講我的看法吧。

A2:你們知道在頂級學府裏面最讓人絕望的一點是什麽嗎,那就是比你聰明的人卻比你更努力。而現實生活中從小學到大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很多人步入社會以後才意識到這一點。說個老梗吧,柯比被問到「你為什麽如此成功」時說:「你們見過淩晨四點的洛杉磯嗎。」

天賦因人而異,努力總不是因人而異的。在一些高中,你甚至能在正月初二就看見裏面坐著零星的自願來學習的同學。如果你問我為什麽知道,我會告訴你因為我當年就是其中之一。

誠然,即使不說天賦,不同地方也有著巨大的教育資源差異。就初中教師而言,有的是專業的教育博士,有的卻自己都沒搞懂教材便給學生講課。「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好天賦還不夠,還得有好老師。這些客觀差距就是無法彌補的。

但若是有人大放厥詞,喊勤奮無用——騙別人可以,別騙自己了吧。

Q3:我看評論區有人說,有天賦的人看東西一看就懂,沒天賦的人看一百遍也看不懂。

A3:這一點其實我也想講一個故事。

我初中的時候很喜歡玩小算盤,就看到小算盤上有很多亂七八糟的功能,不少我能看懂,但也有一些我看不懂的,尤其是卡西歐小算盤右上角的 \int 記號。

我就和周圍同學開始研究啊,這東西到底是什麽意思。結果有次下課一個同學很興奮跑來找我說,我明白了, \int_{a}^{b}kdx 的意思就是「上面的減去下面的再乘以中間的」。

我按了幾次發現是對的,也就是 \int_{a}^{b}kdx=k(b-a) 但疑問也隨之而來:這麽簡單的計算,難道還值得人們發明一個專門的記號來表示嗎?

實在想不明白,還是決定去問老師了,老師看了一眼說:「這個是微積分啊,大學裏面學的。」

但我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追問老師:「老師,我能學嗎?」

老師撂下一句「你現在還學不懂吧」就離開了。

我回家以後不是很服氣,上網查了一通,沒看懂。

碰巧我媽當時覺得我英語不好,在家邊上給我找了個大學生家教補習英語,我記得是個二本院校的文科女大學生(非常典型的數學很差的型別)。當時她應該是快期末考試了,給我補習的空檔還拿著一本微積分的書復習。我偷瞄了一眼,這書裏全是 \int 記號!

我當時就來勁了,我跟她說,你的這本書可以借我看看麽?

她說可以啊,便把書遞給我。書名我忘了,大抵是所謂【微積分教程(文科專業用)】之類的。我翻了翻,便不太情願地還給她了。

她見我如此有興趣,便隨口說道:「你要是想看,這本可以送你,我回去再買一本就是了,學校舊書攤裏這些書多得是。」

因此我便得到了我視若珍寶的人生中的第一本微積分的教材,雖然它到我手裏的時候已經很舊了。

我特別愛那本書,可是我根本看不懂。

但這本書是我的,一遍看不懂我可以看兩遍,兩遍看不懂我可以看三遍。

老師同學那時都對著我笑,說我要走火入魔了。

我也忘了我到底翻過幾遍那本書,但是我去哪裏都要帶著它,即使看不懂也對著它發呆。若是真的大致說個數的話,至少得有個幾百遍。本來書就有點破舊,後來書的封皮都被我翻得整個掉下來了。

我只記得在某個晚自習我突然好像如醍醐灌頂,猛地一下頓悟——突然就看懂了。

那一刻我欣喜若狂,趕緊翻回第一頁重新往後看,果然每一頁都能看懂了。

古人有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至此,我有關 \int 的疑問全部消除。

而公式\int_{a}^{b}kdx=k(b-a) 也在這一刻升級成了 \int_{a}^{b}f(x)dx=F(b)-F(a)

微積分基本定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公式之一。

幾天後初中課堂的數學課,恰好在講動點求面積最大值的中考壓軸專題。別的同學在那悶頭苦算,而我看了一眼就覺得直線和拋物線相切的時候面積最大……等等,相切……前不久剛看懂的微積分書裏不就教了怎麽算切線嗎?!把微積分套用到初中題目一做,完全就是秒殺,連我自己都驚呆了,居然題目還可以這麽做。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叫「降維打擊」。

再後來我就發現,原來這本書講得這麽簡單。(畢竟是文科專業用書)

後來上了高中,則是理工科用的微積分教材,甚至數學專業用的數學分析了,而看後面這些書帶給我的震撼,遠沒有那本破書來得巨大。

我想這就是哲學裏面所謂的量變引起質變吧。

我不覺得一本高中的教科書真的有人「看一百遍也看不懂」,我覺得看不到一百遍,甚至看不到十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毫不誇張地說,無數多的學生,即使已經畢業了,卻連教科書都沒有完整地閱讀過一遍,更別提課外書了。

行百裏者半九十,若是真能做到下定決定看上一百遍,我想大抵還是能看懂的吧。

要是還不行,那就看一百零一遍試試?

萬一真看懂了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人的快樂,也便在這兩句詩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