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母親把心理醫生罵走了,心理醫生把我微信也刪了,怎麽辦?

2021-12-17心靈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個 界限 的問題。

先考慮工作焦點是誰?

16歲的青少年接受心理咨詢,咨詢師究竟需要為孩子負責,還是要為家長(付費方)負責,還是要為整個家庭負責(至少包括夫妻+孩子)?

在家庭治療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索引病人】,意思是在有問題的家庭環境中,最終的問題總會在某一個人身上爆發,而這個人表面上看最有問題,但實際上他是整個家庭動力最終的結果。

嗯……就好比說你看到臉上長了一顆痘,但實際上它是你整個人上火的表現。擠掉痘痘表面上看可行,但是如果你總是易上火的體質外加熬夜吃牛油火鍋就冰鎮啤酒,那麽早晚會有第二顆痘痘冒出來。

出了「問題」的青少年就是這顆痘痘,而背後家庭的互動溝通方式,就是你易上火的體質。

而從描述上看,母親的行為有些令人難以理解,她 以一個非專業的身份,站出來告訴專業的人,應該怎麽做 ;同時用 爭吵(罵?)的方式, 而非合理的溝通。

最後一個令人疑惑的現象是,咨詢師可以同時和來訪者及其家屬有咨詢外的聯系,這很 容易讓咨詢目標偏移 ,從心理問題轉移到社會問題。

再分析一下問題

其實挺難的,因為阻礙樓主的,恰好就是你需要在咨詢中解決的問題。

一個家庭中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家庭需要學會給這個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發展自己的三觀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這時候家長需要逐漸減少對孩子的幹預,允許孩子有一些「你自己決定」的機會。

尤其是心理咨詢工作,心理問題永遠是一個人自己需要站出來獨自面對的東西,別人都是你的輔助。青少年接受心理咨詢,就是一個需要自己為自己做決定的事情。

而母親介入其中, 要求咨詢師按照自己的思路處理問題 ,同時 替孩子判定誰是好咨詢師 ,這是沒有給孩子空間的行為表現。

而我 大膽假設 一下,面對這樣的養育者,個體很容易產生「情緒化」的表現。 所以樓主面對現狀的方法,其實恰好就是心理咨詢需要解決的問題

給一些具體的方案

  • 如果可以的話,不要自己和母親直接對抗,要讓父親或其他親屬加入到你們倆的關系中,安撫母親的情緒,接替一部份母親照料你的工作。 三個人的關系,比兩個人的關系更容易緩和
  • 有機會的話,和母親已經你剛才找的助手,商討一個方案:以後心理咨詢,能否讓自己 獨自去面對咨詢師 ,母親 只負責繳費,做好後勤工作 。但是你自己需要定期和母親溝通咨詢的行程。這個協定一旦商定成功,所有人需要堅決貫徹執行。
  • 你需要營造的就是自己和咨詢師的 獨立工作空間 ,這個空間一旦形成,本身就對你的改變有好處,你會發現你的情緒更多來自於你自己,而非母親的影響。這樣你的情緒才有可能被控制。
  • 減少自傷行為,它出現的機率越低,你和咨詢師營造的獨立空間就越安全;否則,你的自傷行為會進一步激起母親的焦慮,她會 將焦慮轉化為對咨詢師的敵意 ,進而違背協定,破壞你獨立的空間——就像是罵走你的咨詢師一樣
  • 母親不應是孩子和咨詢師的對立面,而是這一 整套咨詢工作的紐帶和基石 ,她提供來訪者和咨詢師見面的機會,提供給咨詢師合理的報酬,逐漸學習為孩子提供自己緩解情緒的空間。雖然她的行為容易讓人憤怒,但在家庭中,她卻也是一個需要被深刻共情的人。
  • 青少年咨詢的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1. 保密協定,當著家長和孩子的面,討論咨詢設定:如果家長願意接受我們的咨詢保密,那麽我就和孩子單獨做咨詢工作;如果家長不能接受我們的保密,我們就全家一起來做家庭治療。這樣做可以讓我們確定咨詢的主角:孩子或家庭。
    2. 保密僅限於咨詢師和家長,不僅要保密,還要 盡可能杜絕單獨溝通 ,一旦你們單獨溝通,哪怕是問你樓下好不好停車,這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某種危險。咨詢師和家長的一切溝通,都需要當著孩子的面。
    3. 定期鼓勵孩子和家長溝通,比如咨詢的行程和內容、自己在咨詢中的領悟、自己對關系的新理解、學到的一些情緒管理技能等等。具體 對家長透露多少,孩子自己決定 。不過我會跟孩子分析,多透露和少透露,分別對家長來說意味著什麽
    4. 如果做家庭治療,一定要 找幫手 ,在當代社會,這個角色一般是爸爸。我可能會告訴他:「 雖然是你老婆和孩子打架,但是你肯定旁觀者清,更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所以你的加入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 」。
    5. 對於離異或喪偶家庭,可以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父親有某些潛在的精神障礙,可以考慮把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都約過來
    6. 當養育者表示自己焦慮、不能耐受保密原則、不知道該怎麽辦時,推薦另一位咨詢師給他,並告訴他: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和健康負責,你自己接受咨詢,對孩子來說是個好榜樣,你在用行動告訴他,你是一個能為自己負責的人」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