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老山、者陰山戰況激烈,越軍特工氣焰囂張,經常偷襲,擾亂我軍部署。中央軍委下令,抽調野戰軍軍師團偵察分隊,組成偵察大隊,全偵察連共767人赴雲南前線對越實施偵察作戰任務。
至1985年5月,作戰不到一年時間內,43軍偵察大隊超600人立功,戰績在全軍中排名第一。不過,該偵察大隊雖然戰績卓越,但卻因組織押俘不嚴密,未能達到俘敵預期,致使到手的俘虜乘機逃脫,迫不得已之下將其擊斃。
那麽,在捕敵過程中,第二偵察大隊有哪些精彩的捕俘案例呢?
一、組建偵察大隊
兩山輪戰期間,為了配合我軍在老山、者陰山地區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保障主戰場側翼和邊境安全,打擊越軍特工囂張氣焰,中央軍委決定抽調野戰軍軍師團偵察分隊,以軍為單位組成偵察大隊,赴雲南參戰。
自1984年4月至1989年12月,解放軍共組建了15支偵察大隊參加作戰,第一偵察大隊(武漢軍區20軍703人),第二偵察大隊(廣州軍區43軍767人),第三偵察大隊(武漢軍區54軍78人),第四偵察大隊(成都軍區13軍633人),第五偵察大隊(成都軍區50軍596人),第六偵察大隊(濟南軍區26軍和46軍402人),第七偵察大隊(空軍15軍699人),第八偵察大隊(新疆軍區786人),第九偵察大隊(蘭州軍區19軍778人),第十偵察大隊(蘭州軍區21軍757人),第十一偵察大隊(北京軍區24軍838人),第十二偵察大隊(北京軍區12軍838人),第十三偵察大隊(沈陽軍區16軍839人),第十四偵察大隊(沈陽軍區40軍839人),第十五偵察大隊(沈陽軍區64軍839人)。
而作為第二偵察大隊的廣州軍區43軍,則於1984年7月至1985年5月期間入老山對越南實施偵察作戰任務。
廣州軍區43軍第二偵察大隊一共編制了5個偵察連,他們分別為:
軍屬偵察一連的115人;
127師師屬偵察二連的145人;
128師師屬偵察三連的125人;
129師偵察四連的129人;
127師所屬各團偵察排組成的五連140人
廣州43軍以軍機關為基礎,任命孔見為偵察處處長、軍政治部文化處長甘國良為政治委員,進入老山後,編為昆明軍區第二偵察大隊,也就是著名的35908部隊,直屬軍區前指指揮。
偵察大隊一般以排為單位越境實施抵近偵察,主要任務是準確掌握越軍炮兵陣地、指揮所位置,了解越軍兵力部署、火力配置,打擊越軍特工和抓捕俘虜等,密切配合我軍在老山、者陰山等地的作戰任務,保證兩山主戰場側翼安全。
為了便於偵察作戰,經軍區前指批準,第二偵察大隊將改變原有部署,跳出之前指定位置(八布河),主動尋找戰機。隨第二偵察大隊4個連開始分多次進入普弄、馬甭、馬林、田蓬地區作戰。
其中也呈現了不少精彩的捕俘戰鬥精彩案例。
二、貢家灣捕俘行動
1984年11月20日,第二偵察大隊進入到第四階段的捕俘行動,1連線到重要任務——進駐普通查明越南鋪榜之敵情況。
接到命令,軍屬偵察1連立即在1717高地和下寨東北無名高地設立觀察所,展開為期10天的偵察任務。
經過1個月時間的秘密觀察,軍屬偵察1連戰士獲悉,距離我邊境1.5公裏處的貢家灣方向,這裏越軍每天下午13時至15時都會到寨子東南側400公尺至1000公尺處挑水。
我偵察1連從越軍每次挑水的人數和數量來判斷,貢家灣方向的越軍應該不會超過4人。在制定作戰方案時,指揮組組長崔紅軍就挑選最佳捕俘目標、最佳進出路線、最佳時機、最佳捕俘人員確定最終方案,同樣臨戰之前,實施了模擬訓練,圍繞該方案進行反復演練。
軍屬偵察1連抽調精幹力量組成5個小組,分別為:指揮組4人,捕俘組9人,阻擊組6人,火力組16人,接應組22人。
各小組任務不同,指揮組負責整個行動的組織指揮,捕俘組負責在貢家灣東南水井附近進行捕俘、押俘任務;阻擊組則主要監視敵人活動,以火力阻擊追擊之敵;而火力組則以火力打擊增援之敵,掩護各小組行動;接應組負責捕俘組撤回。
偵察大隊的隊長在經過幾番論證下,1連開始準備充足糧食,配齊了武器彈藥,奉命進駐普弄地區。
1985年1月5日21時20分,接應組在副連長王以宏和1排長付誌剛帶領下,率先從普弄出發,由於這裏雷區密接,前行過程中要十分小心,為了保證後續梯隊能夠按時到達,王以宏等人在排除23枚地雷後,開辟出一條長約100公尺的道路。
6日2時55分,各小組進入指定位置進行隱蔽。
時間一點點過去,各小組偵察員秘密觀察周圍情況,除了貢家灣附近的幾名老百姓來這裏打水後,越軍方向並未有任何動靜。彼時,我觀察員傳來新的情況:一名越軍正在門房處洗衣服,連長陳順國下令捕俘組做好準備,越軍可能很快就會來到水井處。
中午分時,洗衣服的越軍出現在2號水井附近,陳順國下令等到越軍挑水返回時,再將對方制服。13時32分,隨著越軍進入我捕俘組範圍,陳順國瞬間從旁邊的隱蔽位置飛身而起,將對方撲倒,緊隨其後的捕俘手雷繼忠鎖住敵人咽喉,其他人瞬間投入戰鬥,僅2分鐘時間,越軍被成功制服。
動靜很快引來10多名越軍,火力組快速反應,以高機槍迅速攔截射擊,僅10分鐘,火力組斃敵7人,傷敵5人。15時55分,各小組快速撤回國內安全線內。
此次俘敵戰鬥,我偵察大隊未傷亡1人,成功俘敵1人,斃傷12人。這次軍事行動的勝利,離不開戰前的精心部署,足以看出我偵察連老兵的沈穩。
三、花嘎襲擊捕俘戰鬥
1985年3月1日,第二偵察大隊4連(129師偵察四連),奉命在雲南省富寧縣田蓬當面越境內花嘎村組織捕俘戰鬥。正面之敵為越軍苗王縣第1營、第8營和101、102公安屯。為查明田蓬當面之敵情況,4連決定進駐田蓬,捕捉俘虜。
根據敵情、地形和任務,4連進行了戰鬥編組,花嘎襲擊組23人,老寨、新寨襲擊組20人,接應組6人,指揮救護組12人。與此同時,我軍還抽調了偵察1連30人配置在指揮所附近,擔任接應和救護傷員任務。
3月2日1時10分,連長孫英浩帶領小組接近敵人營房,發現這裏依然有燈光,越軍正在大聲酗酒吵架,甚至還有唱歌聊天的。眼見此,孫英浩立即指揮所有人秘密向敵靠近,隨著一個手勢,所有人迅速開啟手電,沖進敵房,此時,房內的4名越軍呆若木雞,2名正在睡覺的敵人也被我軍死死按住。
然而,當我捕俘組撤出100公尺時,附近3個高地的越軍發現情況,立即向我方開槍射擊,同時對我捕俘組進行追擊。我方一邊撤離一邊埋設地雷。直到敵人踩中,當場炸死2人,越軍才停止追擊。至上午7時30分,各小組安全撤回境內。
戰鬥中,我偵察隊未放一槍一彈,俘獲越軍102公安屯駐花嘎村工作群組4人,繳獲衝鋒槍4支,手榴彈12枚,撤出中,炸死越軍2名,我軍無一人傷亡。
當然捕俘作戰過程中,我軍也有遺憾,5連37洞北側伏擊捕俘戰鬥中,雖然斃敵31人,我方0傷亡,但是卻在最後的押俘過程中組織不夠嚴密,導致交接的時候警惕性不高,致使俘虜趁機逃走,迫使我軍只能將其擊斃,這也導致我軍未能夠達成捕俘戰鬥預期目的。
在通訊方面,我軍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嚴重,很多器材未能夠及時檢修,部份電池電力不足,線折斷,通訊效果斷斷續續,影響了戰鬥協同。
一年輪戰下來,我軍共開設了59個觀察所,調查詢問561組次,2805人次,抵近觀察4290余人次,組織各種戰鬥34次,共俘虜越軍16人,擊斃143人,擊傷23人。
而我軍方面犧牲2人,傷20人。
透過近一年的輪戰,第二偵察大隊5個偵察連超600人榮立戰功,其中有16人榮立一等功、135人榮立二等功,450余人榮立三等功。
另外,第127師偵察連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稱號,第129師偵察連被昆明軍區授予「英雄偵察連」稱號。129師偵察連戰士丁曉兵榮獲「邊陲優秀兒女」金質獎章。
15個偵察大隊,第二偵察大隊俘敵更是全軍第一。是當之無愧的NO.1偵察大隊,這也為43軍輝煌戰史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