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消失在朋友圈了?

2020-10-05心靈

鄰座的同事在收拾東西,我知道她今天就要走了。

我坐在工位上沒有扭頭看任何一眼,索性戴上耳機,自顧自的敲打著鍵盤,雖然心思並沒有在工作上。

一上午都是和新同事交接、收拾東西的細細碎碎的聲音,

直到同事抱著檔箱,公司大門開了又關。

我始終都沒有和她交談過任何一句話,沒有告別,沒有什麽有空一起喝咖啡此類的話。

她離開後,我才扭頭看了看她的工位,有點失落,但很快又釋然。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會跟她好好告別,畢竟相處很久了,還可能會送她一些紀念品,甚至晚上去吃頓散夥飯,告訴她以後要多聯系。

但是,人越長大,就越會喪失一些東西,比如表達。

這種改變其實是有跡可循的,稍微回憶一下自己幾年前的狀態,感覺那時候的狀態大多都很積極。

有時會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對家人或朋友的愛;或是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說些不好聽的抱怨話;或是提醒要努力的勵誌語錄……

後來隨著認識的人變多,有老同學,有工作上的,有家鄉的。我卻不再隨意述說自己所遭遇到的事情了,不管開心的也好,悲傷的也罷。

因為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渺小和不重要,發現根本沒人會去刻意理解你說的是什麽。

尤其是在傾述了太多的話之後,得到的是「你想的太多」這五個字,我才逐漸明白這個世界,並沒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同樣的,以前在朋友圈中,我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出來讓好友們看到。

就連中午吃了碗面,都要拍張照片,附上一些話曬到平台上。

我希望別人看到評論會說:「你工作這麽辛苦,怎麽只吃這麽一點點呀」,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是多麽開心的一件事,那時候在評論區互動或聊天,對生活仿佛滿都是期待。

如果是想吐槽一碗難看透的面,反而不會曬,這在別人眼中可能是矯情。

朋友圈仿佛就是專門營造給別人看的櫥窗,專門用來打造自己積極的形象。

雖然人們都想看到真實的,但他們更願意看到他們想看到的。 大家都不喜歡負能量,包括我也是。

而那些漸漸不再發朋友圈的人,我想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重心吧。

在做人生的加減法上,剔除掉不必要的社交,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經營自己真實的生活,而不是去聽那些虛無縹緲的認同感。

這幾年,我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這個時代中,生活的壓力,也漸漸體會到一個詞語,叫「 人設 」。

如果做一些不利於自身形象的事情,往往會導致「人設崩塌」,這是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正如同事離職,我不是不願表達,而是不敢表達。因為我並不能想到我所說的話,會被曲解成幾層意思,

「喲,我走了開心哈,可以頂替我位置了哈」

「那麽興師動眾幹嘛,有沒有毛病」

……

這個世界的吊詭之處就在此 ,你可能在難得的小長假旅行中,單純的分享一些旅行美景,

「這是有家產要繼承?不用工作的!」

「只發旅行照不發自拍,發際線後退嚴重?美顏都救不回來?」

……

選擇沈默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學會了自我對話,我問自己: 我們還會相見嗎?

在這個偌大的城市中,我們就像是兩條不同的軌域,雖有交叉點,而後也會漸行漸遠,我能做的只是不打擾,默默祝好。

離別慢慢成為了生活的常事,遺忘成為了常態。 同住多年室友搬離、相處許久同事離職、朋友漸行漸遠……

以前可能還會說一些告別的話,現在只能理性面對了。不是說放棄了語言的表達,而是選擇沈默以對。

漸漸地我把自己調到了靜音模式,因為我發現靜音模式很適合現在的時代。

聽過一句話: 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學會了克制,就算受了委屈,翻江倒海多麽悲傷難過,也不會放肆地摔東西,不會歇斯底裏地流眼淚。即使是被生活重重地打了一巴掌,也不說話,也不真的崩潰,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內心早已經暗流湧動。

這才是人們不願意曬的真實生活。

真實生活是一地雞毛、是看樓就嘆氣的房價、是還不完的賬單、是不順利的事業,其實並沒有朋友圈的那麽光鮮亮麗,但也無人關心光鮮背後的死活。

你終會明白,沒人多少人真正在意你。

面對生活,讓自己一路披荊斬棘的只有你自己,還有那些為你加油的人。 所以生活好不好,不一定要所有人都知道,因為大部份人只是看官罷了。

之前逛某瓣的時候,偶然看到一個分享,分享的是一個小組,並附帶一句話:一場行為藝術。

好奇就進去看了看,這個小組名叫「 史上最沈默小組 」,裏面足有18萬人,卻無一人發言。

覺得蠻新奇的,就分享到了朋友圈。

沒過多久,覺得沒意思,就準備去刪掉分享,卻看到收到一條私信。

「看你朋友圈一直是一條杠,也好久沒給我分享過你的生活,我還以為你把我刪了呢!」

哇,當時就激動啊,原來還是有人喜歡聽我說一些廢話的。

只是這些年,經歷許多之後,選擇漸漸地把自己給隱藏了起來。

生活在這個時代,感性與理性之間,我選擇了理性對待。

直到我後來才明白,讓感性與理性時常交融,收斂與放縱並列發生,這才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現在為什麽不發朋友圈了呢?

已經把想發的「朋友圈」,以私信的形式發給在乎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