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1月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內蒙古:唱響北疆文化品牌】的報道。
長城外,黃河畔,黃土坡上的一排排窯洞註視著遠方。
在遠處,自東逶迤而來的明長城,蜿蜒於奔騰不息的黃河邊,猶如黃河與長城在此「擁抱」。窯洞內是熱鬧的農康寶,熱氣騰騰的餐桌上油炸糕、手把肉等各民族美食散發著香氣,溫馨的空間裏縈繞著集漢族、蒙古族民歌元素於一體的漫瀚調旋律……
這裏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老牛灣村。
黃河進入內蒙古,五次「擁抱」長城,這裏便是它們的一次「相遇」。在這裏,黃河文化與長城文化「相擁相伴」,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交流融通,而這一切的底色是照亮這片土地的紅色文化。
近年來,內蒙古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建設融紅色文化和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於一體的北疆文化,將其作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文化建設的總抓手、增強各族人民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如今,北疆文化已成為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2024年12月25至26日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工作概括五個方面「起來了」,其中之一提到「文化建設的抓手實起來了」。
增強各族人民中華文化認同
6300年前的一個春天,生活在西遼河流域的先民們站在房屋西南角燃燒的竈火前,進行一場隆重的祭竈儀式。他們拿出一件用蚌殼制成的龍形禮器,敬蒼穹之廣,拜星辰之輝,祈禱族人安寧興旺。
2023年,這枚紅山文化早期的龍形蚌飾在內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遺址出土,並被3D模擬拼接技術復原成最初的模樣。甲辰龍年春天,沈睡6000多年的這條「龍」,出現在博物館的龍主題展覽上,向人們訴說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據推測,這枚龍形蚌飾被用於紅山文化先民的祭竈儀式,從側面印證了中華民族祭竈傳統從史前時代傳承至今,從未中斷。」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彩陶坡遺址考古發掘計畫負責人胡春柏說,不同於以往紅山文化玉龍出土於較高等級積石冢,這一文物出土於一個中小規模遺址,說明6000多年前龍已是紅山文化普通民眾的精神信仰。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近年來,內蒙古把增強中華文化認同作為北疆文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將中華文化符號全方位嵌入各類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美術館,全方位融入各級校園教育和社群建設,並深入挖掘展示內蒙古大地上各民族團結奮鬥、守望相助的歷史史實與現實經歷,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近兩年,生活在內蒙古的人們感受到,各地博物館舉辦的彰顯中華文明標識的文物展覽明顯增多,而且品質較高。
不僅在內蒙古博物院能欣賞到「北疆銘印——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展」「胡塞同風——內蒙古長城歷史文化展」等高水平文物展,基層博物館的展覽也精彩紛呈。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黃河從草原上流過——鄂爾多斯歷史文化陳列」榮獲202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北疆文化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內容,是內蒙古大地上各種優秀文化的系統整合。」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簡小文說,內蒙古大力推進北疆文化理論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把北疆文化元素充分體現到實物實景實事中,推出更多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具有中華文化底蘊和北疆文化特質的符號和形象,更好促進各族群眾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2024年,內蒙古積極實施北疆文化研究創作傳播工程,組織編纂北疆文庫、「北疆文化神州行」、烏蘭牧騎進京展演、「歌遊內蒙古」「天天那達慕」等活動,推出電視劇【父輩的榮耀】、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等一批精品力作,北疆文化知名度、吸重力不斷提升。
促進各族人民水乳交融
晨光初露,飄香的奶茶喚醒沈睡的草原。產自南方的磚茶熬成茶湯,加入北疆草原的牛奶,「水乳交融」成為醇香的奶茶。每日早餐喝上幾碗熱氣騰騰的奶茶,已是內蒙古很多地區人們共同的生活習慣。
「在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其中某一民族的文化、習俗會外溢到整個地區,成為這一區域的文化特點或風俗習慣。同樣,這一地區的一些文化傳統也會內化成為各民族的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這樣的外溢和內化持續發生,這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郝時遠說。
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內蒙古把促進各族人民水乳交融作為北疆文化建設的著力點,以豐富多彩的北疆文化為橋梁紐帶,讓內蒙古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變得更為廣泛、更為頻繁、更為直接。
冬日周末的午後,內蒙古赤峰市臨潢家園社群「民族團結之家」歌舞蹁躚,熱鬧非凡。在舞蹈室內,由各族居民組成的社群烏蘭牧騎正排練新學的舞蹈;在書畫室內,書法愛好者們挽袖執筆揮毫潑墨,漢文書法飄逸流暢,蒙古文書法韻味獨具;在手工坊中,漢族、蒙古族、北韓族、回族幾位老人聚在一起,一邊做刺繡,一邊拉家常……
這個社群裏生活著13個民族1.2萬人,居民們時常相聚的「民族團結之家」是社群以文化為橋梁打造的居民活動中心,也是整個社群人氣最旺的地方。在「民族團結之家」最顯眼的位置掛著社群居民高娃帶領30多名各族姐妹一起完成的【草原兒女心向黨】【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多幅刺繡作品。高娃是一位蒙古族教師,退休後發揮刺繡特長,在「民族團結之家」繼續當起了老師,教授社群居民刺繡技藝。
「我們在一起做刺繡的過程就是互相學習、互相了解的過程。」高娃說,在做手工、聊家常中,各族姐妹分享風俗習慣、特色美食、家長裏短,在歡聲笑語中,不僅精進了繡法,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中找到了共同話題。
臨潢家園社群黨委書記吳曉華說,社群以文化為橋梁,打造「民族團結之家」,為社群凝聚和諧發展的力量。在小小社群中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各族群眾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鄰居。
激發幹事創業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內蒙古考察時提出蒙古馬精神,2023年又勉勵內蒙古大力弘揚「三北精神」。這兩種精神作為北疆文化的深層內核,都強調幹勁、拼勁、韌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份。
「推進北疆文化建設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文化本身,更在於把從北疆文化中萃取的精華、汲取的能量轉化為建設家國的磅礴力量。」內蒙古自治區民委理論研究處副處長白青松說。
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是內蒙古各族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內蒙古把激勵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作為北疆文化建設的落腳點,深入挖掘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內涵意蘊和時代價值,把這兩種精神同傳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各族人民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的精氣神。
蒙古馬精神是「跑」出來的,「三北精神」是「拼」出來的,亮麗內蒙古是幹出來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明確提出,全區上下要堅決摒棄「我不如人」的念頭、「發展不用太急了」的想法、「重過程不重結果」的意識、「沒有成方不敢開藥」的做法、「看眼前不看長遠」的思維、「不講細節、差不多就行」的心態、「重生產輕經營」的觀念,以新觀念、好作風幹好各項工作。
內蒙古研究出台激勵幹部擔當作為12條措施,制定進一步推進容錯糾錯工作8條意見,在全區範圍評選表彰「擔當作為好幹部」,對政治素質過硬、敢於擔當作為、工作實績突出的幹部大力褒獎、大膽使用,同時對不幹活、幹活不到位的幹部及時予以調整,在全區上下樹立起重用實幹者、擔當者的鮮明導向。
隨著冰雪旅遊季的開啟,內蒙古各地文旅局長們也紛紛進入「戰鬥」模式:在「中國冷極」根河市,2024年9月下旬就落下入冬以來的首場大雪,根河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局長松嶺帶領團隊率先開啟內蒙古冰雪旅遊季的序幕。森林童話婚禮、冷極冰雪季、冷極馬拉松……一個又一個精心實施的旅遊品牌活動,不斷釋放冬季旅遊經濟增長潛力。在旅遊資源豐富的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李鵬與同事們一起早早策劃出了今冬的冰雪旅遊計劃,推出30項系列活動,預計吸引270萬遊客……
「內蒙古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越來越強,帶動全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幹部一處處長王勇說。
2025年,內蒙古將繼續「開采」北疆文化這座「富礦」,開展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加強對北疆文化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的研究,加大考古研究力度,加快推進紅山文化聯合申遺,為中華文明探源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