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iPhone 16預售開啟,為何外賣平台爭著搶先發?

2024-09-14心靈
  • 一位Apple授權專營店店員向雷科技透露,去年iPhone15先發日,他們在餓了麽獲取到的訂單數,比線下三個月賣出的手機都要多。

  • 9月10日淩晨蘋果釋出了iPhone 16系列。作為第一代AI iPhone,iPhone 16系列迎來諸多更新,包括搭載了第二代3nm制程芯片A18/A18 Pro、擁有獨立的相機按鈕、升級更大的螢幕等等。更重要的是,iPhone16系列「加量不加價」:iPhone 16/Plus起售價分別為5999元、6999元,iPhone 16 Pro/Pro Max起售價分別為7999元、9999元,與15系列售價持平。「加量不加價」變相就是降價,這會讓iPhone 16系列吸引更多蘋果使用者更新換代。

    (圖源:雷科技制作)

    蘋果官方透露,iPhone 16全系將於9月13日接受預定,並於9月20日起發售。與去年一樣,今年各大電商平台都在爭搶iPhone 16先發,其中最值得關註的是「所買即所得」的外賣平台。在蘋果釋出會結束後的一大早,餓了麽就宣布: 今年將攜手近4000家Apple授權專營店,支持iPhone 16新品預售及現貨同步開售。在新機現貨先發當日(即9月20日),餓了麽消費者最快半小時內即可收獲新機。

    外賣平台賣手機是行銷噱頭嗎?答案是否定的。 對外賣平台來說,數位3C已成為核心類目;對數位3C乃至更多品類來說,外賣平台也早已成為傳統電商與線下零售外的「第三極」。

    外賣買iPhone 16,使用者就這麽不願等?

    這不是餓了麽、美團外賣以及盒馬等平台第一次爭搶新iPhone 的先發權。2023年5月,餓了麽就迎來了首批500余家 Apple授權專營店,上線了iPhone、iPad、Watch等全線品類,一年前在iPhone 15新品先發日,餓了麽賣iPhone成功出圈。如今,餓了麽上的Apple授權專營店數量已上漲至近4000家,覆蓋335座城市,新品發售前,iPhone 15系列、iPhone 14系列、iPad等產品較為熱銷。

    (圖源:餓了麽App)

    習慣在傳統電商平台購機的使用者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麽會有這麽多人會去外賣平台去買手機?很多人會先想到「應急場景」,比如前段時間,小雷朋友的iPhone被沖進了下水道後,他就馬上讓室友幫忙在餓了麽買了一部,即買即送,馬上拿到馬上用。這樣的「應急場景」,小雷也曾不止一次遇到,比如去上海出差時忘了帶充電線和充電頭,在餓了麽比價下單後,藍騎士很快就送到了大堂。

    「應急」終究不是高頻剛需,使用者在外賣平台買手機,根本原因還是習慣了「零等待」的即時零售。 果粉們買iPhone 16新品,本就想在第一時間嘗鮮,早拿到一天的獲得感、欣喜感截然不同,數位發燒友對此應該很有感受。就目前來看,外賣平台在配送效率上顯然最優。當然,理論上使用者去授權店也能買到現貨,但問題是不一定有,而且店裏來回還需要時間,何況今年的先發日是周五(20日),上班族也不大可能專程去店裏搶購。

    (圖源:餓了麽App)

    另外, 餓了麽還一如既往地提供了一些增值服務,比如支持分期付款、密封包裝、專人配送等客製服務,部份服務比官網以及電商平台做得還要細致。

    即時零售還有一個優勢場景:送禮。 在新年、七夕、中秋這樣的送禮節點,如果一個人要表達心意給TA送iPhone,去外賣平台下單是最有快的,送禮與收禮的體驗也是最好的。線下送禮場景決策和執行成本較高,電商平台則具有收貨時間的不確定性,就算給一個人買了禮物,對方還得等包裹。外賣平台即點即送,收貨時間確定性高,還更有送禮的儀式感,因此成為很多人的禮物選購平台。

    餓了麽後台數據就顯示,在新年、七夕、中秋等節日前後,常被用於禮物的iPhone、AirPods、AppleWatch以及iPad等產品的銷量都會達到小高峰,接下來的新品季,想必也會有很多使用者在餓了麽購買iPhone 16作為禮物送出去。

    即時零售體驗好,使用者習慣了就回不去了

    其實使用者早已習慣在外賣平台購買一切商品,即時零售也成了這幾年電商行業的最大增量。餓了麽新服務中心聯合艾瑞咨詢釋出的【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研究報告】顯示, 目前本地即時電商呈現「三全」新特征:全時段覆蓋、全品類供給和全場景服務, 為本地商品零售與生活服務帶來了更為廣闊的新空間和行業發展的新增量,未來五年,即時配送行業規模將翻番,從2023年約3410億元,預計2028年將超過8100億元,成為少有的持續年均兩位數高速增長的亮點賽道。

    疫情期間,使用者在外賣平台買菜買生活物資更多是為了「應急」,但使用者在即時零售購物的習慣保留了下來,因為體驗確實很爽。 在外賣平台動動手指下單,在家裏坐等半小時左右收貨,這樣的購物體驗遠超線下或電商:線下路途來回、排隊結賬、挑選商品都需要時間,路上還需拎貨;線上商品豐富,但收貨的等待時間充滿不確定性。

    「即時零售」的「即時」到底有什麽意義?可以看一個例子:透過信件,我們理論上也能和朋友聊天,而且免費。既然如此,為什麽人們習慣用IM(即時通訊)平台如微信呢?因為微信收/發訊息都更確定,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習慣問題,你相信對方會及時看訊息並回復,這是即時性帶來的「確定性」,信件對應的是「不確定性」或者說「沒底兒」。 其實即時電商的「即時」本質跟即時通訊的「即時」是一樣的,就是高確定性、等待更少、所見即所得。

    (圖源:novochat.co)

    為什麽面對「創新乏善可陳」的蘋果,很多果粉口嫌體正直,每到換機時還是想到iPhone?因為好的體驗,用了就回不去。等待時間短、時間成本低、購物體驗好的即時零售,同樣讓使用者「用過就回不去」。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即時零售使用者規模快速增長。其中,年輕人占比較大,他們對於商品配送的時效性要求要高於其他年齡段。艾瑞咨詢數據顯示,即時零售的使用者群體中,85後及90後人群占比超64.6%。埃森哲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50%的95後消費者希望在購物當天甚至半天就能收貨。在餐飲外賣以及疫情催化下,年輕人已習慣在餓了麽這些即時零售平台上購買一切商品。

    外賣平台爭奪iPhone 16先發權,是即時零售加速普及的縮影。

    餓了麽們賣iPhone,即時零售成了第二增長曲線

    餓了麽賣iPhone不是一時興起,在數位3C上其布局已久。

    其實前些年聚焦餐飲外賣的餓了麽並沒有將數位3C當回事,當時有一些數位3C品牌在各地的經銷商門店「自發做外賣」,去餓了麽獲取訂單,後來華米OV等大廠官方才加入進來,以新品先發為契機探索即時電商。比如華為在2020年釋出旗艦機型Mate 40系列時便與餓了麽合作先發。再後來餓了麽開始官方支持數位3C擁抱即時零售,2022年9月,全國3000多家小米之家陸續進駐餓了麽;2023年5月,蘇寧易購成為首家進駐餓了麽的家電3C連鎖零售商,首批600家門店全部成功入駐,上架的手機、PC、家電產品超過3000種。

    (圖源:餓了麽App)

    為什麽外賣平台對蘋果們越來越倚重?原因有三:

    一、平台長出來的需求。 正如前面所說,一些數位3C本地商家主動去外賣開店,它們有透過外賣平台獲取訂單的需求,而消費者在疫情期間也逐步習慣了在外賣平台搜一切、買一切。當供給與需求日益強勁後,平台要做的就是去組織供給側更系統地豐富完善,同時提供分期免息、專人配送這樣的增值服務,更高效地連線供需,在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同時,給本地商家轉型線上、抓住年輕人、獲取生意增量創造機會。

    可見即時零售的需求,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平台自然而然長出來的。

    二、在餐飲外獲取新增長。 外賣的起家與核心業務大多是餐飲外賣,然而餐飲外賣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使用者一日只需要三餐,頂多再加個宵夜和下午茶。如果這樣,當所有人所有餐都在外賣平台下單後,平台如何收獲增長?答案有二:

    1、做更懂使用者的餐飲,比如做果切這樣的新業態,再比如將下午茶發揚光大,在餐飲場景「挖呀挖呀挖」;2、拓展非餐品類,3C數位、美妝、藥品、日雜百貨……畢竟每一個都是跟餐飲相當的市場,且理論上在外賣平台完全賣得動。

    外賣平台們一直也是這樣做的。在強化餐飲基本盤的同時,不斷將業務觸角伸向「醫藥、鮮活、商超、酒飲、大百貨」等重點細分行業,豐富平台商品供給。今年3月,餓了麽明確提出長期戰略 「1+2」——其中「1」代表做好一個「健康增長、更懂消費者的到家餐飲平台」;「2」則代表餓了麽新確定兩個賽道,作為第二增長曲線:一個是要做符合餓了麽特色的即時零售,第二個就是要做面向市場價值延展的即時物流網路。

    三、讓運力得到充分利用。 同城即時物流網路蜂鳥以及背後的超算平台,是餓了麽的基石。餓了麽擁有年度活躍騎手數量超400萬,它透過商流超算平台和物流超算平台,去排程平台上日均千萬級的訂單。

    餐飲外賣有明顯的「峰谷特征」,一日三餐特別是中午和晚餐是最忙碌的時候,其余時間訂單會顯著下滑,但 即時零售訂單的分布則相對更均勻地分布在不同時段,因此如果平台有更多即時零售訂單,理論上可更好地平衡運力,在讓騎手接更多單賺更多錢,也能提高平台整體效率。

    事實上,非餐飲即時零售訂單的增長,已在助力餓了麽顯著提高經營效率,帶動單位經濟效益持續改善,並實作虧損持續收窄。阿裏巴巴2024財年(2023年Q2-2024年Q1)餓了麽訂單增長強勁,同時帶動本地生活集團季度內收入同比增長19%,年收入實作增至598.02億元,且實作了從2021年Q4起的連續10個季度減虧,2024財年減虧超25%。

    這樣看,餓了麽要做的不是一個數位3C的賣場,而是可提供任意商品、給使用者提供「三十分鐘(甚至更快)送達」即時購物體驗的零售平台,長期來看,餓了麽將有機會成為一個「本地版」萬能的某寶。

    為什麽抖音、快手、京東們都在加碼本地生活?恐怕不是為了重做一次餐飲外賣,我認為它們看重的都是即時零售這塊萬億大蛋糕。 作為電商乃至互聯網行業為數不多的新大陸,即時零售賽道正在變得愈發擁擠,而餓了麽已走出很遠。

    數位3C等更多品類,正在跑步湧向即時零售

    這幾天,雷科技在德國柏林對IFA(柏林消費電子展覽會)進行了深度報道,全世界2200家數位3C家電品牌悉數參展,海信、TCL、海爾、長虹、美的、追覓、雲鯨、大疆、影石等品牌的展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過雷科技也發現,所有品牌都很焦慮,AI的概念從CES講到IFA,產品卻依然高度同質化,沒有什麽變革性的技術或者說產品展示。說數位3C家電正在「歷史的垃圾時間」可能不合適,但行業亟待增長突破卻是不爭事實。

    (IFA展館外圍被中國品牌廣告包圍,圖源雷科技現場攝制)

    以電視為例,洛圖科技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大陸電視市場的品牌整機出貨總量為1639萬台,同比2023年下降4.2%,其實大多數類目都是下降或者微增的狀態,原因來自多個維度:宏觀大環境、沒有能夠吸引使用者換新的顛覆式新技術……如何突破增長?IFA上展現的是出海的「外卷」;在中國本土市場,渠道變革更應成為當務之急。

    2024年,在國美等傳統賣場日漸式微後,家電3C數位的線下業態正在經歷一次大洗牌,比如華為、小米的門店更重視「賣車」了;再比如訊飛、大疆等垂直硬體品牌加速了線下店的建設步伐。不過不管怎麽變,即時零售都是為數不多的尚具紅利的新業態。

    對於數位3C家電品牌門店來說,即時零售不只是意味著訂單,更是盤點渠道資源、實作數位化升級的重要機會。

    一位 Apple授權 專營店店員 向雷科技透露,去年iPhone15先發日,他們在餓了麽獲取到的訂單數,比線下三個月賣出的手機都要多。 與此同時,很多使用者就此才知道它們的存在,有了餓了麽平台背書才相信他們是真正的官方授權店,後來又透過餓了麽以及到店進行了復購。

    總而言之,門店積極擁抱餓了麽代表的即時零售平台,就可以:

    1、擴大經營半徑,從「守株待兔」等客上門,到四面出擊主動獲客;

    2、獲取線上流量,提高門店訂單,提升經營坪效;

    3、探索服務到家,提供上門貼膜、手機維修、家電維修等服務;

    4、展開線上行銷,將平台上的門店變為一張線上名片,抓住重要行銷節點、利用平台工具強化存在。

    華為、小米、蘋果等等數位3C家電品牌已在行動,雷科技相信,更多手機數位3C家電品牌,甚至更多的品類,都將跑步加入餓了麽,擁抱即時零售浪潮。