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自川普當選以來,中美賽局感覺上都是好訊息,這些好訊息的共同點是——中國反擊了。特別讓我有感的是,在中方對輝達發起反壟斷調查後,華為董事長徐直軍以下這兩段話:
1. 隨著AI模型參數越來越大、套用場景越來越復雜,單卡算力的優勢正被逐步弱化,AI計算走向集群化是大勢所趨,這就給國產算力中心的系統化方案帶來契機。
2. 人工智慧正成為主導性算力需求,促使運算系統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需要的是系統算力,而不僅僅是單處理器的算力。這些結構性變化,為我們透過架構性創新,開創一條自主且永續的運算產業發展道路,提供了機會。
對以上行話,我的理解是:演員若顏值不夠高,就強化演技、氣質、身材、親和力、曝光度、社會形象,以綜合實力的擴增彌補顏值之不足,甚至讓觀眾廣泛認知到,好演員與大明星不一定需要高顏值。而這,就是所謂「換道超車」。
此一概念,其實也在半導體制造行業得到奉行。當無法獲取最先進制程芯片時,透過各種方法將成熟芯片的效益發揮到極點,在現行技術基礎上求「系統性創新」。這種換道超車,或許能創造價效比更高的套用、供應鏈,甚至生態系。
中方開始對美方進行全方位反擊,間接佐證了「換道超車」的實作率已到達相對安全的水位,至少,放膽出手已沒太多後顧之憂。此外,或許還有另一個用意,即敦促本土廠商加速「無美化」。
背後的邏輯是,「換道超車」促發了一個自主的新生態系。這一新生態系旨在讓美國成為世界孤島,或確保中方生態系的全球覆蓋率穩定超過美國,以徹底擺脫美國掣肘。
需要強調的是,孤立美國不是目標,而是手段。透過孤立美國,讓美方逐漸否定自己錯誤的逆全球化思維。而逐漸感受到被世界孤立的美企,遲早會成為否定美國的主要動力。
既然如此,新的生態系需要更多隊友以擴增全球覆蓋率。有了此一戰略認知,我們就可聊聊如何處理台積電南京廠,以及最近表態要來華建立生產基地的荷蘭企業恩智浦和德國企業英飛淩。
有一種觀點指出,許多本土商目前仍過於依賴外商供應產品,覺得外商的產品總是比本土產品好,並在此思維下形成了路徑依賴。
個人認為問題的核心是,本土廠商依賴外商,有多大程度是因為外商產品較優,又有多大程度是因為外商服務比較到位?或純粹只是商務往來的慣性?
台積電南京廠 資料圖
趕走台積電是不是好主意?
大陸有一種聲音認為,台積電南京廠可以供應給大陸市場的芯片,現在本土商都可提供,因此南京廠的存在,對大陸而言只是多一個「分餅人」,甚至有可能傾銷,遏制本土廠商的發展。
問題在於,既然已有本土替代,為何本土客戶還繼續購買台積電南京廠的芯片?
原因不外乎台積電的產品價格、品質與客戶服務三方面。如果大陸制造的芯片具備價格與品質優勢,那麽主要原因就是「服務」了。
什麽是「服務」?做生意的人都知道,合作久了就累積了信任,有了信任基礎,在財務、效率、價格上都會出現半制度化的正面效應。那麽台積電能為客戶提供什麽「特別服務」?
台積電最自豪的「特別服務」,就是能與客戶或供應商在技術面與套用面互相啟發,實作共贏,這或許才是本土客戶最依賴的服務。
換言之,台積電在大陸市場上的存在價值,也可能是在服務層面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本土競爭對手不能只賣產品,還要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用市場與自身的力量與台積電競爭方為正道。
當然,也會有本土供應商不服,自認產品與服務都不輸台積電,客戶只是習慣與台積電交往,「懶得換供應商」而已。是的,所謂路徑依賴也需考量「慣性」,純粹只是因為習慣了半制度化的交往也是有可能的。
那麽,倘若本土供應商什麽都不輸台積電,偏偏市場又被「不合理分食」,那麽在政策面該如何處理呢?
答案其實我之前談EDA時就說過了——強制要求外商使用本土「零件」(包含裝置、材料等等軟硬體)。
好不容易在半導體領域實作了的各種國產化產品,如果只是因為本土客戶「懶得換供應商」而得不到正常發展機會,外商的壟斷也沒有得到解決,政府就應出手幹預,不能全靠市場選擇。
台積電是否與輝達一樣,歧視性供應商品給大陸市場?是。那麽,中國大陸會不會因為輝達涉嫌壟斷而驅逐其在大陸投資的研發中心與工廠?答案恐怕是「不會」。因為法律制裁壟斷行為,用意大都不是驅逐,而是「矯正」。
輝達 資料圖
既然不會趕走輝達,又拿什麽理由趕走台積電?也不是沒有——如果台積電被抓到資助「台獨」。不過,這屬於非行業因素,本文先不談這個。
因此,處理台積電的最佳方式,就是讓台資來扶植大陸本土廠商。所有台積電供應商與下遊廠商,只要能被本土廠商取代的,就要酌情予以規範。
我們可以理解台積電、輝達等大廠,是因為美國政府的錯誤政策而無法正常供貨給大陸市場,但「理解」不如「規範」,也不必不好意思。
台灣麥當勞漢堡使用的牛肉不是來自台灣,因為台灣牛肉沒有品質優勢,產量又少。但澳洲麥當勞的牛肉就是本地牛肉,雖然不見得比美國牛肉好,但顯然價效比更高,規範支持本地牛肉商,天經地義。
當然,政策也可以有彈性,不需要一刀切,但規範一定得有。如此才有助於實作自主生態系,也有助於中國的技術方案擴及到海外。
此前說過,全球化與本土化本身就是矛盾的。要合理實作兩者,就需要利用包含外資在內的資本扶植本土技術,並形成一個國際也能接受的新生態系,好讓本土商投資海外,或讓外國使用中國技術,以實作共贏。
無論如何,本土技術好不容易實作國產替代,如果困在既定的市場潛規則裏半死不活,那就是失敗的產業政策。
從外資對本土產業的意義上看,半導體制造廠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重量級投資。其正面意義在於促進就業、誘發產業進步、培植本地人才、為地方政府帶來稅收、增加地區人口流入、提升土地價值。
當然也有缺點:這些工廠是吃電吃水的怪獸,還會把房價推升到不合理的高價。而工廠是否涉嫌壟斷市場和歧視性供貨,甚至虐待勞工,也需要考量在內。
評估半導體廠外資的存在必要,就是正負分數相減。只要總分為正,任何政府都不會輕言趕走外資,最多就是以公權力或政策規範工廠,以減少負面因素。是否趕走外資還有一個考量,即若己方理據不足甚至完全不合理,那麽就會造成其他外資的恐慌,並動念遷出,致使好的外資也走了。
總之,從行業的角度看,趕走台積電,不如利用台積電。其他在大陸設立的台半導體廠也應比照辦理。從這個角度看待荷蘭企業恩智浦與德國企業英飛淩,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歡迎恩智浦與英飛淩融入中國生態圈
荷蘭企業阿斯麥因美國政治幹擾而歧視性對待中國市場,因此直覺上,拒絕恩智浦來華設廠與本土商搶市,似乎比較公平。不過,直覺往往是思維障礙,轉個念,我們也可以要求恩智浦使用國產光刻機。
恩智浦在中國若只能使用國產光刻機,阿斯麥會作何感想?
確實,恩智浦能提供16奈米、甚至5奈米的車用芯片,國產光刻機暫時還達不到此一技術。但美國會讓恩智浦在中國使用台積電或三星的先進制程芯片嗎?須知,恩智浦並沒有制造16奈米與5奈米的能力,只能委托台積電或三星制造。
如果答案為是,則恩智浦能提供先進制程芯片供應本土電車業,這對希望擺脫美國掣肘的本土電車產業而言是利多。如果答案為否,那麽恩智浦的中國廠可能類似其與台商「世界先進」在新加坡合資的工廠類似,只能提供130奈米到40奈米的技術,這對國產光刻機而言也是利多。當然,還有其他本土技術也一同受惠。
因此,從任何角度看,中國都應該歡迎恩智浦來華投資設廠,前提是,恩智浦要融入中國的新產業生態,使用本地技術。
恩智浦天津辦事處 資料圖:恩智浦官網
至於德國企業英飛淩欲來華設廠的動機就更明確了,因為「中國客戶要求對那些難以替代的零件進行在地化生產」,以消除本土客戶在供應安全性上的不安。這意味著英飛淩與恩智浦一樣,都希望突破「美國障礙」以保中國市場。
根據英飛淩的說明,該企業希望以其在功率半導體技術上的創新為基礎,實作各區域的本土化,在此一領域,中國的市場是巨大優勢,技術也正快速升級,與英飛淩有互補的合作空間,當然也應透過技術合作,實作「無美生態系」。
此外,還有一個對外資展開雙臂歡迎的理由,即中國的芯片自給率大約是20%-25%(依調查口徑不同而存在差異),這封包含了外資在華設廠的供給。如果排除外資,自給率大約是12%(2023年),而2025年官方的目標是自給率70%。
無論自給率的調查口徑為何,所有數據都顯示距離目標還很遠,而且中國對芯片的需求還在逐年增加,國產芯片出口海外在戰略上更是不能放棄,因此,拒絕任何外資在本土設廠,都要有十足的理由。
當然,也不能為了提升自給率而忽視了供應鏈安全、產業自主等戰略要求,因此,如何利用外資一道扶植本土廠商,實作技術脫美,甚至將中國技術生態出口到海外其他地區,方為要務,而絕不是自我孤立。
結語:國產化不是反全球化
徐直軍強調的「架構性創新」,不只是AI產業努力的方向,也能視為許多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道路,特別是那些還處於落後狀態的技術。重點是,「架構性創新」所孵化出的新生態系,目標是覆蓋全球,並不是敝帚自珍,只做國內生意。而為了避免封閉性發展,與外資合作是必要的。
有人說,「C919的最終目標是實作100%國產化。但能夠100%國產化,卻不一定要采用100%國產化。這是因為C919還要走出海外,要與空客、波音競爭,采用全球化供應鏈分享利潤,才有利於開拓市場」。這話大致說明了本文的主張。
在半導體領域,所謂「架構性創新」可參考當前本土業者借由成熟制程芯片效能提升,以作為先進制程「平替」的努力。其方法包含「架構最佳化」、「現有工藝最佳化」、「整合高效能元件」、「設計最佳化」、「采用先進封裝技術」、「軟體最佳化」等。
美國關上了一扇門,同時就給中國開啟了一扇窗,而在換道超車的賽道上,要將可以合作的外資視為隊友,以市場的驅力整齊步伐,方能讓美國成為世界孤島,或重新開啟每一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