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堯都」開放參觀了!啥?堯舜禹裏的那個「堯」?!

2024-12-04心靈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以其「無限接近於堯都」的特征而聞名於世,你沒聽錯,堯都的堯, 就是歷史課本上赫赫有名的堯舜禹裏的那個堯!

最近,陶寺遺址博物館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了,館內珍藏的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也隨之向廣大朋友們揭開了神秘面紗。

晉南臨汾盆地處在汾河下遊地區,這片富饒之地孕育了很多早期華夏文明部落、城邦,其中陶寺以超大的建城規模,存世四五百年的時間,作為龍山文化的一個文化型別,被譽為文明行程中是當之無愧的「優等生」。在陶寺遺址出土的珍品中,我們能一窺陶寺人的出類拔萃。

神器木桿兒

在陶寺城址中期王級大墓2002IIM22中出土了一件漆桿,編號IIM22:43,這根漆桿黑、綠、紅三色相間,形成總計44段色帶,尤其引人註意的是,第10—第12號綠色帶被第11號紅色帶隔斷。

IIM22:43漆桿圖

根據以往的研究,陶寺一尺等於25厘米,則第1—11號色段總長39.9厘米,等於陶寺1.596尺,非常接近【周髀算經】所說的「夏至日影長一尺六」的記載;第1號色帶至33號色帶總長度為141.6厘米即5.664尺,為春秋分日影長。

假如以一滿桿頂點為起點向前移桿後,第1號至38號色帶長度為157.4厘米,加第一桿總長180厘米,共長337.4厘米,13.496尺,非常接近【周髀算經】冬至晷長337.5厘米即13.5尺的記載。

由此推測,IIM22:43漆桿為日影測量儀器系統中的圭尺。結合陶寺出土過的一個立表,漆桿和立表形成一套完整的圭表測量儀器。

測量時,先把表直立於平地,再把圭尺水平放在地上,看中午分時立桿的影子位於圭尺的什麽位置上,依此測量出日影的長度,從而確定節令。圭表是測天量地的重要工具,那也不是誰都能擁有的,反證了墓主身份的顯貴。 陶寺人已經有了天文地理的意識,想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廣。

復原圭表使用場景

新石器貴族音樂會

中國先秦古籍裏有「八音」的記載,八音是指用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這八種材料制成的八類樂器。 陶寺遺址出土了其中五類樂器:銅鈴屬於金、石磬屬於石、陶鼓屬於土、鼉鼓和祝屬於木。

陶寺銅鈴是金石之音,經鑒定由紅銅鑄造,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復合範銅器,也是迄今所知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金屬樂器。

陶寺銅鈴的出現,說明中原地區龍山時代已經掌握了復合範鑄造工藝,為青銅禮器群的問世做好了技術準備。

鼉鼓,鼉為揚子鱷的古稱,掏空樹幹後做成鼓腔,再蒙上鱷魚皮,鼓身高度在1公尺以上,在發現之初外壁有彩繪。

陶鼓、鼉鼓和石磬這樣的樂器是最早的宮廷廟堂樂器,也是古代王室、諸侯專用的重器。在陶寺發現的每一種樂器可能都不是最早的,但是這些樂器在陶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組合, 說明在龍山時代,中原地區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禮樂制度的雛形。

土鼓(展廳中為復制品)與鼉鼓(復原)

陶寺「龍」的王者之尊

陶寺墓地早期大墓中出土的彩繪蟠龍紋陶盤是一件彩繪有龍形圖案的圓形陶盤,如此形制的陶盤在陶寺遺址的各大墓中一共清理出4件。

彩繪蟠龍紋陶盤

端詳這個陶盤,我們能看到蛇和鱷魚交織的身影:盤中的蟠龍盤曲如蛇,口吐長信,頭在外圈,身向內卷,尾在盤心;有著和鱷魚一樣的鱗甲斑紋,吻很長,利齒成排;頭後的左右兩邊,如魚鰭尾部份作兩叉。

龍形象最大的特點是多種「靈獸」的組合體。 陶寺龍有「龍」的雛形,與夏、商、周及後世龍有淵源關系。考古學家推測陶寺龍盤不同於日常實用器物,應是用於祭祀的祭器,蟠龍紋與古文獻中所描述的蛟龍、河龍、赤蛟、赤龍,也即赤蛇的形象基本相符, 很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標誌。

中國古代關於龍的神話、傳說很多,據【尚書·舜典】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舜時有以龍為名號的氏族、部落,而「堯都平陽」是以赤龍為圖騰、陶唐為名號的部落。

神秘符號

朱書「文」字扁壺出土於編號為p403的灰坑, 灰坑是先民活動遺留下來的坑狀遺跡 ,包括垃圾坑、祭祀坑、器物坑、窖藏坑、殉葬坑、陷阱等等。

被發現時,這個灰陶扁壺已經是一副殘破的模樣,經考證,扁壺具有陶寺文化晚期扁壺的典型特征,距今約4000余年,扁壺正面鼓腹一側,有一「文」字,這與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在形體和結構上十分相似,學者對「文」字基本上無異議,認為這應是表贊美之意。

這麽一來,扁壺上的朱書文字至少比殷墟甲骨文早七八百年。讓各路學者想破腦袋的是扁壺背面的符號, 這個符號是文字嗎? 學者們紛紛提出對這個符號的文字解讀:昜、邑、堯、命等,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個符號根本不是文字。

不過,綜合扁壺的殘破以及其上的字元,有學者推斷它多半是占蔔或祭祀用的器具。雖然到現在也沒有定論,但這已經徹底改變了扁壺的命運: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陶壺,而是承載著上古文明的物證。

經過四十多年的考古研究,一座四千年前的古城走出歷史塵埃,呈現在你我面前:讓我們能在一根漆桿上解讀出時間的計算;在銅鈴、石磬、陶鼓和鼉鼓裏聆聽到遠古的樂聲;在龍盤看到關於龍最初的想象;在扁壺裏發現文字的線索…… 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魅力。

作者:小青 前【環球探索】雜誌編輯

瞿瞿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稽核專家:宋元明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

科技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責編:董小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