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作答空間的一題,結局是猛補了十幾本心理學科普書,了解自己究竟需不需要長期的親密關系,如果需要,需要的是哪個型別。
從戀情開始到戀情結束,我的內心充滿了和對方互動留下的沖突性觀點及困惑,長線視角來看這是一場極其糟糕的、災難的、具有淪陷性的關系。
整段戀情持續一年,分手六次均為我挽回,最後一次挽回無果我徹底放棄,向心理學叢書尋求結束混亂心境的方法論。
這個依戀型別之所以被稱為回避型,是因為這個群體缺乏正常健康的防禦,同時長期暴露在充滿創傷體驗的成長環境中,累積了巨額的、龐大的、海量的痛苦情緒,導致這個群體無法正常地自我認識、接納、關懷這樣體積龐大、時間跨度大的負向情緒,一旦這個群體病態的防禦行為被破除,負向情緒會持續作用在ta們的心境中,出現的癥狀包括但不限於閃回、侵犯性念頭,會不同程度地導致ta們易激惹、失眠、自虐/自殘/自盡來轉移註意力/認同過去的施暴者的行徑合理自我懲罰/永遠地逃避面對這一切。
而當ta們維持病態的防禦行為進入長期的關系中時,ta們的觀點是極端且沖突的,意味著ta們至少分裂出了一個人格,保護在創傷體驗重創下極端虛弱的主人格。
於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1.主人格有極端的慕強心理,渴望被救贖,同時自我厭棄/憎惡自身的弱小、缺陷、壓抑/否認情緒/情感的存在,貶低、蔑視情感的意義和價值,反復強調並重申「自尊」「獨立」「情緒流動是麻煩的事」等觀點,同時慕強心理有理想化的量化標準,一旦和ta互動的人出現不符合理想化的行為,扣分,扣到0分出現主人格和你交涉,此時ta不在意任何你的時間、精力、情感付出,ta只把你看做一個不能滿足ta理想化需要的累贅,對你只有一個念頭:拋棄。
2.次要的人格負責和你在實際的關系中互動。負責飾演一個ta臆測/預判的你所喜歡的形象,潛伏在關系中,觀察你是否符合主人格的理想化需求。ta只開放了被動互動,指如果你不主動和ta觸發互動,ta是不會主動來和你開展互動的。而互動必然接觸真實,接觸真實必然扣分,在你無法預想到的潛在情景下,ta已經準備好了從體貼到全面忽視你(虐待),從好好說話到純粹發泄情緒(置換),從親密到仇視(遷怒)的極端落差。
看到這裏,正常人會產生同理心,類似:
1.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我是友好的,我應該主動學習更柔和的技巧並多關懷對方
2.我受到愛心的感召,主動想要陪伴ta從糟糕的人生經歷中慢慢地走出,展望更美好的人生未來
3.我相信我表達愛的行為可以治愈ta敏感、脆弱、萎靡的心靈
對此,過來人表示,預設回避型依戀會在別人的協助下逐漸步上正軌是:
你的正確行為應是:
1.忽視對方虛假的人設,明確ta主人格的人格底色是回避進入真實的世界/人際/挫折中。ta的真實需求是:逃避面對。
你假設一下,未來你們一起生活,對方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強烈的逃避面對,你無法聯系上ta,無法了解ta究竟遇到了什麽困難,究竟為什麽ta要讓自己留在那個困難中,不願意牽著你的手走出來,你們的交流/協商充滿了ta人為設定的未知、模糊、不明確,你的生活逐漸剩下了被指責不理解ta,困惑,被全面忽視,窒息,被嚴重限制互動的可選項,焦慮,被頻繁地軟提醒對方想脫離這段關系,找不到合理的理由理解當下的情況,你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會衰弱到什麽程度。
2.把所有精力放在關註自己,註意,是關註自己,當下需要什麽,未來一個月需要什麽,未來一年需要什麽,未來五年需要什麽,ta能主動(註意:是主動,而不是需要你一直強調,ta卻一直反駁無意義無價值)滿足自己的需求嗎,不能的話,離開ta,用和ta磨合的時間去尋找更好的階段/終生伴侶。
3.把這句話刻在肺裏,每呼吸一遍氧氣告誡自己一遍:放下助人情節,尊重他人命運。
如果ta需要被協助走出困境,ta的內心是會出現強烈的指引「我需要被幫助」的。在這樣強大的自驅力下,ta才有可能完整、清晰、相對準確而不是扭曲地描述自己遇困的情形。
而當ta本人沒有這個意願和意誌力時,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裏所有的神佛齊心協力都沒辦法讓ta恢復正常。
好好想想自己比神佛強到哪裏去,上千年來有多少人理想化過你,把你當成在困厄中靈魂的唯一救贖,沒有就老老實實地把時間花在找正常人玩上,不要花在琢磨維系這段關系、挽回、復盤、意難平、放不下、封心鎖愛上。
替你們試過了,這樣純自虐行為,虧待自己,對自己的人生極端不負責任。
不論你和回避型的進展到什麽階段,答應未來的自己,最值得善待的是當下的自己,最值得全情關懷的,是當下的自己,最值得情感、時間、精力投入到,是當下的自己,最值得被愛的,是當下的自己。
讓想進入西天的人,自己走好自己的取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