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以文潤心 「聲聲」不息——浸潤在紅色音符中的英雄之城上海

2024-07-27心靈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7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以文潤心 「聲聲」不息——浸潤在紅色音符中的英雄之城上海】的報道。
源自電影【風雲兒女】的【義勇軍進行曲】發端於這座城市,創作、錄制、唱響,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鐫刻在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中,與一首膾炙人口的電影歌曲【漁光曲】結緣;【紅旗頌】也誕生於這座城市,這支管弦樂序曲歌頌「風卷紅旗如畫」的勝利場景,更歌頌偉大的黨和人民,它已成為中國重大活動使用最多的開場曲之一。
上海,英雄之城、光榮之城,長期浸潤在紅色音符中。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年來,這座城市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始終走在時代最前沿;新中國成立75年來,這座城市謳歌時代、謳歌黨和人民,以文潤心,「聲聲」不息……
中國人最熟悉的這支歌,挺起城市脊梁
從拍攝電影【風雲兒女】的片場原址,到灌制【義勇軍進行曲】的百代小樓;從首映【風雲兒女】並首度唱響【義勇軍進行曲】的黃浦劇場(前身為金城大戲院),到田漢、聶耳等藝術家的舊居及臨時寓所,國歌在黨的誕生地上海擁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足跡。
上海市公布的紅色資源名錄(第一批)中,共有612處重點舊址、遺址、紀念設施等,其中與【義勇軍進行曲】相關的有近10處。圍繞國歌,上海整座城市的紅色地標「貫通」起來,「串珠成鏈」形成了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紅色打卡地和城市漫步路線。
「每次講到【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故事,市民和遊客的興趣很濃。我的誌願服務就是透過不斷講故事,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我們黨的紅色往事。」秦來來,滬上廣播電視行業知名的「老文藝」,今年已近75歲高齡,堅持奔波在宣講和錄制紅色故事的第一線。
「我見證了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進入新時代這十多年來,我更有自信了,要為大家錄制短視訊,介紹【義勇軍進行曲】時,還會唱起國歌,特別自豪!」站在歷史悠久的黃浦劇場前,秦來來向市民遊客詳細介紹【義勇軍進行曲】唱響地的來龍去脈,他的聽眾中不乏青少年群體。
紅色文化在這座英雄之城「接力」傳承,【義勇軍進行曲】這支中國人最熟悉的這支歌,融入城市精神血脈,挺起城市脊梁。
5月下旬以來,陸續前來上海實習的500多名港澳台僑大學生,自發參觀了位於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百代小樓,了解了當年【義勇軍進行曲】從銀幕放映到唱片錄制和傳播的全過程。華僑大學生李楷文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上海,也是第一次知道,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從一部電影裏來的,讓我開闊了眼界!」
今天的上海,不僅有位於楊浦區荊州路的國歌展示館,還有專門針對6歲至15歲青少年興趣開發的徐匯區「家門口的博物館」研學計畫,孩子們走出校門,漫步歷史文化風貌區,走訪【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等紅色地標,輕松按圖索驥,了解建築內外的紅色故事。
秦來來告訴記者,今年他不僅錄制了關於黃浦劇場等紅色地標的12集上海方言版【請來紅色打卡地】專題片,還有幸成為黃浦區「紅色露天博物館」計畫的「001號」館員,走在自己出生和成長的上海老城廂街頭,帶著市民遊客City Walk(城市漫步),勁頭更足了。
7月上旬,由上海歌劇院、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聯合制作的原創民族歌劇【義勇軍進行曲】首度進京獻演,在國家大劇院奏響上海這座城市最熟悉,也是每個中國人最熟悉的旋律——「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這首傳奇的「漁歌」,唱出人民城市心聲
「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裏曬魚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
炎炎夏日,清澈動人的童聲合唱回蕩在上海市虹口區乍浦路的勝利電影院內,網上不少文藝愛好者對最新上映的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影】評頭論足。特別是關於片尾部份的童聲合唱,幾乎一致評價「好聽」「唱得響」「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紀念日,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點映。李白烈士後人李立立、著名文藝評論家毛時安等看完影片,眼眶都有些濕潤。
「這是來自人民的好聲音,是‘人民城市之聲’。」毛時安激動地贊譽:「太棒了!舞劇電影比同名舞劇更加突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經典的【漁光曲】。不僅把原來舞劇中的【晨光曲】舞段提到了影片頭部,還透過前後呼應放大了【漁光曲】的效果。片尾孩子們美妙的歌聲可以證明一切。」
據了解,共有12名上海小熒星合唱團的小歌手參與了【漁光曲】的錄制。「從接到邀請,到正式進棚混錄,只有不到兩周時間,老師輔導孩子們練氣口、磨音準,傾力而歌。」上海小熒星合唱團(少兒廣播合唱團)團長淡台斯陽介紹。
「仿佛是大海在訴說著一段激動人心的革命往事。」「它不僅僅是在歌唱‘魚兒’‘天空’和‘曙光’,也是在歌唱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和光明未來的期望。」12歲的小歌手鄭汝晨和楊子涵告訴記者。
上海建城800多年,起初只是一個江河灘塗上的小漁村。20世紀30年代公映的國產電影【漁光曲】,直接反映了戰亂年代漁民艱辛的勞作與生計。【漁光曲】不僅在中國電影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片中女主人公吟唱的【漁光曲】,也成為紅色文化在上海「聲聲」不息的一個符號。
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導演崔軼說,上海是一座光榮之城,也是一座人民之城,她見證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篳路藍縷和風雨兼程,主創團隊考慮到【漁光曲】本來就是同名舞劇中【晨光曲】舞段的伴奏音樂,作為一個文化符號,電影創作團隊又進一步增強了音樂敘事的戲劇效果,在致敬黨的左翼電影藝術同時,更是致敬上海這座偉大的城市。
撫今追昔,電影【漁光曲】在上海首映於1934年6月,迄今已整整九十載。而今海納百川的大上海,孩子們的瑯瑯歌聲,與舞者的曼妙身姿,以及黃浦江蘇州河畔的瑰麗天際線交相輝映,謳歌新時代書寫的「上海傳奇」。
根脈與魂脈在旋律中激蕩,紅色音符代代傳
1949年5月26日,青年文藝兵呂其明背著心愛的小提琴隨大部隊進駐上海。次日,大上海宣告解放。那一年呂其明19歲。
新中國成立後,已脫下戎裝的呂其明在上海電影制片廠工作。他長期沈浸於為電影配樂伴奏的工作中,還獲得了到上海音樂學院深造的機會。他回憶,創作管弦樂序曲【紅旗頌】之初,就得到了當時上音一批老藝術家的精心指導。
「我腦海裏,最終將‘紅旗’釘選在了新中國成立時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那面歷史性的五星紅旗。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起頭的旋律,緊扣【紅旗頌】的主題。」他說。
呂其明10歲隨父參加新四軍,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認為「紅色基因」深刻影響了他的文藝創作之路。從電影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到為「上海之春」匯演專門創作的【紅旗頌】,再到管弦樂組曲【雨花祭】、弦樂合奏【龍華祭】等,在呂其明的音樂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馬克思主義是魂脈。
「上海是一座光榮之城,上海音樂學院是這座城市裏一片神奇的音樂土壤。」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認為,上音在歷史上既孕育了【紅旗頌】這樣最經典的紅色音樂原創案例,也有民族特色尤為濃厚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近年來上音在「第二個結合」方面,又探索了原創歌劇【賀綠汀】、音樂劇【忠誠】、歌劇【康定情歌】、交響合唱組曲【龍華魂】、交響合唱【龍華英烈頌】等。
歌唱家廖昌永(前右)領銜演唱【過雪山草地】(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他說,這都是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紅色題材創作,與「教創演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不斷探索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創作出既屬於民族的、又屬於世界的上海作品和「上海出品」。
首演走過近60年,一曲【紅旗頌】在廣場、在田間、在校園等場合奏響,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在「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舉辦之際,【紅旗頌】又在上海市中心的地鐵人民廣場站舉辦「快閃」演出,帶給天南地北的人們抒情而唯美的音樂禮贊。這部作品為時代與人民而創,至今已累計創作改編了8個版本,作曲家本人精益求精,演奏總譜直到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才最終定稿。
從首次奏響的管弦樂序曲版,到新近的合唱版、鋼琴版等。呂其明證實,到今年國慶前夕,【紅旗頌】全部8個版本將由上海愛樂樂團集齊,發行具有紀念價值的雙黑膠唱片。面向未來,讓紅色音符傳得更廣,「聲」入人心,「聲聲」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