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雲迪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沖上各大榜單熱搜,關於李雲迪人格質疑的聲音不絕於耳,一邊倒的遺憾,失望,熱議冷卻之後,今天我們不對個人和事情本身做主觀評判,而是據此從各個維度抽絲剝繭式分析我們大多數人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我們應該如何客觀看待一個人,一個人的人格又式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我們丟擲第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人格到底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最近晚上一直在閱讀唐浩明老師的【曾國藩】三部曲,這是一部關於曾國藩的大部頭傳記式小說,白巖松老師也一直極力推薦此書,並將此書稱之為自己低谷人生的一盞明燈。閱讀之後,給我最大的觸動並不是情節本身,而是唐浩明老師對於人物立體式的刻畫。在整部書裏,大部份人都無法定義為絕對的好人或壞人,包括主角曾國藩,我們看到他自律,擔當,正直一面的背後,也隱藏著自私,鷹鷙,虛偽的另一面。這裏面有兩個人物給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其一是大學士祁雋藻,曾國藩當年上書頂撞鹹豐皇帝的時候,是祁雋藻冒死勸諫保住了曾國藩的官職,但就是這樣一個對於曾國藩有知遇之恩的人,卻在湘軍做大之後,又在皇帝面前提出了要抑制湘軍,掣肘曾國藩的意見,曾國藩得知此事後,心裏五味雜陳,又愛又恨,你很難想象一個在關鍵時候既幫助過你,同時又詆毀你的人的雙重人格。無獨有偶,身居曾國藩幕僚的彭壽頤有膽有識,頗受曾國藩器重,此君當年主動以身犯險去江西南昌太平軍軍營勸降,還被割去一只耳朵,後來曾國藩管理兩江要整治鹽官派其去調查取證,就這樣一位正人君子,面對被調查人弟弟三萬兩白銀的誘惑,還是動心了,最後他用自己的智慧既瞞過了曾國藩,辦妥了事情,同時又拿下了這筆錢財。彭壽頤同樣將人性中的多重人格躍然於紙上。
透過曾國藩小說裏的這兩個人物,我們不禁更加確信一個事實就是,大多數人的人格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或者說,在走向社會之前,我們的人格或許是平面的,但是隨著年齡越長,閱歷越深,每個人的人格塑造都不斷地走向立體化,所以我們無法準確地給自己或他人一個人格定義。
了解了立體人格這個層面,我們再進一層來思考一下,塑造一個人人格的想法,欲望又是如何流動的?
說李雲迪出生在普通工人之家的說法並不準確,李雲迪的母親陳小魯曾經是紅色娘子軍的首席,這一身份也註定了李雲迪身體裏還是帶有至少一半的藝術基因。為了將兒子塑造成才,陳小魯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全職陪伴了兒子的童年,說李雲迪藝術的成功有母親的一半功勞絲毫也不為過。但凡事都需要辯證來看,鋼琴天才的養成是大量時間刻意練習的結果,同時功成名就背後的時間成本卻是以犧牲兒童天性的欲望釋放為代價。【披荊斬棘的哥哥】裏有這麽一個細節,客廳有一台遊戲機供大家玩樂消遣,這些參賽哥哥年齡都已步入中年,一段時間好奇心理過後,基本也就沒人再去理會那台遊戲機,唯有李雲迪從頭至尾樂此不疲。他也坦言,從小沒機會玩,現在玩起來就特別有趣,上癮。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欲望訴求,孩子童年就喜歡看動畫片,到了青春期過後,你就讓他看,他也沒興趣。有人說到了德國求學之後,母親就不再管束她,所以母子倆並不存在過度共生的關系,問題在於童年階段才是一個人基本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的過度嚴格管束會壓抑童年的欲望流動,即使成年後再修正,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想到我自己,不禁心生感慨。在小學畢業的暑假,父親在我沒有要求的情況下,主動給我買了一台遊戲機,並且背著母親還偷偷買了遊戲卡,遊戲機成為了我青春期最好的夥伴,當然代價就是學習成績的下降。成年的很多年裏,打遊戲都成為了我生活中重要的快樂之源,畢業後創業的第一個計畫就是和朋友合夥開了一家遊戲室,因為我覺得那是我最擅長的領域。但伴隨著年齡漸長,創業以來體會到了現實中的自我價值實作的快樂之後,也逐漸開始覺得虛擬世界的快樂並不是那麽真實,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我幾乎沒怎麽再玩過遊戲,尤其是現在的手遊,別人即使告訴我再有趣,我也絲毫提不起太大興趣。
欲望就如同流水,單靠堵是無法解決的,合理的疏解才有助於完整人格的養成,看著自己的孩子對於動畫片和遊戲的興奮和向往,我並沒有太多責備和限制,因為我知道從第一性原理來看,他雖然在外的身份是學生,在內的身份是兒子,但是他還有一個最原始的身份,他是一個人,是人就免不了有欲望,欲望是人格形成的動力和血液。
了解了欲望和人格形成的關系,我們不禁又產生一個疑問,如果按照你的說法,就應該放任自己的欲望洪流將自己淹沒嗎?按照你的說法,那諸如李雲迪這些人的做法就無可厚非了不是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一直在文章中強調兩門學科的重要性,一門是心理學,一門是哲學,了解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梳理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對待任何事,我們都要學會用辯證的方式。一個人欲望對於人格塑造的影響就涉及到我們要討論的第三個話題,本我和超我應該如何協調,限於字數限制,我們明天再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