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探秘「皇家藏書樓」:厘清圓明園文源閣被毀前布局

2024-12-12心靈
這是圓明園文源閣遺址局部景象(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羅鑫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 題:探秘「皇家藏書樓」:厘清圓明園文源閣被毀前布局
新華社記者羅鑫
「萬園之園」圓明園的遺址廢墟上曾有過怎樣華麗的盛景?這樣的追問總能引發人們無限遐想。透過考古人員的不斷發掘研究,這座清代皇家園林典範之作的面貌正逐漸清晰。最近重見天日的是園內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為主體的園林景觀——文源閣遺址。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日前公布,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對圓明園文源閣遺址開展的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曾遭英法聯軍焚掠的文源閣,地上建築已幾乎無存,然而透過考古發掘,文源閣的布局被厘清,各個要素被有機聯系起來。一個個生動的歷史細節得到再現,讓人們更好地回溯歷史、傳承文脈。
據介紹,文源閣遺址雍正時為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閣,主要用於收藏【四庫全書】等。
從西側走進文源閣遺址,只見山石嶙峋。其中用兩個玻璃罩保護起來的殘石屬於刻有乾隆禦題「玲峰」二字的巨型石。此石玲瓏剔透、孔穴甚多,曾立於文源閣前的水池中。
如今,水池幹涸,南面一大片假山仍依稀可辨。沿著蹬道越過假山,很快就來到了宮門遺址。
「中國古代皇家建築的正門不少是殿堂式的門,文源閣也不例外。」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說,它的後門形制則相對簡單,是一個隨墻門。
在一處造型別致的溝門旁,張中華將古人的營造智慧娓娓道來。「在設計和建造文源閣的時候,古人實際上就考慮到了它的供水和排水功能。」他介紹,文源閣院內挖出一大一小兩處水池。在北墻內外設定了一條供水涵洞,又分別在東墻和南墻內外各設定了一條和三條排水涵洞,連線院外河道和院內水池。
張中華表示,文源閣遺址的地面有高差,南墻下設定有溝門,院內地表水可順勢排入宮門前河道。這些設施既能儲水用於滅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時候順利排水。
自今年8月以來,除了發掘出宮門、趣亭、月台、碑亭、北院門等建築基址以及四周圍墻、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礎等附屬遺存,文源閣遺址還出土了銅、鐵、瓷、陶、琉璃等質地的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質建築構件、琉璃質建築構件等,其中瓷器分為青花、粉彩、五彩等,建築構件分別有黑釉瓦件、綠釉瓦當、銘文青磚等。
「在中國古代,黑色五行屬水。大量黑釉琉璃瓦的發現,反映了古人的精神寄托。」張中華說。
在一處解剖坑,盡管過了200多年,基槽內的地釘(柏木樁子)仍清晰可見。張中華介紹,先挖基槽,底部夯打地釘(柏木樁子)防止建築下沈和移位,地釘上面鋪石板,上面再壘砌台基,台基內全部夯打灰土。文源閣遺址是目前圓明園考古所見對建築基礎處理最嚴格的一處。
「我們在整個考古發掘過程中,時常感嘆的就是中國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張中華說。
考古工作人員的發掘還實證了文源閣遺址是一處獨立院落,四周砌築的圍墻把它與外圍環境隔開,使其自成一體;院內規劃井然、風景獨秀,院外河道環繞。
石板路、上下山蹬道、禦路、踏跺(台階)等組成文源閣完備的道路系統。「它們所用的石板、條石等沒有經過特別的雕琢,頗具園林野趣。」張中華說。
在文源閣北院門基址,進「門」後映入眼簾的花壇格外別致。「裏面鋪了卵石,還有用作裝飾的瓦,砌成花瓣的樣子,展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張中華說。
「文源閣中的‘文源’二字意為禮樂文明之源,體現了中國古代對文化傳承的註重。」張中華說,「未來,文源閣遺址的環境將得到進一步整治。希望人們能夠更好地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
圓明園遺址文源閣研學基地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暑期,來自不同地方的孩子們來到圓明園,透過參觀遊覽、模擬考古、手工制作等方式,深入了解皇家園林的歷史文化。未來,研學基地將嘗試讓孩子們實地探訪文源閣的「皇家藏書樓」,從中感知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