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怎樣辨識資訊中的廢話,哪些是該篩選有用的?

2023-07-05心靈

要做效度(Validity)檢測。

我們的大腦在接受資訊的時候,通常會把幾個東西混為一談。

舒適度(Degree of comfort)、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這通常會被大腦一股腦打包為一種感受,從而來決策資訊是不是有用的、合理的、有價值的。

直白一點說,如果我們看到某段資訊,感受舒適(在認知和情緒的舒適區以內),就非常容易誤認為其具備信度和效度。

這就給了傳播心理學一個技能,透過制造讀者的舒適度,來使得讀者認為這些資訊是正確的、客觀的、有用的。

但是,這種舒適度很可能源自我們認知範圍和方法所限,以及觀察的樣本不夠多樣化而導致的過擬合,有一定可能是認知盲區或者認知偏見造成的。

那麽我們就會看到有很多安慰劑、諂媚讀者情緒的廢話,以及被華麗辭藻堆砌的,狗如果能讀懂都能感動流淚的金句等等,但實際上這些內容的資訊熵很低。

即使突破了舒適度的忽悠,具備信度的資訊,也可能是廢話,因為信度本身只代表可重復進行測量時,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而無法代表其對於我們的可用性和賽局優勢。

比如,有一些話,看起來是具備信度的,【人要努力學習才能取得成績】,但這句話中沒有基本的邏輯結構,也沒有對於努力的實施性的描述,實際上,就是具備信度,而沒有效度的。

也就是正確而無用的廢話。

效度評估有三種型別:內容效度、準則效度和結構效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心理學教材,在這裏就不一一描述了。

在日常我們獲取資訊的時候,進行效度檢測的方法,可以沒必要那麽精準:

1,替換和刪除用於啟用情緒的、非量化的形容詞、褒義詞、貶義詞。

2,檢查資訊中數學化內容(無論是結構還是數據)的來源,以及其統計方式是否符合科學性。

3,有一個簡單的辦法我之前說過,就是反向燈塔,如果大量的認知潛力巨大的人很信任的內容和資訊,幾乎可以判斷96%(二八原則的平方解)以上可能是廢話、無效資訊安慰劑。

4,警惕混淆前因後果和環境因素的那種資訊,就是貌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玩意,因為效度有相對性原則;

5,警惕那種舉出非常見案例給出推導的資訊,因為效度有連續性原則。

以上。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