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總是有很多憤怒情緒?

2023-05-19心靈

提一個新思路:有些人將憤怒管理視為「讓自己不再生氣的方法」,但這是一個誤解

執著也有強弱之分

只要留意「應該~」、「理當~」、「常識」、「理所當然」、「正常來說」等詞匯,就能明白自己心中有哪些「正確之道」。有些詞匯是實際說出口,有些則是在心裏這麽想,執著程度也有強弱之分。

1、只有自己這麽認為,執著程度較弱(個人堅持、習慣)

  • 應該吃早餐;
  • 七點起床的話應該還來得及;
  • 出現在公眾面前時穿著外套是常識;
  • 整理儀容是理所當然的事;
  • 一般來說,飯後要刷牙。
  • 2、要求對方也做同樣的事,執著程度較強

  • 應該待人友善;
  • 只要認真生活應該會有好事降臨;
  • 建立家庭是常識;
  • 努力是理所當然的事;
  • 通常會這樣思考。
  • 以例1的「應該吃早餐」來說,就算自己這麽認為,也不想強求對方做同樣的事。不過,對於例2 的「應該待人友善」,你希望不只是自己這麽想,也希望別人有相同的想法。

    這種差異就是正確之道的強度差異。正確之道的強度也可說是對於正確的執著程度。你能夠輕易放下執著度較弱的正確之道,但是對於執著度較強的正確之道就無法輕易放手。即使過度執著於正確會讓自己和周遭人感到痛苦也在所不惜。

    然而執著度較強的正確之道就是造成煩悶和憤怒的主要原因。自己強烈執著的正確就是引起煩悶感的主要原因。

    堅持己見讓人苦不堪言

    要怎麽做才能找出造成煩悶和憤怒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自己強烈執著的「正確」呢?

    只要留意一個詞匯,你就能輕松發現自己執著的正確。那就是「必須~」。「應該~」的英語是should,「必須~」的英語是must。

  • 應該待人友善→ 必須待人友善
  • 只要認真生活應該會有好事降臨→ 只要認真生活必定會有好事降臨
  • 建立家庭是常識→ 必須建立家庭
  • 努力是理所當然的→ 必須努力
  • 通常會這樣思考→ 必須這樣思考
  • 問題在於當執著程度變得強烈時,你折磨的不只是自己,就連周遭人也深受其苦。舉例來說,如果你過度執著於「必須努力」,卻因太過勞累而損害身心健康,或是因壓力而對家人發脾氣,這種執著並不會讓任何人感到幸福。

    有些人堅信「只要認真生活,一定會有好事發生」,一旦遇到看似不認真的人一帆風順、受到幸運之神眷顧時,他們會覺得煩悶,心想:「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為什麽會這樣呢?」他們「希望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是真實無誤的」。

    如果只是感覺煩悶也就算了,其中有些人甚至覺得「看不慣這種事情,無法接受」,而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在他人身上。反觀不擅長直接表達情緒的你,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和面對那種煩躁感,於是無止盡地深陷煩悶的負面漩渦中。

    每多一個強烈執著的「必須~」,就會多一分痛苦。

    恐懼與正確,一體兩面

    對於正確之道的執著程度,說穿了與你的「恐懼心理」有關。這是因為在「正確」的背後隱藏著恐懼。若將「正確」視為表面,其背面就是恐懼。恐懼的程度越強,對於位在表面的「正確」的執著程度也就越強烈。

    例如,那些認為「必須結婚建立家庭」的人害怕自己無法成家。他們擔心如果沒有成家,可能會被他人視為無法獨當一面、無法維持生計,甚至會為此感到羞愧等等。

    相反地,那些認為「即使沒成家也無妨」的人就沒有這類恐懼。也可以說因為沒有這類恐懼,所以不認為「必須建立家庭」。那些認為「必須努力」的人將努力視為做任何事情的基本前提,不努力是一件壞事,對於怠惰感到非常內疚。他們認為如果不努力就無法實作願望,也無法獲得他人認同。

    因為相信「努力對於獲得他人的認同非常重要」,所以害怕他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當他們看到不努力的人時,也會湧現想要質疑對方「沒有幹勁、不夠認真」的情緒。

    相反地,那些覺得「不努力也無所謂」的人則是認為不用努力就能一帆風順,那樣也很好。只要能掌握要領達成目標就是再好不過的事,而且他們也不用害怕旁人沒看到自己努力的樣子。

    認清自己相信的「正確之道」及其背後的「恐懼」,就是與煩悶及憤怒和平相處的重要線索。

    正確與恐懼是一體兩面。恐懼會滋生出對正確的執著。

    正確和不作為,恐懼的燃料

    如果想要減少對正確之道的執著,只要弱化恐懼即可。

    當你考慮要弱化恐懼時,反向思考有助於知道自己在什麽情況下恐懼會變得強烈。那麽我們在什麽時候會放大恐懼呢?當我們對某件事想得越多,恐懼就會茁壯,如果不采取行動,恐懼感也會越演越烈。

    舉例來說,有些人覺得「當萬人迷是正確的事」,認為「必須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而且害怕被他人討厭。他們擔心「如果被他人討厭,是不是會降低自己的價值,人生是否會變得不順遂」,一直思考和在意「該怎麽做才不會被他人討厭」。

    也就是說,害怕被人討厭是驅動自己前進的原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樂觀看待自己被他人討厭這件事。這是因為恐懼在反覆思考下深深烙印在記憶中。

    人類具有偏向負面思考的特性,相較於快樂的經歷,我們會先記住痛苦。對動物來說,不能吃到眼前的蘋果並不會馬上餓死,但是如果無法立刻逃離眼前的天敵,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因此,動物會先學習與危險和恐懼有關的事物。人類身上仍然保留著這些動物本能,在這一點上,人類跟動物並無區別。

    換句話說,只要你將某事視為恐懼的物件,你越常思考,恐懼就會變得越強烈。此外,不采取行動也會讓恐懼變得強烈。采取行動就代表放下恐懼、減輕恐懼,如果不采取行動,什麽都不會改變,所以恐懼仍如影隨形。不過,在這裏會出現一種自相矛盾的情況。因為直接面對並解決自己討厭的事情很麻煩,所以我們往往會選擇拖延。一旦延後處理,你對這件事情的思考時間就會變長,恐懼也就隨之增強。

    如果置之不理,導致思考的時間增加,想得越多,恐懼也會越強烈。

    改變,害怕的根源

    話說回來,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麽呢?例如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無法建立家庭、被他人討厭、不被視為好人、無法成功等等,應該可以舉出許多令你害怕的事情吧。

    不過,你最害怕的事情並不是這些。你最害怕的是「改變」。你不希望自己改變,也不想要改變。

    也許你會說「才沒有這回事。我想要改變,我希望擺脫那些折磨自己的恐懼」,我能理解你想要反駁的心情。但是,實際上就是你會用各種理由來拒絕改變,因為你覺得目前的狀態最舒服。即使現在既痛苦又不盡人意,但這是長期以來習慣的「現況」,而改變現況也會使人感到痛苦。

    比方說,如果你害怕被他人拿來做比較。當有人拿你跟他人比較時,其實只要告訴對方「請不要再拿我跟別人做比較」即可,但你又害怕這樣說之後「自己可能會被討厭或引起風波」,因而只好甘於接受這件事。或是因為害怕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只要有人向你求助,你都無法拒絕,不管任何請求都全盤接受。

    雖然想要拒絕,卻又害怕自己會變成拒絕他人的那種人。或者,無法想像自己的改變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擔心情況變得更糟,所以選擇保持現狀。

    踩下剎車阻止改變的就是你自己。

    接下來,透過第三章的案例研究學習如何思考、如何行動,松開阻止改變的剎車,同時踩下油門加快改變的速度吧。

    改變令人害怕。即使現在覺得痛苦, 也仍舊卻步於改變。

    學會管理憤怒,學會包容世界

    或許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屬於不太容易發脾氣的型別,為什麽還需要憤怒管理呢?」有些人將憤怒管理視為「讓自己不再生氣的方法」,但這是一個誤解。

    憤怒管理的目標是「讓你在必要時能夠適當地表達憤怒情緒,對於沒必要生氣的事避免動怒」。憤怒管理起源於1970年代的美國,是一種讓人與憤怒情緒和平共處的心理訓練。

    所謂的「和平共處」,就是「不會因為憤怒的情緒而後悔」。人會在生氣後覺得後悔,也會因為忍住怒氣而後悔。「因為生氣而後悔」是指後悔自己不應該那樣生氣。「後悔沒有生氣」是指後悔為何當時沒生氣。

    不擅長生氣的你,是否經常因為沒生氣而後悔呢?此外,你是不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種情緒」而心情煩悶,也找不到解決方法呢?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代表你無法妥善處理憤怒情緒,所以你需要學習憤怒管理。

    在致力於推廣憤怒管理的我看來,學會憤怒管理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夠更加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事物。當你能夠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事物時,不管聽到任何人的想法或意見,你都不會與他人產生沖突和摩擦。明白和自己不同的事物並不是壞事,更不是敵人。

    這種想法能讓身旁的人都成為自己的盟友。你是認為周遭「都是攻擊自己的人」,還是認為周遭「都是支持自己的人」——不同的想法將使生活的難易程度截然不同。

    畢竟在自己的周遭只會有與自己不同的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和自己完全相同,能否接受這個理所當然的現實就是憤怒管理的關鍵。

    運用憤怒管理讓自己善於表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