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如何治愈回避型依戀?

2020-02-29心靈

在回答問題之前,首先我想談一談「依戀」。 因為我們在嬰幼兒期和養育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關系,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們成人後如何與他人互動,也對我們與他人的親密關系狀態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依戀關系的建立是一個「依靠經驗發展起來的、需要體驗的、需要實際互動」的流程, 是在養育者(通常是母親)根據嬰兒的情緒線索做出反應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依戀關系一旦建立,就趨向於穩定且不易改變。

如果父母能夠對嬰兒的情緒有及時的反應,並做出恰當的回應,孩子得到比較好的照顧,就那麽這個嬰兒更容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往往表現的狀態是:母親在身邊會盡情玩耍,母親離開時會比較苦惱,母親返回時會親近母親尋求安慰。當ta長大成人後,ta更容易高度投入到關系中,也會擁有比較長期、穩定的關系。在親密關系中,ta既能享受在一起的時光,也能享受獨處的時光;在與其他人相處時,ta更能夠共情和給到他人支持;受挫時也懂得尋求支持,面對沖突有彈性的反應。

而回避型依戀者的形成,源於嬰幼兒期和養育者建立的不安全的依戀關系。 這類人群的母親通常表現出:沒有耐心、對嬰兒不敏感、對嬰兒表達出負面情緒、拒絕身體接觸等現象。

回避型依戀的孩子,往往表現的狀態是:不論母親在不在身邊ta都專心地玩,在母親離開時不受影響,母親返回時也無特別反應。當回避型依戀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在戀愛關系中,另一半可能會覺得ta不夠投入,卻對另一半的要求較高;在分手後,另一半可能會覺得ta「沒有良心」——ta沒有感到特別的傷痛,很快能從狀態中走出來;在感情受挫時,回避型依戀者也比較容易退縮。

回避型依戀者內心深處住著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嬰幼兒期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應和照顧, ta的渴求就是有一個人像母親似的回應ta照顧ta,但是,源於自己的不安全型依戀關系,使得ta又很難跟人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

所以回避型依戀者有兩個明顯的特征,第一個是親密恐懼(Fear of intimacy)。他們會發出「我覺得你的喜歡/愛對我來說太沈重」的表達。他們渴望被愛,又拒絕被愛。在剛接觸時,甚至給人相反的感覺:熱情。但進入關系,你會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疏離和冷淡,甚至感覺怎麽都走不進他們的心裏。

這是因為,回避型依戀者對情感濃度的感知和我們不同。在我們心裏親密度正處於30%階段的情感,在ta心中可能已經高達90%,這讓ta感到恐懼,想要逃離。

第二個特征是假性獨立(Pseudo- independence)。

他們看似獨立且強調獨立,但實際上他們真的不需要深度聯結的關系嗎?不是的,只是他們壓抑了自己對關系的需求而已。因為他們害怕產生依賴後,自己沒辦法維持關系或無法保證對方會一直對自己好。為了避免受到傷害,他們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喜歡孤獨的感覺」。

雖然依戀關系形成後很難改變,但我們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努力修復。 在修復過程中,沒有壓力的穩定關系、同理ta的心情並給予肯定回應、100%的耐心和包容、持續穩定地對待、給予ta足夠的適應和調整時間,是回避型依戀者最需要的。

在與回避型依戀者相處出現矛盾時,很多人都以為改善問題才是有效的解決方法,面對他們的逃避和遠離,我們往往會追著不放,就像貓追老鼠一樣,他們跑的越快,我們追的越緊,因為我們很希望「改善」這種模式。

然而,一味的想要改善表面的問題只會讓彼此關系惡化,給回避型依戀者帶來壓力和束縛,反而造成反效果。 比起改善問題本身,我們更應該以穩定依戀為優先目標:回應回避型依戀者當下的需求,努力改善依戀形式,確保依戀關系的存在,並且穩定它。 只有擁有穩定的依戀關系,依戀才會隨之穩定下來。

保持適當距離感,給對方舒適的空間感,會給你們的關系帶來舒適,因為 回避型依戀者需要獨立的空間來適應和建立親密關系。 留足時間與空間,會讓回避型依戀者更好地調整「自我世界」的適應能力,也有空間讓他慢慢改變「親密伴侶是外人」的認知。

另外,當他們要縮回自己的殼中時,首先應該給予信任和尊重。這種信任是對兩個人關系的信任,從內心裏相信戀人的回避並不是來自於不愛,而是ta需要一定的獨處來感到安心。

當他們不想或者不知道怎麽表達時,正確的方式是「替他們表達」,你可以替ta表達ta內心可能會有的想法,你可以采用「詢問+表達」的方式:你是不是這麽覺得…?將對方的角色轉化為傾聽者,降低溝通壓力,才能使溝通正常進行下去。

在與他們溝通和相處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做到:同理ta的心情並給予肯定的回應。簡而言之就是: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盡量對回避型依戀者說「沒有關系,你是OK的」,給ta提供「哪怕任性也沒關系」的權利,並避免質問或責備。

圖源於網路,侵刪

總而言之,回避型依戀者的親密關系處理,往往很有難度,需要我們具備正確的認知、充分的耐心和包容、持續穩定地對待。當然,最快捷的途徑其實是找一位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去尋求幫助,同時不斷地自我學習成長,更好地更深度地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