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遠行不忘築路人——重走「英雄之路」海南島海榆中線

2024-12-26心靈
02:54
從海口到三亞
有一條自駕騎行「網紅路線」
G224國道——海榆中線
自海口秀英港
至崖縣(三亞)榆林港
南北縱貫海南島
穿越五指山和熱帶雨林
全長296.6公裏
海榆中線全線示意圖。鮮有人知的是
這還是一條「英雄之路」
當年10萬余軍民手挖肩挑、艱苦奮戰2年多
221名築路者獻出寶貴生命
這是12月17日拍攝的海榆中線阿陀嶺路段。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70年後
記者重走「英雄路」
回望公路沿線的山鄉巨變
重溫、傳承
「手拓南荒,甘當路石」的精神
觸摸那段紅色記憶的脈搏
駛至海口市郊時遠遠望見
「海榆中線公路建設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
這是12月16日拍攝的「海榆中線公路建設烈士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碑基首層刻著221位烈士的名字
他們時年幾何?家鄉何處?
70年前經歷了什麽?
這是12月16日拍攝的「海榆中線公路建設烈士紀念碑」和海榆中線。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1952年夏
1.2萬余名官兵
一路向南艱苦行軍、跋山渡海
海南島上10萬民工翻山越嶺匯入築路「鐵軍」
他們以「要讓高山低頭、讓河流讓路」的精神
遇水架橋50座、逢山開洞881道
澄邁縣的永發大橋(原東山大橋)橫跨南渡江
沿用至今
帶動永發鎮成為冬季瓜菜批發集散地
1954年通車時,東山大橋盛況。當年設計圖雖純手工繪制卻極為精細
專業嚴謹可見一斑
海榆中線東山大橋施工設計圖。中交一公局供圖
當時的第二測量隊橫斷面組正在做測繪。曾參與建設的戚國政老人說
「沒有路、沒有橋的地方才要我們去修
所以修公路都是要吃苦的。」
搭便橋場景。
當時的涵洞。戰士們爆破開路在前
民工們清障鋪路在後
用扁擔簸箕、鋼鎬鐵鍬修出的「砂石路」
是59歲的黃榜漢兒時的記憶
「小時候最喜歡在路邊撿石子,
雖是砂石路,但方便了很多!」
軋石機工作情景。
軍民合力為橋面灌註混凝土。
20世紀60年代海榆中線公路。2004年,全線改擴建至二級公路
平整堅實的水泥柏油路取代坑窪不平的砂土路
路邊人家煙火依舊、市場喧囂如初
當年黎苗居民還住在茅草屋
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築路軍民嚴守紀律、尊重習俗
換來群眾送草藥、引水源的報恩
築路軍民在黎族村寨。
這是12月17日拍攝的海榆中線阿陀嶺路段。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俯瞰五指山阿陀嶺路段
山巒層疊、林莽密織
公路蜿蜒、坡陡彎急
是騎行者每年必戰的「強者路線」
12月17日,66歲香港騎行者沿海榆中線從海口騎往三亞,經過阿陀嶺。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70年前,築路軍民在中部山區施工。也是當年施工最艱難的路段之一
建設者們或因懸空作業、爆破而亡
或濕熱難耐、被瘴氣毒蟲瘧疾纏身
抑或是被台風、洪水、滑坡摧殘掩埋
1954年6月台風洪水後的工地全景。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
我們有幸找到16位元烈士的墓址
距離公路50公尺
胡恒昌、邱普弟兩處烈士墓被村民精心打理
70年來
英烈事跡口口相傳
每逢清明祭拜供奉不斷
但他們至今未等來親人
這是12月18日拍攝的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三道居海榆中線烈士墓。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因年代久遠、資料欠缺等問題
尋親難度極大
黃忠和烈士的親屬黃昆2023年到保亭旅遊
在景區大螢幕看到英烈尋親的資訊
「以前只知道大伯犧牲了,但不知道怎麽犧牲、安葬哪裏。」
因為這個偶遇
人們才知道
黃忠和烈士來自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
生於1918年
犧牲於1953年5月31日
在海榆中線旁的檳榔谷景區裏
人來人往 春去秋來
70年後他等到了親人
行路至此 我們仍不知
所有221位烈士的年紀、面貌
他們籍貫四川、湖北、山西、河北、黑龍江
或「不詳」
他們是戰士、民工、班長、炊事員、保姆
或「不詳」
山花爛漫 鳳凰木秀
烈士們化作路魂
緊緊守護在用生命築成的公路旁
1954年12月
海榆中線全線通車
結束了五指山地區不通公路的歷史
黎苗族同胞從此走出落後貧困
「走紅色公路、品雨林紅茶」成為當地招牌
阿陀嶺路段成為徒步、自由車賽事的黃金路段
更多投資興業機會投向海南中部山區
……
這是12月18日拍攝的海榆中線旁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海榆中線
從歷史中走出
成為海南島中部大動脈
它通向未來
走過千山萬水
仍要跋山涉水
築路者們用血汗凝聚而成
戰天鬥地、甘於奉獻、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必將為海南自貿港建設
持續註入澎湃激情與強勁動力
記者:周立民、王軍鋒、夏天、黎多江、張麗蕓
鳴謝
中交集團
海南省公路總署五指山公路分局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退休軍人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