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白山頭】
近期有訊息稱,美國已要求台積電從11月11日開始,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運送常用於人工智慧(AI)套用領域的先進芯片,專門針對中國的人工智慧領域。此訊息雖然沒有官宣,不過據了解這條訊息基本屬實,目前國內公司如果想做高效能AI相關芯片,台積電大機率不會接單。
在川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台積電即做出這一決定,時機也頗為耐人尋味,被一些人視為台積電的「投誠」之意。川普早已明確反對【芯片與科學法案】,認為該法案等同於美國用納稅人的錢補貼外國企業,這在他看來是對國家利益的背叛。因此,他很可能在上任後撤回對台積電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並停止後續支持。
當然,離川普正式上台還有三個月,也有訊息稱民主黨在此期間可能會突擊向台積電等企業發放補貼。然而,不要忘記,川普一旦上台,將集立法、行政、司法權於一身,幾乎無人能制衡。若他要求台積電退還補貼,也並非沒有可能。
![](https://img.jasve.com/2024-11/4276e34156630b8165bac4233fcce07a.webp)
川普重新歸來,台積電前途未蔔
因此,台積電在此時選擇放出加強限制國內企業AI芯片代工的訊息,既可能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也可能是一種表忠的姿態。
回顧當年,台灣一些政客曾宣稱將技術留在台灣,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種欺騙性的說辭。技術和人才一旦開始向美國轉移,這一趨勢幾乎不可逆。美國更是可以利用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作為要挾手段。
美國的自身條件也決定了芯片制造回流並不容易。美國芯片制造業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本國新生代人才更偏愛金融和科技行業,工作壓力小且收入高。此外,美國近年來的通脹加劇了人力成本,再加上供應鏈不完整、市場距離等因素,缺乏足夠補貼的芯片制造廠難以盈利,亦難以與東亞競爭對手抗衡。
為了吸引大型科技公司在本土投資,美國政府實作芯片制造和半導體制造業的「回歸」,推出了多種補貼和激勵措施。然而,在實際執行中,這些措施往往與最初的承諾相差甚遠。
以富士康在威斯康辛州的投資計畫為例。2017年,富士康宣布將投資100億美元在當地建液晶顯視器工廠,威斯康辛州則承諾提供約4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然而該計畫至2020年總投資僅達到7億美元,而威斯康辛州的補貼和稅收優惠也隨之不了了之。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建設也遭遇類似困境,工程進展延誤,成本嚴重超支。即便補貼到位,仍難以覆蓋額外的成本。
![](https://img.jasve.com/2024-11/c3a4a66b07ea0c4ac818f23ab85694df.webp)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所建工廠 資料圖
三星在德克薩斯州的170億美元芯片制造廠計畫由於受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等問題影響,計畫推進艱難。美國政府的補貼至今也未見到位。
以上案例表明,政府的承諾與實際執行之間存在巨大落差。不同利益集團的相互制約,使得承諾的補貼遠不及預期。例如如前文所說,川普政府就反對對於外國企業進行此類補貼。
另一方面,台灣省在美國制裁中國大陸科技公司的過程中表現得積極配合,這讓人不解。美國與台灣在半導體領域存在競爭關系,而大陸是台灣企業最大的市場。與競爭對手聯手打壓自己最大市場,實在難稱明智。台灣可能在短期內從美國獲得支持,但從長遠看,這將損失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利潤和合作機會。
因此,台積電若將制造全面遷往美國,其盈利能力將面臨巨大挑戰。
對台積電而言,是否盈利僅算是遠慮,但川普上台後將帶來切實的眼前壓力,此為近憂。對於求生欲極強的台積電等公司,指望他們會堅持獨立的商業策略公平對待國內企業,恐怕不現實。正確的策略應是放棄幻想,將關鍵技術和生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支持本土企業,最終實作對美西方的超越。
美國日益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而台灣的配合無疑加劇了兩岸緊張局勢,甚至激發了大陸民間對台灣的不滿情緒。台灣的「表忠」行為最終可能會促使大陸采取更強硬的應對措施,最後損害最大的是台灣自己。
![](https://img.jasve.com/2024-11/a27a14debeadb6c5005de1803d28596e.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