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到底是什麽導致我們那麽在意別人的看法?

2023-04-14心靈

解釋這個問題,離不開依戀、個體心理發展和社會文化視角。

1.依戀本能

解釋依戀,有必要介紹「印隨」這個概念。

「印隨」(又譯作「印刻」)是個生物學概念,即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後代,會把出生後第一眼見到的 移動物體 當作母親,跟隨其活動。

強調是【 移動物體 】,而不是【 移動生物 】,因為如果是移動的玩具車/機器人,也能導致鳥類/哺乳動物後代出現印隨行為。

這是因為導致印隨的本能行為,是由視覺移動線索觸發無條件反射,與動物吃東西分泌唾液的無條件反射一樣,寫在基因程式中:只要相應刺激出現,對應的行為反應會自動觸發。

動物演化中發展出這種看似機械的本能,對於幼崽存活必不可少。

自然環境不存在玩具車/機器人這類,導致欺騙性的移動物體。自然環境中,通常幼崽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是母親,跟隨母親,獲得照顧提高生存機率。

為何印隨行為由移動視覺線索觸發,不囊括多些資訊,比如母親形狀、顏色等,降低錯誤觸發印隨本能?

因為幼崽大腦發育有限,基因編碼的很多資訊尚不能充分表達,必須舍棄「大而全」的方式,讓簡潔、高效的保命機能先發揮作用。

談及印隨,想說明哺乳動物的生物本能中,存在非常原始、強大、刻板的依附本能

這是依戀的基礎,依戀理論由此發展。

單以身體機能而言,比之很多生物,人類都是分分鐘被秒殺,毫無優勢可言。人類相比其他生物的最大優勢,是大腦發育,也是靠著強大的大腦,走上了食物鏈頂端。

人類大腦發育強大的弊端,是能量優先供給大腦發育,身體發育緩慢—— 人類是地球上所有已知生物中,後代哺育時間最長的生物。

人類幼兒出生後一年左右才能行走,而且根本不能自保。看看其他哺乳動物幼崽,基本上都是一出生就能跑能跳——如果不這樣,一旦遇到天敵,幾乎無法存活。

解決人類大腦發育的生存優勢,和身體發育緩慢的生存劣勢的方式,是人類的群居生活:

透過建立互助的集體生活方式,為幼兒成長提供保護空間,可以優先保障大腦發育,身體發育緩慢——人類幼兒有著近20年的生長期,才在身體機能上發育成熟。

如此,除了依附本能,奠定了作為人的生物性對他人與生俱來的依靠,保障人類大腦發育這一生存優勢而演化出來的社會內容——極長的被養育時間——強化了人對他人的依靠。

在漫長的前進演化中,人類這種社會內容因具有前進演化優勢,已然刻進基因中,成為人類本能的一部份,加深了印隨本能,成為依戀本能——增加了情感需求的心理內容。

舉個例子體現依戀本能的強大。

如果依戀物件同時是恐懼物件——比如傷害孩子的父母,既是孩子的依戀物件,又是恐懼物件——依戀本能使人親近對方,恐懼本能使人遠離對方。

同是本能沖突,研究證明,依戀本能將戰勝恐懼本能,親近依戀物件

這可能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受虐、人質情結等現象,也可見依戀本能在人的本能中,處於非常底層、占優的位置。

依戀本能可以很好解釋人對父母看法的在意,為何人對父母之外的他人看法,很多時候也會在意?

可以主要從 個體心理發展 社會文化 理解。

2.個體心理發展

在意別人看法的人是誰?你會說「我」。

「我」的意識是怎麽形成的?

你觀察嬰兒會發現,人並不是天生就有「我」的意識。

「我」的意識,即「心理自我」的發展。由於依戀本能的影響,人的心理自我發展,極大受父母(養育者)對待孩子的方式、態度影響。

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父母就像一面鏡子,照出孩子的樣子,孩子便將鏡中的自己接受為「心理自我」:

如果父母是哈哈鏡,照出扭曲的孩子形象,孩子會把扭曲的鏡中形象當作心理自我;
如果父母是有汙垢、殘缺的鏡子,照出有汙垢、殘缺的孩子形象,孩子的心理自我就覺得自己是有汙垢、殘缺的;
如果父母是完整、幹凈的鏡子,如實照出孩子的形象,孩子的心理自我便是真實、完整的自己。

照鏡子形成心理自我是簡化的比喻,實際的心理自我形成過程更復雜。

父母塑造的孩子「心理自我」,奠定了孩子「我」的認識,並影響孩子今後的人際相處:

能夠綜合自己與他人看法;還是只顧自己,不接受他人看法;還是只顧他人看法,自己意見難以作主。

日常的「自戀-自負-自信-自卑」、討好、強勢、固執等,都能看到「心理自我」的個體心理發展,如何體現個體受他人意見的影響。

個體早期與父母相處,越是只能順從、被忽視的模式,形成的「心理自我」越虛弱,在今後也會較在意別人看法:

依戀本能強化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如果父母與孩子的相處,塑造的孩子的心理自我是服從,即進一步強化孩子依賴——在意他人——的人際模式;
如果父母促進孩子獨立心理自我的發展,便有助於孩子的自主性發展,減輕人際中一味在意別人看法,提高自我意見的權重。

3.社會文化

前面提到前進演化形成的人類集體生活方式,這一方式導致社會內容對人的影響極大。

對於群居動物而言,被集體排斥往往意味著死亡。這是為何被排斥,往往會引發我們很難受的體驗。

群體性對人類的極大重要性,使得人類文化中發展出很多加強群體凝聚力,避免削弱凝聚力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內容,比如鼓勵在意別人看法。

特別對於中國這類集體主義文化,更是在文化的多方面滲入著維護群體凝聚力的影響。比如,強調合群才是好的,特立獨行是問題;鼓勵隨和、溫和,不鼓勵堅持己見等。

綜上, 導致人在意別人看法,源頭是由印隨本能發展而來的先天依戀本能,疊加後天受成長環境影響的個體心理自我發展和社會文化內容影響

依戀本能所有人類一樣;同一文化群體成員,受社會文化影響差不多。

因而,人在意別人看法的差異,落腳點在個體心理自我的差異。

作者: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個人執業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