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在解讀這幅字之前,我們需要厘清書法中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巧」、「拙」、「美」、「醜」之間的關系。
自傅山提出「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後,隨著書法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當代人對於「巧」、「拙」、「美」、「醜」這四個詞有了新的認知,同時也伴隨著一些誤解。
由於審美是很主觀的事,一些人在面對書法作品時,往往會「屁股決定腦袋」,在巧拙美醜這個問題上走極端。
比如A是個書法愛好者,受成長環境、教育等因素影響,偏好精巧、妍美一類的作品,在接觸到更多與自己看法相同的觀點後,越來越堅信自己的審美是「正統」,進而排斥追求粗獷、古拙一類的創作;
再比如B是一個偏愛粗獷、古拙一路的書法愛好者,在不能全面、理性看待書法的情況下,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審美很高級,能夠「看到書法中更深層次的美」,不屑於精巧、妍美一類的作品。
當A和B順著自己的思路越走越遠之後,會各自進入極端的狀態——當A看到追求古拙的作品時,會直接下「醜書」、「怪書」的定論;當B看到追求精巧的作品時,會不假思索地評價「俗」、「低階」。
這種狀態是需要避免和警惕的,因為這是極端的、
根據審美追求評判作品水平的
狀態,就好像吃菜,一個人愛吃辣,當看到一盤糖醋排骨時,可以覺得它不符合自己的口味,但是不能直接評判這是一道失敗的菜,進而認為燒這道菜的是一個很爛的廚師;同樣,也不能評判一盤過期15天的辣椒炒肉一道好菜,僅僅因為自己愛吃辣而這盤菜裏邊全是辣椒。
甜、辣是口味問題,好不好吃是終究要看原料的新鮮程度,以及廚師刀工、火候等技術水平;同樣,巧、拙是書法中的兩種審美追求,作品是好是壞是美還是醜,與書者水平有關,與追求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