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10年南水北調,調出5000個「西湖」

2024-12-11心靈
長渠臥野,巨槽飛渡。總長2899公裏的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總幹線,穿越山巒、跨過河流,將汩汩長江水持續北送。
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截至11月,累計調水765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過1.85億,已成為緩解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最佳化中國水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千裏水脈形成供水生命線
長期以來,華北平原飽受飲用水水質差、水資源嚴重不足之困。
「口感差,燒完水後壺底都是水垢」「又苦又鹹,不好喝」……河南、河北等地居民長期飲用苦鹹、高氟的地下水。在一些農村地區,就是這樣的水依然緊缺。「做飯和洗漱的時候村裏定時從井裏抽水,過了時間點就沒水可用了。」河北邢台一名當地人說。
為保障生活用水,過去幾十年,石家莊打了2萬多口井,長期大面積過量開采地下水,在地下形成一個大漏鬥。泉水斷流、地面沈降、「水荒」導致工礦企業停產……水資源缺乏,已從根本上威脅到生存和發展。
自古以來,中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放眼黃淮海流域,人均水資源量約450立方米。國際上,通常以人均1000立方米為缺水警戒線。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制約了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
通水以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Ⅱ類標準,東線一期工程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有苦澀雜味的水不再飲用。
「累計調水765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年徑流量的1.5倍,也相當於調出5000多個西湖的水量。」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相關負責人說,隨著工程供水範圍持續擴大,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85億人。
河北省石家莊市滹沱河沿岸景色 牟宇 攝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北京市自2015年以來,地下水水位累計回升13.68公尺,增加儲量70億立方米,幹涸多年的陳家莊泉等81處泉眼實作復湧,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生態復蘇勾勒綠色新圖景
透過水源置換,南水北調工程沿線長期被城市生產生活擠占的生態用水得到退還,沿線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持續回升、大河奔騰復流、生態環境改善、城市景觀提升。
「過了長江與大河,橫流數仞絕滹沱。」文天祥筆下水量充沛的滹沱河,在石家莊水利局工作人員康曉亮的記憶裏,初中時就斷流了。「一到春天就沙塵暴,漫天黃沙。」他指著河道說,滹沱河最寬處有2公裏多,歷史上是豐沛的大河,滋養著北岸的正定古城。
斷流的原因之一是過度開采地下水。南水北調水成為石家莊的重要水源後,大力壓減地下水使用規模,適時進行生態補水,地下水資源得到涵養,城市腳下的大漏鬥正在消失。2018年以來,滹沱河獲得生態補水32億立方米,一條大河恢復生機。
透過生態補水,白洋澱水域面積回升到280平方公裏以上,永定河實作1996年以來865公裏河道全線通水,山東最大湖泊南四湖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等再次出現。
南水北調不僅保障了沿線河湖生態用水,初步形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靚麗風景線,流經城市人居景觀也得到極大提升:河南焦作有了一條碧水絲帶,河北邢台重現「泉水繞城」勝景,一系列大運河主題文化公園孕育而出。
南北調配構築水網主骨架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初步構築了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形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格局。
東線一期工程調水主幹線全長1467公裏,中線一期工程總幹渠全長1432公裏,兩條輸水路線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7省市沿線45座大中城市。
據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介紹,目前北京市城區七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山東省形成以南水北調工程為構架的「T」字形水網,北方地區逐步最佳化當地水、外調水、再生水等多水源高效配置的供水結構,從根本上改變了供水格局。
長期被城市生產、生活擠占的生態用水、農業用水得以退還,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有力支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
2023年5月釋出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構建與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
安全韌性現代水網仍在構築完善中。正在群山深處施工的引江補漢工程,將連通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打通長江向北方輸水新通道,形成新的水網格局。保定西蒙特內哥羅是中線工程向北京和天津分水的「咽喉」,南水北調中線雄安調蓄庫即將在此開工建設,為雄安新區後續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調工程為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迴圈提供有力的水資源支撐,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通水10年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向京杭大運河補水5.71億立方米,保障航道暢通,實作水要素和能源、糧食等生產要素南北迴圈、支撐互濟。
按照2014~2023年全國萬元GDP平均用水量67.3立方米計算,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765億立方米,相當於有效支撐了受水區11.37萬億元GDP的增長。
天河緩流,不舍晝夜。南水一路向北,滋潤中華大地,更多效益還在逐漸顯現。
來源:半月談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